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丧葬仪式差异看中西文化的生死观

2013-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4期
关键词:生死观葬礼死者

宋 瑶

宋瑶/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外语一部讲师(陕西西安710048)。

出生和死亡是每条生命必经的道路。在人的一生中,死亡便是终点,是人一生的句号。死亡是必然又神秘的人生过程的终点,而葬礼便是对安葬死亡的人以及死亡本身的礼节仪式。有人逝世了,身边活着的人便要利用葬礼来对已逝的人表达缅怀、圣化或是安置尸体并且安抚亡灵。丧葬礼仪可以体现出举行葬礼的人们的生死观,不同的民族的丧葬礼仪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民族或是地区的人们的生死观也是不同的。其中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主流丧葬仪式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体现了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其中包括风土习俗、人生价值、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等。最主要的差异便是我国民众与西方国家的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方式。处理尸体与丧葬仪式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缅怀死者的差异。

一、中西方丧葬仪式的对比

我们中国自古便把结婚与丧事统称为“红白喜事”。其中对于丧事,又名“白喜事”。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死亡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规律,人生免不了死亡,另外也由于受到传统的佛教信仰里“轮回”的影响,认为人死了就是去投胎进入下一世轮回。所以国人坦然面对亲友的死亡,有很多老人或是中年人很早就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材,有的是亲手制作,有些老人为自己攒钱买质量上乘的棺材,他们对于死亡并不害怕,反而异常乐观。在我国的丧葬仪式中,还有哭丧一说,就是用悲哀的音乐和哭腔来烘托生者对死者的缅怀与不舍,还需要雇一些专为丧礼奏乐的乐队来演奏丧葬礼乐来为死者送行,丧葬礼乐不仅有悲戚的,还会有一些说唱、或是调侃一些乡村趣事,再杂夹着锣鼓、鞭炮的声音来冲淡生者的悲伤,从而调整心态,乐观面对失去死者后的生活。

而西方主流的丧葬仪式则是在宗教气息浓厚的肃穆氛围中进行,其中基督教徒的仪式一般是对死者唱圣歌来守灵,为死者祈求罪之赦免等,有些亲友为地位较为显要的亲人举行的葬礼中常会有大笔的钱财或是部分有价值物品的慈善捐赠,这些捐赠是为了令死者的灵魂更加被称赞,从而令死者的灵魂早日被上帝接纳,升入天堂。而天主教徒的葬礼有死前受洗、亲属守灵,以及要在教堂做弥撒仪式还有在墓地做对死者的安魂仪式等,这些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目的便是帮助死者免除罪孽,以防止被上帝惩罚。西方的丧葬仪式一般会表现出生者的哀悼。在西方社会政要的葬礼中,灵车前面要有一位士兵牵着鞍具配备齐全的马,马身上会挂一双死者生前的马靴,鞋尖向后,以表示这位领导对士兵的最后一次检阅。在西方,为了表示尊重死者,要求出席葬礼的人士必须着深色礼服并着装整齐,但是基督教要求教徒在丧礼中不须悲伤,而是要应以“哈利路亚”来为死者即将到来的复活而欢呼庆祝。

二、中西方对尸体的处理方式对比

不仅生命价值观不同,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也是不同的,我国长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人有轮回,死者会有来世,今世修来世等;道教则认为死亡乃生命的自然过程;另外还有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并且思想家孔老夫子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葬之以礼”。这视死如生的观点,令生者对死者的丧礼坚守的原则是“厚葬”与“守孝”。在我国民俗中,还有一些传说便是人死后其魂魄依旧在,会成为鬼魂,鬼不仅可以伤害生者,也是可以保护生者的。所以不仅要讨好死者的灵魂,为求其保护自己,也为了摆脱死者鬼魂的纠缠从而避免自己受害,一般都会为死者提供一些财产,以便保证死者在阴间也可以有生前的生活条件,所以在我国的古墓中都会有大量的陪葬品陪同死者在棺木中,甚至秦始皇生前为自己建造了兵马俑,做自己的陪葬品。这是人们的欲念作祟,把现实世界的贫富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阴间世界。我国古代汉族的丧葬仪式中,一般都是把尸体放置于棺木中埋于土下并在上方建立墓碑,一般情况下墓碑的豪华程度是与死者生前的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有关的,一本流传至今的《礼书》中对古代社会由最高地位的皇帝至最低地位的庶民的不同丧葬礼仪有详细地描述与规定,甚至划分了不同等级的死者必须使用的不同等级的棺木、寿衣、坟墓以及丧礼的用饭的等级。之后,在南北朝时期,流传一种丧葬礼仪便是生者对死者的“七七斋”,在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到七七四十九天结束。因为据相传,七七四十九天是亡灵在阴间安定生活所需的时间,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给亡灵供奉充足的酒食、烧够充足的纸钱,以便让新鬼有资金去买通老鬼,令其魂魄在阴间避免遭受贫苦,或是欺侮以及一些鞭笞刑罚,然后安心在阴间生活,从而不再流连于人间,避免他们影响生者的正常生活。所以,后辈若想让死者福佑自己,就要为死者选择上好的寿衣、棺木,并且为死者选择风水良好的墓地,并且要用最为虔诚的祭奠方式来令死者欢欣,从而福佑生者。

