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研究
2013-08-15赵隽,吴爽
赵 隽,吴 爽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将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将这门课程在中小学中全面普及,并且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即“课程整合”。通过这门课程在中小学的推广,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老师课堂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了解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社会里对信息进行处理,快速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一门有用的工具,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师范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培养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人才。笔者按照教育部新标准的要求,根据《指导意见》的方针,从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信息技术系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过程出发,总结经验,进行了专项研究。
1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现状调查
1.1 缺乏动手能力
当前我校学前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小学老师,而现在多数师范学校计算机专业实用性的课程设置数量偏少,理论性高于实用性,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容而忽视实用性、动手性强的技术类技能的学习。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走到工作岗位,面对实际问题,不能很快地解决工作岗位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1.2 计算机课程体系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主要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知识、公共基础课知识、计算机教学法等。一些学校开设了多门课程,如电子电路学、数据结构、ASP、组成原理等,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很少能用到这些知识。由于这些专业课占用了较多的课时,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机房维护、计算机基础、课件制作等课程的课时较少。有的学校不开设课件制作课程,部分学生在课外辅导班学习,有的在实际工作中自学,计算机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要求。
1.3 教学模式陈旧
现在多数师范学校的教学法还采取“满堂灌”的手段,而计算机专业本身要求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
2 对今后社会信息技术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
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多种能力。在计算机专业知识方面,如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计算机编程能力、计算机维护能力、软件更新能力等,还有如教育学方面的基本技能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同时还应学习教法等教师基本技能方面的专业课程。
2.1 对课堂教学合理的设计
一个合格的计算机教师要能够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编写适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思路、依据的理论等方面入手,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
2.2 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将讲授的要点贯穿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简单的课件可以用Office系列中的PowerPoint工具制作,一些复杂的动态演示课件可以用Flash工具制作,一些数学类的课件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些逻辑要求高的理科课件可以用Authorware制作。一个优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巧和流程,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课件内容相结合,这样做出的课件实用性才能非常强。课件中包括了教师对授课经验的积累,这些实例发挥了教育技术的特点,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这样,课件成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
2.3 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师范生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教法与教态、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走向。在课堂中,应该秩序稳定,师生互动性强。
2.4 知识更新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领域更新速度快,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自己,让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以适应本学科的发展和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技术对学生传授知识。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却忽视了对知识的更新,不备课、不更换新教材,这脱离了时代和知识更新的步伐,传授给学生的也只是过时的知识。
2.5 对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维护能力
现在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小学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负责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与日常维护工作、学校机房的日常管理工作等。如果不具备这些建设与维护能力,实际工作中就会措手不及,因此需要加强对师范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在新标准下,我院计算机课程的调整
3.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调整
根据我校毕业生在小学工作后的意见反馈,我院对一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作了调整,加大一些动手性强的教育专业课的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课件制作、Authorware应用等课程。以2011级计算机班学生的课程设置为例:具体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程有教育学、体育、音乐、英语、美术等,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网页、数据库、图像处理、课件制作等内容。我们减少了数据结构等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增加了对课程中技能训练的实训课的课时。并且每学期专门有计算机技能课程考核,让学生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最基本、最实用的计算机基本技能。
3.2 开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综合训练教程》
针对我校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综合训练教程》。本书涵盖了计算机基础操作、Office基本知识、flash、几何画板、Dreamweaver等课程,并且针对毕业学生在小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培训。在校本教材中设置的课程,都是以后学生在小学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基础应用与软件操作,是非常实用的课程。课程的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基础,以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多媒体作品创作为主线,每一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过程来展开。第二部分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备课、上课及评课等教学环节中的实践与应用。第三部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整合的多样模式,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整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探讨课程整合的优化策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突出针对过程与方法的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中将知识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这门课程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分层积累递进式的训练,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使学习由易到难。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隐含着“释义—示范—探究—实践—反思”的结构主线,鼓励同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这本教材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以后的实际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 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途径和办法
4.1 讲授与实训手段相配合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学校开设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综合训练教程》这门课程时,将讲授与实训课时基本持平。老师在讲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要求每个同学同时进行上机练习。在重要章节讲授完毕后,安排以下任务,比如作品展示与交流心得。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代表,在课程上展示小组集体的作品,班级其他同学充当小学生的角色听课。在讲授后,同学们互相点评,指出精彩的地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每节课的最后,老师给出总结。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锻炼,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在互相的评课中吸取了别人的成功经验,改进了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的试讲,很多同学用到了多媒体课件,也有同学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或者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教学设计新颖。
4.2 成绩考核标准
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综合训练教程》的学习过程为例,这门课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和实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过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起到一个指导总结作用。学生在备课、讲课、评课中,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改正不足,锻炼了自己的讲课组织能力,也强化了多媒体课件等的制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该门课程平时的课堂作业、课堂出勤、讲课练习等作为平时成绩,再加上期末上机考试组成了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4.3 学生实习活动
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教学能力后,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去小学实习。时间一般是2到3个月,学生要提前学习《小学班主任工作实务与技能训练》。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实务,提前训练学生在小学工作的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活动,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应用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等。而且也能够对小学机房日常维护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基本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实习回校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总结。按照以上研究的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我们对2010级学生进行了试验。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并且参加过级考试,很多同学都拿到了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合格证书。在就业上,很多同学进入了市重点小学。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工作任务,课堂讲解生动风趣,并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的同学参加了省市的公开课,成为骨干讲师。有的同学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省市获奖。实践证明,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基本能适应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得到了学生实习与工作单位的一致赞扬,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逐年提高。
[1]郭友,赵咏.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36.
[2]刘群英.试谈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母体”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3-25.
[3]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17.
[4]胡岚.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信息,2007(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