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面临的国内形势与国情教育创新性研究

2013-08-15谷满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群体性国情教者

谷满意

(泸州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四川 泸州646000)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们对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现阶段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日益凸显,这也是实现和推进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1 当前面临的复杂国内形势

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增多,进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集中爆发。利益矛盾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根源;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淡薄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因素;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根源;心态失衡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根源;基层组织控制力弱化,社会权威结构失衡,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体制根源[1]。闫纪建认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社会系统出现的结构性失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群众利益诉求遭遇体制性迟钝、社会分配不公、地方政府与民夺利等[2]。要解决群体性事件,就要让民众认清现阶段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改革开放虽然成就令人瞩目,但是中国今天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任务十分复杂,难度仍然巨大:一是经济发展中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低效益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二是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未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分享[3]。

1.1 经济国情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方式逐渐转变;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等等。但我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依然不够协调;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能源饥荒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的挑战不容忽视等等。

1.2 政治国情

部分官员与社会经济资源垄断者以及社会精英阶层,以及具有共同社会利益需求的其他团体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渐形成以某个权力或者利益为中心,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利益团体。滥用行政权力为特定群体服务的现象存在,首先是越权行政,随意行使权力,忽视人民群众利益;其次是裙带与关系用权、拍脑袋与感情决策成为常态。我党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反对腐败,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4]。

1.3 社会国情

现阶段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与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得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在一定范围内趋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诱发出公民对核心价值和公共道德“合理性”和“必要性”的怀疑,造成一定程度上共识、秩序和意义的缺失,出现了诸如拜金、享乐、利己、冷漠等消极现象。这类现象如不及时得到遏制,将会削弱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消解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危害国家长治久安。由于缺乏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一些人丧失了在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为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诱惑的俘虏。

1.4 自然国情

我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在产生巨大的资源供给压力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仍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同时,生态恶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还表现为: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农业和农村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同时,急速的工业化伴随的大规模自然资源消耗过程,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农村工业污染、城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5]。

2 当前国情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理论研究上看

(1)国情教育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地方政府对国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视和推广程度不够;科研院所和相关研究人员对国情教育理论研究不重视。国情教育理论之所以不受重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国情教育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难以进行系统化研究;另外,就是国情教育所能体现的实际价值很难在现实教育中得到体现。(2)国情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相断裂,主要表现在国情教育理论研究对实践指导的缺位,实践大体上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进行指导。

2.2 国情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国情教育设置把握国情教育的动态性存在着不足:(1)现阶段国情教育有关教材的编写过于广泛,针对性不强,现在国情教育大都采取“读本”方式。(2)国情教育过分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3)国情教育内容设置指导思想的针对性不强。(4)国情教育内容的创造性与务实性不足、系统性不强。(5)国情教育形式的针对性较差,没有把国情教育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形成国情教育的合力;没有把国情教育与发挥组织和制度的作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把国情教育同发挥政策的作用结合起来;没有把国情教育同严格管理紧密结合起来。(6)国情教育内容设置没有体现与时俱进。(7)一些国情教育内容未加以重新认识,国情的新变化没有及时地被列入国情教育。

2.3 国情教育内容缺少“以人为本”

社会转型为人的转型提供了现实基础,人的发展展现出自主、独立的发展趋势。教育是促进人自身发展的直接手段,“以人为本”就成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理念[6]。民众是国情教育最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国情教育内容设置没有很好体现这一点,现阶段国情教育施教者对国情教育内容理解深度不够,甚至完全不相信,国情教育的形式较多地体现为机械式的灌输和宣讲,难以发挥国情教育的实效性。国情教育内容和方法还没有完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纲领,只有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以人为本,才能更加体现个人的价值。

2.4 传统国情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存在局限性

建国以来,我国施行的国情教育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是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传承方式的改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当前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1)国情教育方法陈旧。当前仍在普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教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施教者外在的注入、灌输,让受教者死记硬背等,国情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阶段国情教育也强调启发民众自我教育,但现有的启发式方法没有很好地体现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融合、外因与内因的结合以及心理与认知的协调发展。现阶段国情教育中人本主义教育方法的欠缺,教育方法的僵化影响着国情教育实效的实现。

(2)国情教育载体缺乏有机整合。传统的国情教育载体还不能与现代教育载体很好地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实质使用上的结合。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可以获得较全面的国情认识,但知识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和教育,以便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筛选优良的教学载体,建设多样化国情教育载体,更好地发挥国情教育载体的作用。

(3)国情教育过程的矛盾。现阶段国情教育过程单一,注重施教者的传教,忽视受教育者主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国情教育环境等因素,使得教育过程中双向主体性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国情教育过程不应是简单的、一次性的知识传授过程,更应该是不断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现实中国情教育过程的管理不科学、不严密;对国情教育过程的评估不科学,无法真正实现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交互。