而西方国家由于宗教信仰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影响最大,所以丧葬传统是把死者埋在教堂附近或是公墓中,以求死者去接近上帝以求救赎灵魂,可以上天堂。而皇室贵族死后,是把尸体放入棺材后放置在宫殿附近教堂的地下墓穴中,一些显赫贵族或是富商则要葬于家族地下墓穴或是私家教堂墓穴中,我国的墓穴都是封死的,而西方的墓穴是与外界连通,有出口的,这是基督教徒便于尸体复活的传统方式。古欧洲地区的丧葬均由教堂管理,那时候的丧葬中有一个仪式是二次安葬骸骨,是把尸体埋入临时墓穴,等化为尸骨后把骨骸再安放于藏骨室的公墓的列拱墙后,或是埋置于墓地。藏骨室是西方人用来保存死者骨骸的地方,这样不仅节省土地,更是宗教中的“灵魂栖息地是人的身体”的体现。所以在西方无论基督教还是天主教,一般都采用保存骨骸的方法。有些社会显贵的遗骸也会直接埋置于教堂地板下,并在大理石厚板上注明死者信息,而直接埋置于墓地的多为普通或是穷苦人家的死者,他们通常会立十字架,有木头的也有金属的,负担得起的人家会立一座墓碑或雕像悼念死者。雕像中最为常见的是一个在哭泣的天使。

现代社会中,无论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最为常见普遍的便是火葬,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土地占用和避免尸体带来的健康危险,但是火葬的方法由于人们对死者的情感以及宗教情感反对实行,从而困难重重。

三、中西方对逝者的缅怀形式对比

我国是在固定节日对死者或是英雄烈士进行祭拜扫墓,并且是整个家族的死者都要葬在一起,称作“祖坟”,而对于有罪之人便被拒之于祖坟外面,无法受到子孙的祭拜,也有生前做尽善事的英雄豪杰死后被后人称为仙人而得到香火的供奉。例如关云长便被奉为“文财神”。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对待鬼神有敬畏和规避的态度。还有 “人鬼殊途”、“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都阐述了人与鬼神需要疏远,不能过于亲密。

但是西方国家没有对祖先的祭拜仪式,只对逝去的圣者有缅怀之义,因为基督教认定善者逝世后是要进入天堂的,所以要经过宗教仪式得到圣化。圣人的尸体会埋葬在教堂里供后人膜拜。西方的婚礼与葬礼都是极为严肃神圣的仪式,都是要在教堂举行的,而教堂下面全是死者的骨骸,这一做法国人是非常难以接受的,西方给新生婴儿以死者名字来命名,以怀念死者,这是中国人尊重祖宗的思想所无法接受并要避其名讳的。

四、中西方的生死观差异

西方宗教是对上帝的敬畏,中国则更加注重忠孝,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对于死亡是乐观面对的,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生者只有在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由于担心“立德、立言、立功”尚未实现,才会害怕死亡,若是能得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在解放战争中会有那么多英雄好汉为了换取后辈人的幸福生活而英勇牺牲。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我国民众具有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代代相传,这是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从中西方的丧葬礼仪中可以看出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以乐观心态来面对死亡,还是害怕死亡,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都要重视“生”的使命感,我们要了解人的出生,成长过程以及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死亡等,我们不能钻牛角尖,以负面心理来面对死亡,害怕死亡,害怕接触死者生前的物品、房屋,一定要科学看待生老病死,要懂得人生的意义,不能仅仅是以度一日便离死亡更近一日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而是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更富有价值的事情,让生命发挥应有的光和热,这样才能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不枉自己的一生,不去后悔。

[1]吴守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J].大众文艺,2009,(5)

[2]许慎.说文解字[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188

[3]杨伯峻.今泽论语[M].中华书局,2008

[4]勒风林.死亡与中国丧葬文化[J].北方论丛,1996,(5)

[5]葛继红.布依族节日礼俗的特征及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7,(6)

[6]杨昌儒.民族文化重构试论——以贵州布依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1)

[7]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J].文化学刊,2008,(2)

[8]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一种解析——以甘肃省陇中地区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 2008,(1)

[9]赵泽洪.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J].孝感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生死观葬礼死者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ORGANIZED GIVING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