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反应理论对西方谜语翻译的影响

2013-08-15谢思雄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谜面谜语文本

谢思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很多问题都涉及到是否能被接受的问题,翻译研究也不例外。谭载喜认为,翻译在促使民族文化转化的过程中起了两个作用: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二是传播思想观点。[1]但是译语读者对于译作的反应和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否接受是首要因素。谜语来源于民间生活和文学作品,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修辞手段丰富,具有趣味性、知识性,且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谜语的翻译中如何让读者的反应与创作者意图一致是本文的焦点。

一、读者反应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出现了一个理论飞跃,这个理论飞跃就是读者反应理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学派以阐释学和现象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同时间还融合了美国当地各种不同的理论逐渐形成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这也是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重视了读者的反应问题,代表人物有布莱希、伊瑟尔、伽达默尔、姚斯、费什等。读者反应理论把文学研究的视线从文本和作者转向读者关注,主要强调读者的主动性、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强调读者的重要性。

这样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读者的类型。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读者的经验和阅历的差异,认知结构的差异以及读者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读者的素养、审美趣味的差异都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看法及反应,读者的阅读能力也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所以读者类型的把握对翻译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读者的类型:在国外,里法泰尔提出了“超级读者”的概念,费什创立了“有学识的读者”,姚斯提出了“真实的读者”,而伊瑟尔提出了“隐含的读者”。从哲学上来讲“隐含读者”描绘了一个现象学的过程。[2]在中国,傅斯年讲译文读者、普通读者和学者;茅盾将其分为一般读者和文艺学徒;鲁迅则更是进行了细致的划分:“甲,有很受教育的;乙,有略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3]。

因此,译者在翻译谜语时候也应该将读者的类型、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关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有利于谜语的传播。

二、谜语翻译

布赖恩特指出谜语是让人迷惑的问题、陈述或描述,以此让你开动脑筋[4]。谜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语言文化的精华,它的表达方式通常是生动有力而不是使语言枯燥无味,而且大部分谜语都会呈现出一种娓娓动人的意向之美。同时谜语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谜语本身的修辞非常丰富,因此谜语的翻译是学者应该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根据谜语的使用场合及作用,将谜事活动分为不同的种类:(1)一词多义,即谜底和谜面音词义都不同;(2)同音词,即谜底中的词与谜面中的词不同,但读音相同或相近;(3)事物谜、字谜和花色谜等。中英文事物谜的谜面构成方法特别相似,都是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为谜面,所以英文的事物谜又叫做“描述性谜语”(descriptive riddles)。事物谜猜测的是“事物”,“事物”自然有其民族特点。[5]除了事物谜和字谜外,还有画谜、字谜、算式谜、故事谜等等但是中国比较流行的谜语是灯谜,而智力谜语是英文谜语的一种重要类型,一般是以双关语(pun)为基础的,这也是对谜语爱好者来说比较难的地方,那么在翻译的过程就更要注意谜语的特点以便让读者更好理解。

三、读者反应理论对西方谜语翻译的影响

(一)翻译策略

对于读者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读者有很多种类型,读者也是动态多变的,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谜语是一种智力型游戏,如何激起读者对谜语的兴趣,并使其参与游戏中是至关重要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好的翻译切合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应。那么对于英语谜语,特别是描述性谜语,很多都来自于西方的一些神话故事,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应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让读者欣赏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容易理解谜语,享受谜语带来的乐趣。林纾不懂外语,他的译作实际上都是“述译”而来,但是林纾了解当时读者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符合当时读者口味的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作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五四运动时期,读者的阅读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国外的事物有所了解,但是当时中国政府属于相对保守状态,对于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抵制心理,他们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反而对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津津乐道,那么那个时候文学翻译也包括谜语的翻译还是以类似的归化为主,适合读者的审美需要。现在来说,随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欣赏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而且读者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原文的特色,所以归化的翻译策略逐渐淡出译者的视线,但是读者也不希望读着一些晦涩难懂、完全异化的译文,难怪连鲁迅也说:“所余的唯一希望,只要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6]虽然由于读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了,读者也喜欢在参与谜语游戏的同时领略一点西方文化,但是谜语本身修辞手法的丰富性及其蕴含丰富的文化,所以有时候运用中国类似的神话故事激起读者的兴趣和反应、暗示谜底也非常重要,翻译策略的使用应呈现多元化状态。

