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源及减压策略分析
2013-08-15周孝强
周孝强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源及减压策略分析
周孝强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承受着诸多工作压力,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质。本文从工作性质、社会关系、内在冲突和组织系统四个方面梳理辅导员工作的压力来源,并针对压力源进行压力管理及减压策略分析。
辅导员;压力源;减压策略
周孝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浙江金华321017)。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增多,这给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分析辅导员工作的压力来源,研究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及减压策略,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维护校园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压力来源
辅导员工作以服务学生为主,然而服务工作并非单向度。社会生态环境、工作资源是否充足、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甚至个人的工作理念都可能影响学生工作的品质,这些自然也就成为辅导员的压力来源[1]。
(一)来自工作本身的压力
辅导员工作以“人”为主要对象。由于人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导致学生工作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辅导员在实务工作中充满压力。
1.工作超负荷。辅导员工作超负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同步。工作穿插在生活之中,生活就是在工作,是辅导员最真实的写照。二是人少事多。随着高校扩招,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已普遍超出教育部规定的1:200配比额度,常令辅导员疲于奔波。三是工作范围。辅导员身兼数职,业务几乎囊括了德智体美劳,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只要牵涉到学生的都在其工作范围之内。
2.承担非专业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扮演心理导师、生活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就业导师等多重角色。然而,目前高校绝大部分辅导员非科班出身,其所学不能所用,造成事业的需要与工作客观效果的矛盾,甚至产生“一盲引众盲,相继入火坑”的严重后果。
3.校园突发性事件。对辅导员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无法预警的突发状况。尤其是在重大国家事件、学生自杀、暴力伤害、失窃、精神问题等事件中,辅导员必须把压力24小时挂在身上,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一旦发生,辅导员必须将每一种突发状况造成的伤害减至最小,最好要处理到无后遗症。
4.岗位职责不明确。从现实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自觉地变成辅助性功能,管理与稳定成了辅导员的基本功能。出于管理的需要,辅导员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限制远多于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导致部分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工作得不到认同,以及学生的不理解使得许多辅导员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辅导员离职率高或转岗频繁的一大因素。
5.工作效能不易显现。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不仅要全身心投入工作,还要承受长期看不到成效的挫折感。一旦有学生事件发生,就要面对工作缺乏效能的指责,甚至遭受被一票否决的厄运。此外,很多学生工作者把辅导员当成一种过渡性的工作来做,工作效能也会大打折扣。
(二)来自社会关系的压力
学生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各类社会关系的影响,如果不能顺势突破,在运作上必将陷入困境。
1.来自社会的压力。目前,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等社会风气对校园文化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对理想、道德、人生的追求失去兴趣。吸烟、同居、在不良场所打工等已成为大学校园的突出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做出有悖于大学生伦理、突破人生底线的事情。辅导员在这些大学生身上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发挥作用,加大了辅导员对学生管理的难度。
2.来自网络的压力。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在网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求符合自己价值观信息的发布者、编辑者、传播者。网络改变着大学生思考方式及其生活习惯,辅导员所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轻易被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所瓦解,网络上的价值观使现实的辅导员在思想上无所作为,这使学生管理工作陷入牢笼[2]。
3.来自家长的压力。学生违反校规,约谈家长,总有些不理性的家长怪罪辅导员,甚至语出威胁,扬言告到教育部,找媒体曝光等,这些往往让辅导员感到身心疲惫。
4.来自学生的压力。学生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服务学生。然而每个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都不尽相同,不可能做到让所有学生满意。有些学生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反弹的压力也随之而至,小至同学间抱怨,QQ上签名抗议,大至发微博批评,向学校举报,这些都让辅导员伤透脑筋。
(三)来自内在冲突的压力
辅导员的压力有时来自于自己内在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会造成当事者情绪上的失衡。
1.价值理念的冲突。辅导员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价值理念或道德观上的冲突。如辅导员无法接受学生工作的现有理念,不认同学校的政策,使辅导员陷入“坚持个人理念”还是“顺从大环境”的困境中,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寻找工作突破口。
2.期望与现实间的冲突。有资料表明,辅导员年工资收入3万-6万占七成,其中六成处于收支平衡或“赤字”状态。辅导员工资和职称相对较低,申请课题经费难度较大,同时还有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现实问题压迫[3]。有的人会选择退出,有的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则是充满自责,无论是哪种反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的挫折感,皆会成为辅导员的压力来源。
3.角色期待间的冲突。不同立场者对辅导员有不同的期许。上级领导期待活动要有教育性,学生则期待活动的娱乐性,班主任期待辅导员能有效管束学生,学生们则期待辅导员让班主任多关注班级。对辅导员来说,要同时满足这些不同的期待,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四)来自组织系统的压力
做好学生工作,不是光靠辅导员的努力就可达成目标,尤其是在各类学生活动中,需要有来自主管的行政力量支持。