(4)国情教育模式简单。国情教育的主客体模式是一种以国情教育施教者为主体,国情教育受教者为客体的国情教育模式,主要缺陷在于遮蔽了国情教育受教者的主体性;国情教育的单主体模式,这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施教者为受教者看护人的国情教育模式,主要缺陷在于忽视了施教者的主体地位,把本来具有主导性的施教者当成了从属者;现阶段强调的双主体模式,这是以国情教育施教者为施教主体,国情教育受教者为受教主体的国情教育模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施教主体地位,把国情教育过程人为分割为前后相继的施教和受教两个阶段,有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话互动的共时性和即时性。

3 当前国情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3.1 内容设置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主要依据

国情教育内容设置主要是客观国情,是由自然和人文两大系统共同构筑起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客观条件受控因素及开发应用的科学,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订的依据和落足点,也是制约、规范公民行为的指南。由于国情教育没有教学大纲要求,所以教学过程随意性大,一方面,同一问题不同教师讲的不一样;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省略或部分省略约束条件,这样就可能导致误解。这就要求国情教育研究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主要依据,将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序列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国家发展战略得以体现作为国情教育规范化的根本。

3.2 以人为本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选择国情教育内容

要求国情教育在激发个人爱国情感之后,也更加注意国情教育在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意义。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7]。而“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状态不变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8]国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个人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因此国情教育内容设置应以人为本,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并有效地将两者平衡。

3.3 针对性与问题性:加强国情教育内容设置的说服力

针对性就是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实现成就,问题性就是发展战略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人为本才能具有说服力。国情教育内容设置要针对问题,必须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据,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问题的反映;国情教育内容设置也要有针对性,针对国情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和职业特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对象的不同特点为基点,选择不同的国情教育途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校正人们错误、模糊的观念和行为,以达到国情教育的目标。

3.4 国情教育方法的互补使用

(1)隐性国情教育方法的加强与改进。学校环境建设是构建国情教育隐性方法的基础;国情教育要更多利用网络作为隐性教育的辅助工具;在各种场合进行国情宣传。软硬结合,国情教育开展与国情教育氛围共同构成国情教育环境对民众施加影响;内外结合,隐性教育要兼顾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等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显性国情教育方法的多元及发展。显性国情教育方法多样化,需要开拓更多的为显性教育服务的国情教育资源,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发挥其国情教育的主导性作用;改革与完善网络和传统的大众传媒;开发更多的国情教育资源。

(3)显性与隐性国情教育方法的互补使用。隐性国情教育方法的这些优势可以弥补显性教育方法的短处:从国情教育受教者心理接受机制来讲,隐性教育方法更易于为受教者所接受;隐性国情教育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隐性国情教育法有利于民众开展自我教育。

3.5 国情教育载体的综合运用

传统与现代国情教育载体的交叉运用。坚持用主导性原则来创新和整合国情教育载体,国情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层次性原则来创新与整合国情教育载体;坚持用整体性原则来创新国情教育载体;坚持用有效性原则创新国情教育载体。挖掘整理与推陈出新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3.6 改善和培育国情教育环境

国情教育环境,指的是国情教育所面对的所有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国情认识形成、发展和国情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必须重视国情教育环境的优化,既有对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优化,也有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微观环境的优化。在创设改善新的国情教育环境中,要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国情教育的宏观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密切关注心理情感空间,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3.7 确保国情教育过程顺利开展

国情教育过程就是依据国情认识的规律与特点,来科学地、有计划地实施国情教育,以达到培养正确的国情认知的目的。

(1)国情教育过程规律的探索及运用。国情教育过程的双适应律:既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对其成员的国情认识要求,同时还要适应和满足受教者自身发展的要求。国情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施教者向受教者传达和解读国情对成员的国情认知的实践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者形成符合国家多要求的国情认识。

(2)国情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解决。首先表现为国家要求和经过转化的国情认识要求之间的矛盾,经过转化的国家要求是指国情教育者选择符合国家发展和国情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把教育方法内化为可以掌握运用的行之有效的国情教育方法。由于施教者素质、能力、意识的缺陷,对正常的国情认识的要求不能完整地把握或不能够认同也会造成取舍的差异。

4 结语

新时期研究国情教育,需要对国情教育的整个体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完善。就理论体系而言,需要建构国情教育独立的理论系统,这要借助其母体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就实践机制而言,信息化条件下国情教育手段、方式等改进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国情教育”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国情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发挥新时期国情教育的作用。对国情认识和国情教育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将促进两者更好地结合与发展。

[1]胡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问题[J].学理论,2010(7):42-44.

[2]闫纪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处置对策[J].理论导刊,2010(5):32-34.

[3]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情报告:2008-2009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3.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5]张平.“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78—781.

[6]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出版社,2008: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猜你喜欢

群体性国情教者
家国情 诗词魂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某生课寝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