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学应用初探
2013-08-15相梅
相 梅
一、模糊语言的产生
1.心理学动因。伯恩斯(L.Burns)认为,人的心理现象的模糊和语言的模糊有着一定的关联。如果一味地追求精确,无疑会给人的心理记忆造成负担,所以无需精确时,人们可以恰当地选择使用模糊语言。如:How long have you been teaching in this university?About ten years.这里就无需赘述几个月零几天,不但说者给自己的心理记忆减轻了负担,同时听者也得到了预期的答案,实现了成功的交际。
2.认知思维动因。“人具有模糊思辨的能力,人类的思维是模糊的。”[1]85而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一定会带有相对的模糊性。“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化造成概念的模糊特性,因此用范畴化的原型理论来解析语言的模糊特性,能够比较深入地揭示模糊性的内在成因和相关因素,进而从内部不同角度和层面详细探讨模糊性的丰富性和必然性。”[1]100如,人们在认知颜色时,对于红粉的界定往往采用模糊的认知思维。
二、模糊语言的特征
1.使用模糊限制语。G.Lakoff(1972)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如,一位妈妈给三岁的孩子吃药,孩子会说“我一会吃吧”可能表示他根本不想吃,只是用一个模糊的时间来推辞罢了。再如,“相关单位要引以为戒,要开展自我批评”,此处的相关并未指明哪些单位,也是一种模糊表达。
2.利用语义的不确定性。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本身无所谓意义,意义的存在只有和人的认知相结合才会产生。由于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个性差异,对“认识”的认识同样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对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2]。广告用语的“买一赠一”,前“一”为顾客购买的商品,后“一”多数情况下并非购买的相同商品,只是厂商的一种营销策略。
3.利用双关语。双关语,又称一语双关,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把词语的意思模糊化。双关语在一句话中会有很多种意思,使同一个句子可以理解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默默无蚊”的奉献,这是广西柳州华力电器厂生产的华力灭蚊器广告。“默默无蚊”按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华力牌灭蚊器工作时没有声音,没有蚊子,这是一种意思。如果从声音角度出发,“默默无蚊”又可使我们想到一个众人皆之的成语“默默无闻”,它使人联想到:辛勤工作,不引起注意,不为人所知,而这又正是华力灭蚊器工作精神的写照。
三、模糊语言的功用
1.自我保护功能。当说话者认为精确表达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麻烦或不想精确表达时,往往会使用模糊语言,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如,一男士问及一女士:“你家在哪?我正好去认认路?”女士会巧妙地回答,“离这不远,不麻烦了”。女士用“离这不远”这种模糊的表达含蓄地拒绝了男士的美意,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2.礼貌功能。Brown和Levinson指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之一,是当说话者要表达一些可能对听话者造成面子威胁或者无礼时经常会使用模糊语言。因为模糊语言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对面子的威胁减少[3]。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路人甲和路人乙间的对话。甲:“您这是去哪啊?”乙:“出去一下。”乙没有明确回答甲的问题,而是使用模糊语言达成了一种礼貌的交际效果。
3.化解尴尬的功能。模糊语言是人们为了克服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二战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游说罗斯福总统抗击德国法西斯。一天,当丘吉尔正赤身裸体、大腹便便地淋浴时,不料罗斯罗总统不宣而入。当时的场面使双方都很尴尬。丘吉尔急中生智地耸耸肩说:“瞧,总统先生,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你可是没有丝毫的隐瞒啊!”一句双关妙语,使进退两难的罗斯福总统捧腹大笑,既幽默又及时掩饰了自己一丝不挂的窘态,而且含蓄地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也是毫无隐私与开诚布公的[4]。
宋朝王安石之子王元泽很小的时候,有客人将一獐一鹿放在同一笼子中送给他,并问他:“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元泽不认识獐与鹿,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獐边是鹿,鹿边是獐。”王元泽机智的回答让客人非常惊讶[5]。
四、模糊语言的文化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文化,同时也能被文化制约。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模糊语也同样与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英汉两个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模糊语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也必然有着异同之处。笔者认为:要根据交际双方分属的民族文化在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恰当地使用和理解模糊语,否则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五、模糊语言与二语教学
弄清模糊语言的基本特点,目的还在于为教学服务。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目的语的模糊现象和模糊表达方式给予特别的重视。
(一)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语义模糊性是指语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这是自然语言自身的一大特点,它存在于人们日常交际的各个方面。通过研究英语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来提高英语学习者使用模糊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模糊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He gave me the cold shoulder yesterday.“cold”的意义在此例中被模糊化了,用温度来隐喻感情,表达对人冷冰冰的感觉或态度。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英语学习中的模糊现象,使其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体验语言五彩缤纷的神奇。
(二)模糊容忍原则
如果二语学习者能够在交流中充分使用模糊表达,他们的交际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二语学习中模糊容忍度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不确定性时心理上的容忍程度。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陌生复杂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会造成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模糊容忍度与英语学习成绩、语言技能、二语学习认知和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模糊容忍度和学生的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模糊容忍度高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优势[6]。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文化教学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的高低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7]。
1.重视教师文化课程培训。高师院校和各级教育机构要加强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的文化培训班或讲座,条件更好的可以选派优秀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深入了解他国的文化习俗,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教师本人要主动地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平时尽可能多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从而能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多的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3.要重视文化活动。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如,让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周、主题月活动,这既能使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各种文化的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自然本质的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客观地存在着,模糊手段使语言表达富有弹性美,能够提高表意的准确性、灵活性和自由度,使语言富有美学效果[8]。当然,模糊语言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如,表意不精确。只有我们意识到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特征、功用及其与二语教学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使用模糊语言,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交际。
[1]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朱跃.论人的认知与语义的不确定性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4):56
[3]李奕华.英汉语言中的模糊修辞[J].池州师专学报,2005,(6):53
[4]吉莉.浅述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EB/OL].(2007-09-18).http://blog.jyjy.net.cn/user1/jasmin/archives/2007/33772.html
[5]薛吉辰.模糊语言的玄机[J].领导文萃,2006,(2)
[6]吕晓敏.论二语习得中模糊容忍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大家,2012,(15):120
[7]谭玲.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57
[8]吴勇.试析幽默语言的模糊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