1.学生工作不受重视。在考试挂帅、就业第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工作在高校中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反映在三方面:一是经费问题。学生工作时常陷入“不办活动没绩效,办活动又没钱”的困境。二是硬件问题。硬件设备不足,其中以场地不足最为突出,削弱了辅导员开展活动的效果。三是人力问题。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构成一般采用专兼结合的模式。由于兼职辅导员工作经验缺乏、专业能力薄弱再加上人员的高流动性,不能很好地从实质上补充辅导员队伍,学生工作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仍旧困难重重[4]。
2.考核标准官本位化。辅导员的升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绩、年限。这很容易导致辅导员的官本位化思维。这样的考核方式使辅导员的眼界不是盯在学生和学问上,而是盯在如何升迁上。因此,很多学生工作者把辅导员当成进入权力系统的过渡,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造成管理队伍不稳定。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源的管理及减压策略
(一)高校管理层面
1.明晰辅导员岗位职责,避免超负荷工作。一是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需要学校、学院各部门的相互协助,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三是规范学生事务,提高工作效率,使事务性工作“信息化”、“网格化”,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以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2.优化辅导员素质结构,加快专业化建设。一是注重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辅导员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道德素养。二是把辅导员纳入学校教师培训和干部培训序列,提高辅导员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组织和选派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进修深造、外出调研等,鼓励辅导员报考思政专业研究生和开展学生事务研究,提高其学历层次、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方向发展。
3.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增加行政支持度。一是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辅导员考核机制,确立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将其量化,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实现福利待遇体现业绩和能力。二是规范辅导员职称系列的评审和配套的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应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价激励等人事方面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三是成立辅导员职业协会。职业协会可以在宣传、培训、资源共享、人际交流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有效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4.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提升工作满意度。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增加教师交际机会,为辅导员提供一个排解压力的环境。二是增强辅导员心理调适能力。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如心理咨询、心理团体辅导等)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帮助辅导员提高调适心理压力的能力[5]。三是人性化管理辅导员队伍。主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增加感情投入,认真解决辅导员在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辅导员,加大社会优抚力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辅导员自身层面
1.抓住进修研习机会,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辅导员应利用机会,参加职前培训、论坛、技能竞赛、研讨会与经验交流等活动,丰富和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应对工作所需的能力。
2.反思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辅导员应通过对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反思,在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采取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3.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彰显辅导员的功能。在全员育人时代,辅导员不应以被动接受性的态度,而是以前瞻、主动及预防的精神来主导学生工作。因此,辅导员应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树立起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4.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形成良好角色认知。首先辅导员要在心态上彻底改变权威管理的心态,把以往管理控制的方式改为辅导服务。其次,辅导员要学会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理解不同立场者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合理解决冲突中的各种矛盾,把来自个人、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与矛盾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
辅导员面临的压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的稳定,所以排解压力、不带情绪地开展学生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除学校要为辅导员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外,辅导员自身也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做适度的调整,找出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所在,了解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并以一种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职业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1]王延皊.大专院校学务工作人员工作压力之研究[J].南开学报,2003,(11):103-118
[2]木然.辅导员制度面面观 [EB/OL].(2012-04-24).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article_2012042458337.html
[3]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2011-10-24
[4]潭泽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丛,2007,(9):165-167
[5]杨志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自我调适[J].社教资料杂志,1997,(225):9-11
G645
B
1671-6531(2013)02-0086-02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