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虚词教学方法探讨

2013-08-15滕华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古汉语实词

滕华英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古汉语虚词的教学,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古汉语教学的难点。虚词是古汉语主要语法手段之一,清代语言学家刘琪就说过:“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蒋绍愚先生也曾说过:“实词偶错,不过一字用得不当而已;虚词一错,可使整个句子颠倒过来。”因此,早在明代就流传着“之乎者也奚焉哉,用得妙来好秀才”的说法。鉴于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我们读懂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因为虚词理解错误进而影响全篇理解的事时有发生。例如,《史记·鸿门宴》有这么一句:“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学生常常将“稍”理解为“稍微、略微”,认为项羽略微收回一点权力,范增就大怒而去,小不忍而乱大谋。而此处“稍”的正确含义是“逐渐地”,指项羽慢慢收回了范增手里的权力,范增觉得自己才无所用,才愤而离开。“稍”字的理解不同,影响到对范增性格和形象的理解。由此可见,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好虚词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完成古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虚词教学被视为古汉语教学的难点,其根本原因在于虚词自身的性质。与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用法灵活,往往一个词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意思,甚至分属好几种词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好多虚词。同时,虚词的使用频率比实词高很多。这些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现不同的意义,表达不同的语气,抒发不同的感情。清代学者阮元就曾发出过“实词易训,虚词难解”的感叹。由于虚词用法灵活、复杂、琐碎,所以不仅老师难以讲透彻,学生也难以学透彻。

正因为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困难,所以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统筹安排、对教学方法的整体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虚实结合,以实说虚。由于虚词难训,历代很多虚词研究的著作都把精力放在详细地解释一个个的虚词上,详尽地归纳总结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把一个虚词的多种用法一一罗列。例如杨树达的《词诠》在解释“以”时,并列陈述了它的二十二个义项,而没有谈及这些义项之间的联系。受虚词研究的影响,这种罗列用法的倾向也体现在通用的教材上。如高校广泛使用的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解语法的“虚词”章节时,都是先对虚词进行分类,然后规定每个类的次类,最后详细地说明每个次类中的某些具体虚词的意义用法。这种描写解释虚词的体例和方法,无法找到虚词意义用法之间的联系。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可能会孤立地记住许多用法而找不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建立不起完整的知识结构。汉语中的虚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很多虚词实际上都是由实词转化而来的,虚实之间有着某些可以探究的联系。而且,在一个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之间,同样有着虚化的痕迹,有着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由实变虚的逻辑联系,梳理它们由实变虚的历史轨迹,可以使虚词意义具体化或者形象化。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各种类型的句子结构特点,仔细说明“以”虚化的轨迹和途径,以加深学生对虚词和实词意义用法的体会。

第二,纵向横向,比较异同。在纵向的古今对比时,对相同的部分应一带而过,对不同的地方可加以提示说明,对同中有异的地方则应作为讲解的重点。比如,在“代词”的讲解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和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探索古代汉语代词系统的特点。这种古今对比、同中求异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由已知向未知探索的渴望和兴趣。在纵向的古今对比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横向的同类虚词的比较,同中求异,加强对每个虚词个性特征的理解。

第三,多读多练,综合提高。目前,高校文言虚词教学多采用归纳法,先归纳介绍文言虚词的几种用法,然后在每个用法后面举两三个例子。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实际上,古汉语教学的一个根本的目的是教学生阅读文言文。所以,古汉语教学既要从文言文阅读出发,又要回到文言文阅读中去。虚词教学也不例外。

首先,虚词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前提是学生对文言文有好的语感。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把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印在头脑中,养成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文言文作为一种与学生有隔阂的语言形式,要培养对它的语感,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老师在讲授一种用法时,学生的头脑中立刻会出现相关的例句等,并且能够据此推彼、举一反三。这样就不至于老师在讲的时候,学生脑中一片空白、毫无反应。

再者,虚词教学也要回到文言文阅读中去,在阅读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要摆脱中学时期选择题型的虚词练习,加强辨析虚词的训练,特别是加强在阅读整篇文言文时进行虚词辨析的综合性训练。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找出一篇文言文中的所有虚词,分析归纳不同的用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一篇文言文中着重分析某一个虚词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作用,比如《师说》中的“之”,《醉翁亭记》中的“也”等等;甚至可以以《论语》、《孟子》全本为范围,要求学生打通虚实的界限,归纳一个字的所有实词用法和虚词用法,探讨虚化的轨迹。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注意从虚词的特点出发,不必追寻所谓标准答案或正确答案。追求所谓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的教学意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害无利。实际上,对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认识不一,这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正常现象。比如说,《劝学》中“登高而招”到底“表顺承”还是“表修饰”?似乎都可以。“登高而招”译成现代汉语是“登上高处招手”,“登”上高处然后“招”手,明显是两个连续性动作,故“而”应理解为“表顺承”。但是下文与之对应的结构是“顺风而呼”,译成现代汉语是“顺着风呼喊”,判为状中结构(偏正)是大家的共识,那么,“而”“表修饰”应该确定无疑。又因为文言文对文结构相似,由此上推“登高而招”的“而”,把它看成“表修饰”似无不可。若是纠结谁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对于古汉语教学来说,无疑是本末倒置。古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知识是手段,提高能力是目的,现在文章已经读懂了,大可以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何必执着于“表修饰”还是“表顺承”。比较好的做法是给出不同的解释和理由,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选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虚词个体的阐释与分析,忽视了古汉语虚词的突出特点,缺乏对虚词系统规律的整体对比和把握,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动培养。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虚词教学中,应遵循灵活性的原则,打通虚实的界限,探讨虚词虚化的轨迹,使虚词的意义用法具体形象;比较古汉语虚词内部和古今汉语虚词的异同,培养学生辨析虚词的能力;同时,加强在阅读整篇文言文时进行虚词辨析的综合性训练,确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李晓春.浅谈优化古汉语虚词的教学方法[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8(3).

[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上午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古汉语实词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