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究
2013-08-15戴玉金
戴玉金
戴玉金/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福建龙岩364012)。
在近十余年时间内,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速度剧增,数量多达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1/3,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确定了我国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底色,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提出了重点扩大技术型、复合型、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规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这正是当今国内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给国内人才施加了更多的压力,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态势,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为更好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共识。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视角,探讨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问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着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
一、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必要性
目前,单纯的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社会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成多元化态势。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日益扩大,导致毕业人数全面增涨,求职人员远远多于社会需求人数,供求矛盾日益加深。单一的外语专业人才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也不再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在不断变化,那么高等院校就应该把培养能够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放在首要位置,让外语专业人才在各个方面更加有竞争力,这样的发展不仅对学生的前途至关重要,同时也提高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潜力。因此,作为国内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在适应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型”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才,经过多方面深入社会市场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基本达成以下共识:较强的语言能力(外语专业+外语专业:如日语加英语,法语加英语等。);较强的工具应用能力(外语专业+职业技能:如英语专业加计算机等),在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知识面,主要在法律、金融外交等学科方面也有有所了解和学习;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很好使用语言与海外客户独立开展外贸业务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具有高尚的人格,包括高尚的思想道德观、高尚的文化素质,以及健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以,现代企事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将能力、知识、素质结合为一体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2000 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做到英语的合理运用,主要包括在翻译、教学和管理研究方面工作的学科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样的规定对各类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也成为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依据。
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本科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认识应该更全面、更完善。根据目前的具体情况,可以把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外语基础知识+外语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一般是指外语语言本身的文化,通过对外语本身的了解过渡到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外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以及使用规则方面有一个理性正确的认识。除了单纯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之外,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外语的阅读积累和欣赏该国文化。掌握基础知识和表达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对外语基本功和外语素质的提升,增强对外语所在国家的科学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如“商务、翻译、教育”,也可指更宽泛的学科领域,如“旅游、经贸、法律、金融、军事”等。
二是外语+外语。即双语教学,如英语+日语,葡萄牙语+英语、韩语+英语等,以满足社会对其他小语种复合外语人才的需求。
三、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一)优化课程体系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当中,不少学校是从师范专科升本而来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些还沿袭了传统的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低年级阶段注重基础技能的课程学习,高年级阶段继续加强文学、文化以及语言学的课程学习。这样传统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在多元化和普及化的外语教育发展趋势中,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我们应根据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外语本身的特点,拓展专业外语的课程设置,开设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做到外语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化课程的目的。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建设由专业课模块、实践课模块、公共课模块三个模块的培养平台。在专业课模块中,加强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学习,强化行业性、职业性等综合专业知识结构的养成,突出基础实、专业口径宽、能力强的特点。在实践课模块中,进行专业调查、专业社团活动以及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可以根据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其他子系统对外语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渠道的合作教育实践(如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通过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随动,为学生搭建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公共课模块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应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注重教师全面转向更多关注学生的自身需求。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整体的学习经验的养成。其次,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教学的模式,在一、二年级强化基本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和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突出专业方向和技能,开设翻译、商务等专业方向的课程。另外,我们还应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网络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全面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利用一些专业的外语竞赛、认证培训模式和自主学习平台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外语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三)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在学历、职称等方面远不如老牌本科,相对较薄弱,同时,不少在校主干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实际工作背景和经历。可以说,这样的师资队伍,将会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转变,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提高,还要重视提高教师立足于职业背景和实践过程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外引内扶的政策。首先,在“外引”方面,招聘新教师时要以翻译、商务等专业方向优先,同时,应该聘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校外成功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多元化师资队伍。其次,在“内扶”方面,应加强在职教师的转型培训,在搞好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外出听课、短期进修等方式积极学习和探索,学会上一门翻译或商务类的新课程,还可以到相关行业实践,拓宽专业知识面,获得新知识和实践技能,教授学生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行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结语
几年来,新建本科院校战略重点逐渐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方面,但最终还是体现在是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上。我们一直强调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对知识的全面应用能力,并且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样的人才是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我们更应该通过调查和了解社会对外语专业的具体需求之后,充分调动教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才是本科院校建设的立足之本。必须积极推进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更好地优化课程体系,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既符合学校定位、又受社会欢迎和认可的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许长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0,(6)
[2]卜宪华.从IT专业的日语教学谈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6,(9)
[3]马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0,(7)
[4]石江泽,赵玉秀.加强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探究[J].才智,2010,(30)
[5]许长城.高等教育外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J].英语教学,2009,(6)中旬刊
[6]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