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成因分析
2013-08-15王相顺
王相顺
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成因分析
王相顺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要求。讨论外语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审视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弱化现状,并对其成因做了初步分析以期能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培养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英语教学;人文精神;成因分析
王相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学科部讲师,硕士(河南商丘476100)。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国际跨文化交流的提高,为高校外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但对外语教学的挑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出现严重的弱化甚至忽略的现象。这一问题也在目前中国外语教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本文欲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外延考虑,针对目前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对人文精神教育忽略的事实,尝试性地提出消融策略。
一、外语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人们把人性中的美好倾向和人类理想心里状态中的真、善、美为核心的理想追求作为“人文”的基本思想。而“人文精神”是人们对“人文”的向往与追求,从本质上说,人文精神是指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是时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1]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外化形式。我国英语界权威、著名语言教育家许国璋教授强调语言教学应始终和文化教育紧密联系,他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载体,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它包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语言教学可以透过语言符号的表象,发掘其深厚的人文意义。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2]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思维体系、行为方式和心理积淀都反映在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之中,而我们外语教学的现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语言知识点讲解,教学过程也多以传统翻译教学法为主,这就必然导致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授的脱节,从而使得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必然缺失。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arebac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的办法”。这就告诉我们,外语教学不可忽略对文化因素的挖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对语言体系中零星的语言点和所谓的语法规则进行疯狂的讲解和传授,那只会严重阻碍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低。我们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来了解该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进而能够实现与拥有这种语言的人的真正的沟通交流。所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对语言材料背后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和探究,没有人文精神的语言教学就相当于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个行尸走肉的躯体而已。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诚然,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言知识传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们的外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之外,还应通过提升其基本语言能力让学生更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所折射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了解拥有目标语的人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的外语学习变成真正交际工具,为社会服务。也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外语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乐趣,人文素养得到提高。要做到此,我们就必然在语言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当前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成因分析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因受全球化实用主义和经济主义思潮影响,忽略了其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致使外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功利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文教育的弱化
长期以来,由于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多侧重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从功利的层面谈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从而导致人文精神教育的工具化,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变成了人们获得某种功利的手段。我们知道“不论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还是群体意义上的人,缺少了人文精神,或者离开了人文精神,就很难称之为人。”[3]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育总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教育,无论是教育者或者被教育者都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不能产生即时价值,带不来明显的社会效益,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所蕴含的极大的社会价值。我们从现存的高考制度可以看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把升学率当做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基本上完全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而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绕着四、六级通过率来进行,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完全是围绕四、六级考试,英语课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课。这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格培养的教学模式,片面强化了英语这门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淡化了它的人文性,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语言点的学习。这不但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器。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养育其健全的心理,发展其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迷失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弥漫,人们社会价值观、理想信念的新旧碰撞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产生。卓越的教育应该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充分释放其个体能力,优秀的教育者是以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与人格魅力的吸引人的智者。提升人的全方位发展是教育的精髓,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与社会和谐发展。大学教师本应该是知识文化前进发展的航标,但由于受到社会功利化和市场职业化的干扰和侵蚀,大学教师很难找到自己的学术空间,整日为声誉而煞费心机,教学工作中只重视个人名利、见利趋附、冷漠清高、敷衍教学、甚至忽略本应和学生进行的沟通交流。同时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致使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致使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出现弱化或滑坡的现状。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遮蔽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各种思潮和文化理念蜂拥而来,我们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在这个社会转型期间,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还未完全形成,这就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的养成出现了巨大的空缺。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面前,很难一下子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从而迷失了方向,出现了心理的失衡、行为的错位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功利主义思想像洪水猛兽一样在大学校园里四处蔓延,迷失方向的当代大学生们很难沉下心来去踏实求学。他们思想浮躁,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急功近利,学风极度败坏。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优秀人文精神在当代大学校园里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大学生的高尚理想的实现。社会公正的天平产生倾斜,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所有当代的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都是缺失和弱化的。但从另外层面看,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拓宽外语教学的思路,丰富外语教学理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认为,“人文素质就是使人超越‘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素质”。[4]在他看来,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养成是学生个体在语言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习得语言文化、社会价值观、基本伦理道德和良好的审美意趣等多个方面教育的结果。这就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与人文素养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份子—大学英语教学,无疑应担负起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重任。
[1]赵卫新.二十一世纪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绥化师专学报,2002,(9)
[2]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M].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3]张磊.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4]于黎明.大学外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H319
B
1671-6531(2013)02-0098-02
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