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和提升民族精神 促进和谐文化发展

2013-08-15杜巧维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民族

杜巧维

(贵州大学 马列部,贵州 贵阳550025)

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主性的民族终将要被历史淘汰。任何一种文化要在历史长河中延绵不绝,就必须不断容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彼此交流中才能得到更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不是崇洋媚外,相反,可以丰富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精神,最终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1 和谐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相兼容——丰富民族精神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国的积极推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建设和繁荣,都应博采众长,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民族精神本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导,同时对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排斥、不拒绝,而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广泛,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精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的思想文化,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就要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切忌妄自尊大,抱残守缺,顽固不化。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对西方文化批判地加以吸收;也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首先,对于发达国家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人道主义、人文精神、民主政治与法制思想、市场经济理论等,我们要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自信,大胆接纳,学习借鉴,丰富发展。其次,对于西方文化中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思想要坚决予以摒弃抵制。再次,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们提倡各种文明相互共处、求同存异,互通有无。最后,对于某些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略”,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应积极应对“文化侵略”带来的挑战。建设和谐文化一定要有文化的主体意识,但任何文化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才能与时俱进。中华历史上,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传播中华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的宝贵经验理应受到重视。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我们应善于有鉴别地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

历史上,许多曾经繁盛一时的文化,后来一个个都灰飞烟灭。究其原因,主要是保守封闭,固步自封,不能与外界文化交流与互相借鉴,错失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天,世界上几大主要文化之所以繁荣、昌盛、发达,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兼收并蓄,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并从中汲取精华,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相互借鉴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出现有先有后,分布不均,这就需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的的历程中,要抓住机遇,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吸纳百家优长,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更多亮丽的风景线。

2 创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因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发挥人民的创新作用,提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活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创新和谐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精神内涵。当下,我们要以全新文化视野,用科学发展观来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创新的作用,探寻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与提升。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就要看其能否适应和引领时代潮流。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文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都成为历史尘埃,不复存在。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最终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都具有其引领功能和激励作用,正是因为它能够随着民族文化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发展。

创新和谐文化,要在文化观念创新基础上丰富民族精神内涵。要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推翻樊篱,从与新时代不相适宜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新世纪新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我们不能忘本,要继承文化传统,对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予以继承,对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的传统必须坚决反对。同理,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文化发展的经验时,也必须加以批判地吸收。

创新和谐文化,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使之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传统相承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以不懈努力去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这种具有坚强支撑力的和谐文化,必然在不断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民族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氛围和精神支撑。如果和谐文化中所渗透出来的精神支撑力不强,其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就会乏力。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繁荣兴盛必然促进民族精神提升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地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和谐文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它集中表现在一个民族的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中,是一定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最鲜明的展现,强调的是文化的时代性,它体现在一个时代的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中,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精神是指从历史纵剖面观察民族精神风貌,而时代精神则是指从社会横剖面观察民族精神风貌。由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撑,所以促成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

首先,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的主体是一定的民族和国家,它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势和客观本质的综合概括,不能摆脱民族精神的影响。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民族精神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时代精神以民族精神为基础,任何时代精神的形成都不能离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没有了民族精神的根基,时代精神就会缺乏深厚的底蕴,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其次,时代精神不断融入民族精神,丰富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不同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汇集成了民族精神的长河。民族精神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时代精神的补充和完善,时代精神体现了国家民族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适应。显然,当这种时代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大发展时,人类必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将其保留下来,以便将来之需。时代精神也只有融入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发展。在高科技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整合,才能发展自己,丰富和完善民族精神。再次,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发展的一个环节,民族精神又是时代精神产生的根基。在一定意义上,时代精神也是民族的精神。民族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构成的因素必然对人的行为活动、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但民族间的交往不能完全消融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的个性差异。所以,把握时代精神实际上也是把握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贯穿于特定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源远流长而又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意义。民族精神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始终起到凝聚民心,推动民族事业进步的作用。如果民族精神不结合时代发展,赋予自身时代的内涵,它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引导、凝聚和激励的作用。只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二者才会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李锦全.试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孙文营.和谐社会建构中民族精神动力功能的层次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7(10).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0-18.

[4]俞益民.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传承,2007(7).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7.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