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模式

2013-08-15妍,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贸农产品院校

贾 妍,辛 磊

一、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现状调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却因招不到学生而面临萎缩,甚至停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基于这一问题,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就高职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数量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为了统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此我们将财经大类专业中开了涉农课程及农林牧渔大类专业中开设了经贸类课程的专业都界定为“涉农经贸类专业”。对这类专业的调查结果表明,开设这类专业的学校是少之又少,347所高职院校中,有31所开设了涉农经贸类专业,仅占了8.93%。而在这31所高职学院中,其专业又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大类,该大类中开设了涉农经贸类专业的有28所,每个专业通常也只开设了1—2门营销课程,且以开设“种子生产与经营”和“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主。开设财经大类专业的学校很多,所占比例高达77.5%,但开设涉农经贸专业却很少,所占比例不到1%。

(二)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中“涉农”与“经贸”联系度不强

我们对开设了涉农经贸类专业的部分学校其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方向)为例,所开设的课程中,主要增设了食品、农副产品储运的相关课程,但总体上来说,与农村经济关联性不强。而农林牧渔大类专业中与经贸密切相关的专业还是指过去以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为主,现在又根据农产品特性辅以增设经贸类课程的专业,譬如: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这些专业还是主要以生产技术类课程为主,以经营类课程为辅。

(三)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制度缺乏创新

一方面,高职院校涉农经贸专业的内容缺少针对性,管理上操作粗放。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同时在涉农经贸类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创新,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实际相脱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服务能力普遍不强。现有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升格前的中专学校和升格后所招聘的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绝大多数没有参与过农业生产经营的运营与管理工作,涉农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更谈不上在实践教学中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和指导。又因财力等方面的原因,缺乏对教师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二、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中学校制度陈旧的原因分析

由上调查结果可知:高职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国人“惧农”思想普遍影响高职院校涉农经贸专业的招生

受当今择业观的影响,国人普遍存在的“卖粮难”、“农民不挣钱”等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涉农职业学校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涉农职业教育规模小,就读人数少之又少,因此多数涉农经贸类专业已经成为了边缘专业,学校无论从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很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涉农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专业办学质量不高,培养不出适合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投入方向主要还在少数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大多高职院校在学校办学经费、教学实训设施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与农字相关的学校或专业。因此,高职涉农专业不得不在专业教学中以理论传授为主,技能培训几乎为零。学生难以学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真本领”,社会认可度低,反过来也影响到涉农经贸类专业的发展。

(三)国家向涉农教育,尤其是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导向力度不够

2009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工作的意见》指出,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这项政策对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条主渠道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职业教育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政策优惠。政策引导不到位,致使各项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三、高职涉农经贸类人才培养的学校制度创新模式分析

基于以上多种原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的摇篮,有更加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为此,笔者主要从高职院校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校制度这一侧面出发,总结了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实施的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解决涉农经贸类专业发展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依托区域农业产业特点,建设特色涉农经贸类专业

本着职业教育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供销行业特别是农村现代流通领域和湖南区域经济为服务对象,确定了“依托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提升行业”和“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建设示范、打造品牌”的办学思路。抓住省供销合作总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的契机,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商品流通人才匮乏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近三年学院新增和调整了6个为农服务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大大提高了服务行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使专业设置与服务面向更加吻合,现服务于供销行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经贸类学生占全日制在校学生的60%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商贸流通领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院以供销社系统和农村流通企业的深入调研为基础,针对新农村发展对商贸流通人才的需要,开设了农产品经纪与代理、中小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涉农专业,并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专业中分别开设了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电子商务、农资与农产品物流等专业方向,大大提高了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专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深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了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企业只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短期兼职机会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这使得当前的校企业合作基本处于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状态。

为克服这一难题,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广东农垦企业集团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园艺产业带为依托,带动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校企合作建立企业投入为主的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内同企业合作建设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和花卉生产基地,校外与广东农垦总局合作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校园有农场,农场有课堂的“场校合一”的教学环境建设新模式。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三)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适应涉农经贸类专业建设

有关高职院校利用行业资源,为教师提供时间、资金支持等,安排、引导和鼓励骨干教师到相关农产品流通企业担任长期经营管理顾问、兼职或挂职锻炼,直接参与农副产品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迅速提升其服务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能力。

山西省灵石职业技术学院为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学校应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到农产品流通企业第一线去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践锻炼和调研;积极鼓励教师经营教学基地或利用业余时间到农产品产业承包,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引导相关教师积极参与解决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在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服务能力。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9-25

[2]方勇,郑艳球,徐苏凌,田晓军.涉农高职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117-118

[3]田静,刘福军.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8(8):85-88

猜你喜欢

经贸农产品院校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合作是处理中美经贸摩擦唯一正确选择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