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动问题研究述评

2013-08-15樊晓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动阶段

樊晓云

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师流动问题。通过文献资料分析,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五类:经验评价;理论研究;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对策。这些研究中较多是针对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文献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主要工作在农村,因此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动问题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西方一些国家一般称“强迫教育”。我国于1986年4月12日,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九年,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免费性的性质。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历史性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呈现相当程度的非均衡发展状态,表现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在义务教育资源占有与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状况。

2.教师流动与流失。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流动是指教师从一个工作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工作岗位,分为教师的地理流动、职业流动和社会流动等。教师流动有合理和不合理,良性和非良性之分。合理的教师流动应是双向的、有序的流动,其包括教师队伍的补充和淘汰。该流动应能实现教师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发挥效用最大化;只流出而无补充的教师流动是非良性的,即教师流失。如何实现教师流失向合理流动的飞跃,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一)国外文献研究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国外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师流动因素的研究和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研究。首先,教师流动因素研究涉及到工作条件、工资水平、性别角度、年龄角度和学校管理等内容。还有学者从经济因素(博弈论等)、非经济因素(学生组织情境等)以及教师本人情况(学历、家庭、健康等)等对教师流动进行分析。英国学者Dolton&VanderKlaauw(1999)调查英国教师时发现教师流动与教师本人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相关等。其次,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和“特殊津贴制”,韩国的“教师互换制”,美国的“教师补给政策”和“福利制度”,英国的“优先教育区”和“中央统一拨款政策”,法国的“教师统一分配政策”和“教育立法”等。国外文献研究表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很多国家政府孜孜追求的目标。

(二)国内文献研究

国内的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多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状况进行的研究。

1.教师流动的特征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总的来看,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呈现无序、单向流动状态。主要特点有,(1)教育部门内部的流动。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向东部单向流动;(张成芳,2006;庞丽娟,2006;马莉莉,2007)(2)由教育部门流向其他部门;(3)高层次、高职称教师流动性大;(4)担任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中青年教师流动多;(5)小学阶段的女教师流动较大。

2.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1)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城乡、区域之间教师的福利待遇差距大。尤其是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措施方面的差异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邱乌兰吉亚,2005;范丽丽,2006;李腾云,2006;臧其胜,2007)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目标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在学校环境中能否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专业能力能否较好地发挥也是教师流动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追求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引发教师流动。(苏文静,2010)(2)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及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评价机制是导致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学校仅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明显不科学。有的学校管理制度权力相对集中,教师很难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缺乏合理的民主,这也会造成教师向教育环境相对民主、自由的学校和地区流动。评优、评先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难以保证公正、公平,这些都可能导致教师的流动。(邱乌兰吉亚,2005;李腾云,2006;麻跃辉,2007;臧其胜,2007)(3)教育政策。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政府部门对重点学校、优势地区的学校政策上的倾斜,都带来了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政府教育政策偏向性导致了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也呈现了“马太效应”,越是好的学校教育经费方面投入越多,越是特别需要教育经费投入的学校却无法获得。教师在不断追求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最终必然导致单向无序流动,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均衡化发展。由此可见,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之一。(苏文静,2010)

3.教师流动的影响研究。积极影响:合理促进学校内部流动;有利于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改善;有利于学校管理层发现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人才补充提供便利。(藏其胜,2007)消极影响:教师的流失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下降;加剧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不均衡,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老化加剧;无法进行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的流动导致生源的大量流失。(李腾云,2006;许烜,2006;訾敬,2006;臧其胜,2007;陈阳,2007;李胜利,2008)

4.教师流失的对策建议。(1)缩小区域间教师收入差距。邓涛和孔凡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乡教师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工资以外的收入。目前,我国教师收入基本包括三个方面:基本工资、补贴和奖金。区域间教师收入差距主要是地区性补贴和奖金。通常我国地区性补贴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消费水平,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地区性补贴较高。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将补贴按统一标准发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收入。(姜勖,2003;许烜,2006;邓涛、孔凡琴,2008)还有学者指出政府部门应该科学运用行政手段,宏观调控地区间教师的工资待遇,让工资待遇来调控教师资源的供需平衡。(冯文全、夏茂林,2010)(2)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校对教师应该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支持,增强职业成就感。学校管理缺乏人性化,导致学校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完善教师代表制度,增强教师工会的职能,确立教师代表在管理中的地位,保证教师参与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活动。(邵学伦,2002;周洪新,2003;罗章、张朝强,2010)(3)加大农村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学者们提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从办学条件上制定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对到农村支教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也有学者认为建立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度和支教制度,把支教和职称晋升、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评定挂钩。政府应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满足教师继续深造的需求。(李胜利,2008;覃学健、杨挺,2010)(4)合理的流动模式。研究者提出的教师合理流动模式主要有,第一,有偿“转会”制度。即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调用教师按有偿流动方式进行,由调入学校给予调出学校一定的经济补偿。该制度是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尝试引入市场力量管理教师流动问题的新方法;第二,定期流动制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是指教师在某学校工作一定年限后,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和法规调配到其他学校继续任教。该制度可以引导教师合理流动,不断提高教师质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第三,支教制度。支教制度是目前各地普遍做法,但还比较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所以完善相关措施,保障支教制度非常重要;第四,实施教师聘任制度。该制度的推行,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姜勖,2004;孟令熙,2004;李腾云,2006;吴志华,2011)

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研究的不足

虽然学者们已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流动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上还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很少运用实证的方法或是个案访谈方法了解教师的流动情况。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讨;(2)对我国中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失的研究比较薄弱,亟待完善;(3)对农村教师流动问题的整体认识不够全面;(4)对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有待深入;(5)相关的解决对策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1]GERALD J.ADAMS.Using a Cox Regression Model to Examine Voluntary Teacher Turnover[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1996

[2]Hobart,HarmonCraig,Howley.Charles,Smith.Ben,Dickens.Planning School for Rural Communities.West Virginia-The Rural Center at AEL,1998

[3]Catherine Simpson Bucker.Teachers’Reports of the effects of a Whole School Literacy Reform Model on Teacher Turnover[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5

[4]罗章,张朝强.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12]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山东教育科研,2002,(8)

[6]姚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天中学刊,2010,(8)

[7]柴江.农村优秀教师资源流失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1)

[8]汪丞.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促进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一种思路[J].中国教师,2006,(2)

[9]高波,马星.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10]邓涛,孔凡琴.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很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11]孟令熙.柔性引进教师: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

[13]苏文静.基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14]麻跃辉.对当前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动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15]覃学健,杨挺.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流动制度新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0

[16]许烜.中学教师流动的经济学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7]李胜利.城乡中小学教师统筹发展中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8]于兰兰,吴志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基于辽宁省两县的调查[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6)

[19]姜勖.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学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4

[20]周洪新.济南市槐荫区初中教师流动的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21]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

[22]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23]邱乌兰吉亚.呼和浩特市中学教师流动述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4]张成芳,阳德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探索[J].理论观察,2006,(1)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流动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流动的光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