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美育
2013-08-15张燕燕
张燕燕
古人把“礼、乐、骑、射”作为贵族子弟必修的功课,因为舞蹈与音乐能够起到独特的教化作用。社会发展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升道德情感是现今社会的共识。舞蹈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它通过直观可感的人体动态形象进行状物抒情,传情达意,施展教育功能。利用舞蹈艺术进行美育,是培养能力、美化形体、增强体质、启迪智慧、树立自信的重要手段,从而进一步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目标。但是现今那些最应该懂得、理解和接受舞蹈艺术的大学生们却并不清楚舞蹈究竟是怎样的艺术。舞蹈是以人体为物质材料,用艺术加工的动作与审美心理运动的统一来表现情感的,其艺术表现存在特殊性,不仅是“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足之蹈之……”的情感宣泄,也不是定义模糊的抽象艺术,而是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文化含义。高校不能忽视舞蹈美育。那么,怎样在大学里开展舞蹈美育?如何使这些最基本的欣赏知识系统地、恰当地给予广大学生,使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接受者不只是从感官上,更是从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上注重品味舞蹈艺术呢?
一、美育在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一)认清高校舞蹈美育的对象
这里应当是指非舞蹈专业的广大学生,其中包含文科生、理科生。他们是接受着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的群体。他们应该享受到舞蹈艺术所带来的美感。这个群体在舞蹈方面的认识是几乎为零的,或者是仅仅有一些片面的、零散的粗浅了解。但他们对美的渴求却是非常迫切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非常迅速的。我们的美育对象就是这样的一群大学生。这些学生学习舞蹈并非为了掌握一种求生存的技能,而是教育者把舞蹈作为一种美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满足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身心需求。
(二)突出高校舞蹈美育的特点
高校舞蹈美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的舞蹈素质而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普及性是它的特点。这种教育决不等同于舞蹈演员或舞蹈师资的培养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的美育手段。这些手段包含两种:舞蹈知识普及和舞蹈实践普及教育。两种教育手段都必须明显地区别于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现对非舞蹈专业大学生的美育特点。
舞蹈知识普及是指接受舞蹈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接受者不必掌握具体的舞蹈才艺,只需要感受舞蹈艺术的功能作用,是属于思想层面的接受而不是技术的掌握。从艺术本质入手,宏观地了解舞蹈艺术。联系人类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以及姐妹艺术,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激发创造性思维。也可以有具体的作品分析,甚至是动作技巧的构成原理及规则要求,但不以此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围绕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目的来设置内容。
舞蹈实践普及教育是发掘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形态、韵律感、情感、思维的教育,是需要具体动作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实现自娱,并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由外而内地、潜移默化地树立自信心。
(三)设置适合高校舞蹈美育的课程
高校舞蹈美育是一种德育与美育结合的教育方式。它的对象是普通高校各专业的大学生,是面向全体的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肯定会碰上个体差异性,这时候既要有所照顾,又要全面兼顾。不必太过于苛求软开度等基本功,程式化的动作规格等专业的舞蹈技巧。因为受教育的主体是一群来自文理科的,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他们不以舞蹈为终身职业,不可能天天练功,课时非常有限。所以,面向这样的群体来设置舞蹈课程就要做好系统性与科学性,以达到提高人整体素质的目的。具体课程设置主要有:形体训练、舞蹈作品赏析。形体训练以实操为主,用不同风格的舞蹈锻炼肌体,亲身体会不同风格的舞蹈的韵味,从而塑造气质、陶冶情操。舞蹈作品赏析是借助视频向学生介绍中外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了解舞蹈作品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认识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及评判标准,使学生从另一侧面了解历史文化及民俗等。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美育的理解和培养
(一)舞蹈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形体
舞蹈对于肢体的训练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舞蹈能使人的身形更挺拔,肢体更灵活,全身的协调性更好,表达更出众。众所周知,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可以把故事、情感表达得明确生动。不需要任何文字语言,只需要一个手势、一个弯腰或是一个下蹲就是诉说了一句话,一个故事。我们的学生虽然不能像舞蹈演员那样专业,但经过学习同样可以丰富形体表现力,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自如地辅以形体动作,使表达更加形象、更具美感。
(二)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性格
舞蹈首先是一门表现性的艺术,是以包含不同情感的形体动作来表现的,舞蹈的过程也是情感表达的过程。它要求舞者优雅、节制、肢体有度地收缩与扩展。久而久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控制自身的言行,变得举止得体,充满礼貌。同时,舞蹈也经常需要彼此间默契的配合。一个舞蹈作品从创作到表演,涉及到音乐、服装、化妆、舞美等,一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从练习基本动作开始到完成作品,就需要反反复复,不断地纠正肢体,体会并努力表达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这是艰辛而又痛苦的过程,有时甚至还会受伤。如果舞者没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而这些都还是个人身体付出。作品要真正地展示在舞台上,还需要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因素。集体舞就更不用讲了,个人的走位要融进整体的队形,这些都离不开配合。所以,舞者往往情感都比较丰富,集体主义精神较强,能吃苦,并且注重协调团结,关照左右。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很多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心理脆弱,禁不起挫折。舞蹈美育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孤僻感,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使之在群体活动中产生积极行为,与人和谐共处。
(三)舞蹈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启迪智慧、树立自信
无论是舞蹈基本功训练还是舞蹈作品表演,都很好地使身体达到了运动的目的。而且这种运动不同于一般的跑步、打球等体育运动。舞蹈更能充分协调人体各感官的功能,使运动的过程更富于美感,自体能在无比愉悦的过程中享受舞蹈带来的自我发现,树立起信心。通过对舞蹈作品赏析能够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并以多维的角度了解社会、历史、政治、文学等等,让学生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之形成横向联系,突破局限,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产生创新精神。
舞蹈作为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其美育功能占据美育的优先位置,并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把舞蹈美育与其它各学科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情感,甚至是全民族素质。
[1]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