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洋意识对比
2013-08-15余丹阳
余丹阳
中日海洋意识对比
余丹阳
摘 要:华夏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国人的海洋意识自古以来就十分薄弱,而日本则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国家。回顾中国与日本两国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人民心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海洋意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必须要有很强的海洋意识。提升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已是当务之急,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国;日本;海洋意识;对比
余丹阳/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上海201306)。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必须要有很强的海洋意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站在神圣的讲坛上教书育人时更要具备这个意识。本文就中日两国人民在海洋意识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
一、中国人的大陆情怀与日本人的海洋思维
20 世纪90年代末,共青团中央对上海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98%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1]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濒海临洋的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18 000公里),众多的海礁岛屿(6500多个)和浩瀚的“蓝色国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2]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拥有38万多平方公里的领海,约2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毗连区,领海和管辖海域的总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
然而中国人自古惧怕海洋,把海洋与灾难联系在一起。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国家,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十分薄弱。华夏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自古以来中国是大陆文化,是小农经济社会。中国的海岸多平原,也很肥沃,适合于种植,比造船、渔猎和贸易来得直接、稳当,技术和习惯又得到中原农业文明的滋养,没有很大的生活压力要走向海洋谋生。几千年来,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只要通过陆权国家的主要利益就能得到,甚至认为经济上也不需要海洋资源养活[3]。
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海上邻国——岛国日本则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国家,由古至今涉及到日本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大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拥有了广阔的海洋,就拥有了丰富的海底资源;拥有了资源,也就确保了日本国家的生存、发展和战略地位。被大海四面环绕这一自然地理条件促成了日本海洋意识的形成。近代以来,海洋给这个在帝国主义列强来犯时寻求生路的民族带来了生机,帮助落后的日本跻身于列强之中。[4]
一直以来,日本始终没有动摇推行“海洋立国”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当局将经济发展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转向海洋开发以及海洋产业发展[5],尤其是重视海洋技术的积累,日本从战败国迅速成长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国家。1996年开始,每年的7月20日被确定为日本国家法定假日——海洋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连续十余年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海洋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仍逐年增加。“海洋国家日本”、“海上生命线”等字句频繁出现在日本各种媒体中,普通民众对海洋问题的关注也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日本更是制定了《日本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拥有35 000公里海岸线的日本,进一步明确了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现在国人海洋意识淡薄,而日本人的海洋意识要比我们强得多。那么产生这种差距的根源在哪里呢?本文试从中日两国人民海洋意识的形成发展变化方面来加以比较研究。
二、我国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回顾
所谓的海洋意识,也称为海洋观念,是海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及其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海洋国土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
有记载的中国人对于海洋的认识要早于日本。我国东部沿海人民很早就认识海洋并从事海洋资源的利用、开发。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的独木舟是先人于新石器时代驾舟出海的见证。
秦汉时期,中国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秦始皇为求得长生不老之仙药,派徐福率“男女三千人,资之以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据今人推测,这次大规模的航行路线可能是从山东半岛的莱州湾起锚出发,渡过渤海至朝鲜半岛的东南部,经朝鲜海峡进入到日本的九州岛,再经濑户内海到达日本本土。西汉时,中国的远洋船队已经驶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并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印度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海洋意识的空前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等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与中国有使节往来的国家就有70余个。唐朝海军力量也空前强大,被称为“中日第一战”的白江口之战把日本水军打得落花流水,使日本天皇不得不痛定思痛,遣使来修好,以隋唐为师,开始大化改新,几百年都不敢觊觎朝鲜半岛。
宋时,指南针的发明使人类在浩瀚的大海中能找到准确的航向,使得脱离海岸线航行开始成为可能。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功伟绩。从1405年起,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次率领庞大的舰队远航东南亚、印度及东非30多个国家,直至1433年结束。郑和远航的时代早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西方人在郑和航海结束后的50多年才开始走向远洋。同时,郑和也是一位极具海洋意识的卓越战略家,他曾向明仁宗力陈“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于海上。”只可惜郑和的远见卓识并未被昏庸的统治阶层所接纳,1433年,明宣宗下达了严厉的“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从事外贸活动,用行政命令堵截了中国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海上贸易通道,并由此导致倭寇长期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禁的实施与废止着实让东南沿海的居民无所适从,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无法正常开展,同时也使得民众的海洋意识中途夭折,中国的国运也一步步地走向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从1840年到1949的100余年中,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发展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了,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终于迎来了海洋复兴的时代。
三、日本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回顾
可以说,凭借海洋生活的日本一开始便有了强烈的海洋意识。1305年,日本有了最古老的手绘地图「仁和寺日本図」,日本人开始了对海洋的调查。1672年完成的「東西海陸乃図」精确地描绘了濑户内海。1821年,伊能忠敬作为第一个完成日本全图的人,他的《大日本沿海舆地全图》精确地测量了日本全土沿海的地图。1845年,「全流潮路記」完成,标志着近代海图和水路俧完成。1855年,幕府在长崎设立海军传习所,培养航海以及测量方面的专业人员。1871年,明治政府开始着手海洋调查事业。
近代以来的100年间,日本政府对海洋的重视使得日本的海洋意识得到了极大地推进,本来在日本民间这种海洋意识就是根深蒂固的。很多日本人的心目中都认为中国是内陆国家,属于黄土文明;而日本是海洋国家,是蓝色文明。明治维新之后的1872年,日本推行了海军节,借助国家权力加速推进海军建设,壮大海洋利益争夺力量。日本海军在海上先后战胜俄罗斯和中国,导致了依靠着海洋资源生存,同时借助海洋寻求更多的意识更加深入到日本人的心中。
日本对海洋的开发相对较晚,但日本海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腾飞根源在于日本积极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重视海洋技术的积累,使得日本一步步从岛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纵观中外历史,大多数走“海洋国家”道路的民族和国家都强盛发达,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崛起是与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的。[6]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更是牢固地树立了“海洋立国”战略。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意识在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及开辟了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的远洋航行时代达到了辉煌,但最终又随着闭关锁国而衰落。而日本却是将海洋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心中。反观中日两国人民心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海洋意识,我们应该认识到差距的根源在于普及教育。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提升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已是当务之急,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中之重。
:
[1]孟秋.今日中国论坛[R].2006,(9):91
[2]刘枫.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C].海洋出版社,2008:3-6
[3]郑明.环球时报[N].2006-10(11)
[4]庄焰.近代日本的海洋想象——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前后日本文学中海洋形象的变迁[M].海洋出版社,2010:50-61
[5]钭晓东.中国海洋报[N].2011-9-30
[6]于菲.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J].海洋出版社,2008:211-215
中图分类号:G04
B
1671-6531(2013)03-0016-02
: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