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反思习惯 促进教学相长

2013-08-15张玉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自学师生习惯

张玉敏

张玉敏/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辽宁建平122400)。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主张“指导自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共进”。而这实质是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要求。波斯纳在总结人的发展时曾给出这样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胜任新课改的教学,惟有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作反思型教师;作为学生,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更要坚持探索与反思。师生只有都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才能促进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自学、课上、课下、考评环节上的反思,常常引领师生从平凡的境地走向智慧的乐园,值得重视。

一、指导自学尝试反思

数学学习水平的优劣,数学学习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新问题、新教材的独立领悟能力,即自学能力。因此,恰当地指导自学是把学生领入数学大门的重要环节。而自学的效果又受到反思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反思程度越深,自学的效果越显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强调“反思”时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指出应关注“能否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自学的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自学搭桥铺路,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的反思。如提出问题:(1)所学的新知识或新课程用到了哪些已学习的知识?想一想,列一列。(2)你学会(弄懂)了哪些问题,能独立解决什么问题(或类型题)?(3)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或产生了哪些困惑?

自学时反思习惯的形成还需要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支持,例如坚持不懈和细致入微的意志力,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情感等,教师要适时了解情况,给予暗示或鼓励,解决问题,增强信心,使学生持之以恒。

二、课上探索,强化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要使学生在预习、自学基础上的知识得以更新、完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在课前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多设计几个“预案”,有备而来,学生则从自学、预习中携疑而来,经过师生课堂探索、反思、论辩,达到“生成”,取得共进。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主要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景,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多媒体、编制故事等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临问题的焦点,面对思维的挑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起疑情景,通过有意出错与设置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甚至可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内心意向,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教师可在课堂总结时,多花点时间,由学生反思得出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做出质疑。例如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本节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对教材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

课堂上的反思可以是多种类型的,除了新课之外,小结课、复习课可针对某一典型题实施“一题多解”的反思,进而寻找最佳解法,启发发散思维;某一类题实施“多题一解”的反思,探求解这类题的通性通法,培养概括能力。考测讲评课可针对典型的问题实施反思,纠错补正,提高批判能力。

三、课下延伸,深入反思

师生合作交流,课上45分钟(或40分钟)时间是极为有限的,由于时间所限,有很多问题得不到如意的解决或较为完善的结果,作为课堂上的延伸或补充,也如课前自学反思一样,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杜威反思的理解,反思具有探索性,他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是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最优),以便指导未来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师要适应新课改需要,成为“反思型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必须具备课下回顾的自觉习惯,对每一次回顾反思的结果,记录在案。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反思性练习或作业,并且要养成自己探索的习惯。教师要倡导学生将每一次反思探索的内容记录下来,保存备用,并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反思成果”的机会,根据内容与课上相关与否,可安排学生在下一次课上交流,或要求整理成文及时展示给同学。

由于有课前自学,课上探究反思的基础,若能坚持在课下进行反思实践,一定会使反思上一个层次,使思维更为深入,师生都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考评反馈,善于反思

数学反思能力是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能力。它以反思的技能和反思的毅力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习惯上,在试卷分析讲评时,师生往往把眼睛盯在解题的对错上,盯在失分多少上,关注比较少的是对产生错因的反思。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作为教师,从批阅试卷起,就要注意搜集相应的问题信息,如知识性问题(是否合理、有依据);方法性问题(审题是否充分,题意是否领会,解法是否得当);探索能力问题(是否能逾越解题障碍,沟通题设、结论等);表达习惯问题(是否条理、规范),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诊断性反思。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哪些题做对了,还可以怎样解?有没有更优解?哪些题有失分,造成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有基础知识问题,有数学能力问题,有心理素质问题,更有意志品质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凭教师主观臆断,重要的是适时引导学生描述问题情境,师生共同反思,交流,才能查出问题所在。教学实践表明,师生在问题交汇处的反思更有用,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仅靠教师的“预设”、“臆断”,只会助长学生进行反思的惰性,阻碍师生的共同发展。

如果对每一次考测讲评课,师生都能认真反思,合作交流,不仅会有助于对“问题”作出正确的诊断,以便“对症”解决,还会使学生获得展示个性的愉悦,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从而使师生乐于反思和善于反思,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也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师生坚持勤于反思,久之必然达到善于反思,精于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乃达.作一名反思型的教师[J].湖北:中学数学杂志社,2003,1:1-3

[3]曹一鸣,王仲英.略论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社,2004,9:1-3.

[4]张同语.课前与课中的反思同样重要[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社,2005,8:47-51

猜你喜欢

自学师生习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上课好习惯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