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联
2013-08-15刘薇
刘 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地存在于高等院校共同体中,并共同承担着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解决青年大学生怎样做人的问题。从管理理论角度讲,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中,两者间既有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交叉融合的态势渐强,弄清并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针对性地分别实施指导和加强建设、扬长避短,有利于二者在高校中的相互作用与健康发展,将在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两种以上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属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同质性”体现在两者的目标任务、工作对象、引导效果、关注领域等方面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内容和特征。这种“同质性”又恰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思想起点和理论基础。
(一)目标任务的同质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去自觉领悟和掌握这种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实践活动。具体到校园文化的层面上,由于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校园人 (主要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个性丰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正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二者都是围绕人开展工作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工作对象的同质性
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本化”原则,即“以人为本”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核心问题是“人心”。它是着力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如何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二者都是围绕人展开工作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引导效果的同质性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方式不同,但引导效果却是相同的,都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事物,引导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面取得成效,都将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四)研究领域的同质性
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都是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通过研究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人的意识形态中形成理念,按照人类意识形态的认知规律,把这种理念深植于人们的观念中,以形成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具有显著的“同质性”,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的领域并非内容和属性完全相同,而是相似或相近,是认可了差别的一定程度上的“相同”。因此,上文中的所说的四个 “相同”均指相似或相近。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各自的内涵、形式和方法,两者不可相互替代。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将其看成可有可无,或以校园文化建设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娱乐化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一)所属范畴存在差异
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所属范围有着不同的边界。校园文化源于学校管理,应用于学校管理,是直接或间接指导和规范教育、教学及师生员工行为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属于管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的领导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说服人、转变人的行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属于政治范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形式和不同的发展规律,两者不可相互替代。而在教育内容上,校园文化建设覆盖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塑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是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二)适用范围存在差异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一个学校的愿景目标、理念及行为规范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并成为自觉行动后,便成为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照搬和模仿的。而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每一所学校都适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它是教育者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级组织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诸方面进行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校园文化则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所特有的物质、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作用方式存在差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社会主义大文化环境的直接影响,其内容往往随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它对人的教育是通过校园特有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一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精神和心灵的塑造,整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的方针、原则、内容等均有较强的规定性。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较规范和较系统的教育过程来达到使人的政治观点、思想方法、道德修养等诸方面有意识地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四)可控程度存在差异
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的产生和存在,不仅取决于创造它的主体——校园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其发展变化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是教育者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级组织对校园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诸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其存在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是可控的。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转化
如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因具有“同质性”而彼此独立、相互渗透,又因具有“差异性”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之上,一定条件下二者间还可相互融合与转化。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二者之间的融合与转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育人环境与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地营造了一个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推动力、感染力和制约力。校园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推动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的变化。通过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生活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其接受。同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坚实有力,会使大学生更好地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文化,必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二)育人形式与内容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统一的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日益更新,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校园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能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快乐,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日趋多样、内容不断丰富,学生可以依其个性选择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通过参加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足。
(三)育人水平与成效
如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就可以使受教育者在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融洽和谐的校园气氛中自觉接受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就能最大限度地被接受。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统一、方法和手段的灵活同样也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距离,找到共鸣点,为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和手段。这就是说,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仅能促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品位。同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强有力,会使每个个体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主导文化认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必然会促进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四)发展问题与阻碍
当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或发展不顺利时,将会削弱甚至阻碍另一方的发展。譬如,当校园文化建设受挫时,各种腐败的、低级庸俗的东西将充斥校园,教育对象会不自觉地受其消极影响,其思想行为必然偏离正确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如逆水行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样,当思想政治教育软弱无力时,往往使教育对象判别是非的能力降低。当他们置身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时容易盲从,甚至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导致自身整体素质下降。尤其当他们在校园文化中发挥主体作用时,将降低校园文化的品质,从而对自身产生不良的影响,并进一步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发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教育对象步入歧途。
[1]何孟飞.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刍议[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1997,(11)
[2]武刚,文小洁.从校园走向心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49
[3]王静.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实事求是,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