(二)谜语文本的具体化

伊瑟尔指出“隐含的读者”可以从作文本文结构的读者的作用和作为结构行为的读者的作用,这两个层面去理解隐含读者[7]。隐含的读者只是一个文本结构,它不会告诉读者什么,而是向读者发出邀请,激发、诱导读者参与和介入到把握本文的过程之中,可以说既是作者透视世界的角度也是读者得以顺利进入本文的通道,是吸引读者参与谜语游戏的动力因素所在。谜语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具有模糊性,这也是谜语的魅力所在。由于文本和读者交流的不对称性,因此未定性是文本的基本结构,而且文本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本身便存在着语言本体论上的空白与未定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的历史性也是造成空白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具体化。谜语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字里行间存在着无限的空白,这也是谜语的魅力所在,是吸引读者猜谜语的关键所在。在谜语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原谜语空白进行具体化,以保持谜语所固有的魅力。第一是语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双关、隐喻、含蓄、暗示、象征或反讽的方式对谜语的空白进行具体化和文本结构的重新建构,结合读者所熟悉的点来促使读者发挥想象力,使得读者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享受谜语带来的愉悦感。第二是句法方面。由于中西方读者知识结构的差异,特别在描述性谜语中表现特别明显。西方语言以上下结构而我们以左右结构为特点,所以必须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使猜谜语活动更好地进行,在语言语法规则和搭配方式上应做调整,这样有利于读者对西方谜语的解读,同时选择合适的搭配方式会增加谜语的趣味性。第三是从谜语的动力因素出发,合理设置文本的悬念,引起读者对谜底进行深思和推敲。第四是从意境的层面去把握。很多谜语都是西方一些神话故事,必须要融入西方当时那种文化才能体会谜语所带来的意义,那么可以运用读者熟悉的神话故事进行注释、解析,把读者引入谜面本身的境界,有助于谜底的揭开。

(三)谜语意义的动态生成

伊瑟尔认为:“文本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本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从两极角度看,作品本身与本文或具体化结果并不同一,而是处于两者之间。[8]伊瑟尔所谈到的艺术极类似与传统意义上的本文,只是具有一定特征的话语文本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构成,不具备任何意义和特点,而审美极则代表读者对文本的反应和实现,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中才能产生意义,当读者阅读谜语时,读者可以从谜语的字里行间去了解文本的意义,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去推敲谜面指引下的谜底。这就再次强调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谜语的翻译过程中读者也应该被定为重点考虑因素。西方谜语,既是一种智力游戏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所以西方谜语被国内学者、读者接受、认可,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强烈反应,给读者带来快乐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谜语文本的意义就产生了。

关于谜语翻译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翻译界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在国际性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谜语作为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给读者带来愉悦感的同时也传达了异国文化信息,而且英语谜语在教学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所以谜语翻译的研究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读者反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读者也是动态的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必须了解读者的接受能力、读者的需求,结合谜语的特点,采取合适的策略最大程度地发挥西方谜语的魅力,引起广大读者的反应和认可。

[1]Claudia V.Camp 和 Car01e R.Fontaine 在 The Words of the Wise and Their Riddles

[2]Zhugang.Text,Reader and The Nature of Literary Reading:A Critical Survey of Wolfgang Iser's Theory of Read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8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75

[4]谜语字典.Dictionary of Riddles,1990

[5]谭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5.

[6]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东方出版社,1999

[7][8]沃尔夫·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9,43

猜你喜欢

谜面谜语文本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热闹的“非遗”年货集市
数字迷,猜成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地理通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