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精神的弘扬及其在国防教育中的培育

2013-08-15朱云平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国防爱国主义全球化

朱云平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1 引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以来形成的民族意识的核心,是被大部分民族成员所共同认同、接受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十六大报告集中提炼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几乎将所有国家席卷在内,我国也不例外。全球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又指一种经济现象”[1]。全球化一方面引发了各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某种趋同,给各国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又掺杂有分裂化的倾向,给一些国家的民族精神带来负面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是中华优秀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重要一环是通过高等教育实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是国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是为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当今大部分国家的国防教育,几乎都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所以,在我国,培育民族精神理应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目标。

当前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加深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就是国防教育,本文将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2 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弘扬的冲击

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国家意识的冲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包括主权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全球化加剧一些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恐怖主义、非法移民等,这需要各国共同协商以制定统一的国际规则,这就要求国家让渡部分国家权力,甚至压制本国的国家主义情绪。在全球化环境下,各种形式的地区性组织、国际性组织,在国际性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这也使成员国让渡一些国家权力。如囊括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就要求各国将部分国家权力向市场权力让渡。全球化的引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与政治的联系。同时跨国公司的大量存在,使人员跨国流动更加频繁,加上工作、生活的国际化与跨国婚姻的增加,加大放弃原国籍与加入新国籍的人数,使人们的国家意识受到淡化。伴随交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极大拉近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地球变成地球村,由此模糊了国与国的界限。所以,全球化弱化了国家意识,加上西方舆论大肆宣扬的“民族国家过时论”、“国家主权过时论”,无疑给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带来了冲击。

第二、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植根的沃土,是民族精神存在的基础。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引发的,其利用控制的文化输出制高点,使全球化文化交流呈现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特征,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逐步被侵蚀。如美国当今最大出口产业已经不是之前的制造业,而是包括影视、流行音乐、报刊杂志、电脑软件等文化产业。美国发现单单使用军事手段来实现对他国的控制,只能获得短期收效,而通过推行文化产业出口来占领他国的民族文化阵地才是长久之计。其借助文化产业对其他国家的倾销,通过文化渗透潜移默化性的方式获得对美国文化主动认同,使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人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久而久之,便淡化了本民族文化。近期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全球化对中国青年的文化和消费造成重大影响。“调查表明,约50%的中国青年学生把欧美流行的娱乐节目当成自己的娱乐选择”。还如“许多青少年受到韩剧日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这些国家的各种语言,在称谓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了日韩文化的烙印”。该报告结论指出:“长期外来文化的输入,冲击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但会引起文化的世代断裂,更会由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后继无人而使之面临没落的境况”[2]。

第三、对民族价值观的冲击。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内容。全球化中西方价值观念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大量涌入,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近些年,西方国家价值观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利用全球化信息的高效传播性,冲击我国的价值观。如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将花木兰形象上体现的中华民族以孝为本、执着坚毅的民族精神,改造成突破传统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自由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肆意诠释和无声曲解着中华民族精神,实际是推销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如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的《十条诫令》所指,“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的刻苦耐劳精神”[3]。正如前美国高官普夫在谈到全球化所说:“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报告》也指出:“那些能表明当地或国家特征和连接当地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似乎处在被全球市场的冷酷力量打跨的危险之中”[5]。全球化带来的西方价值观深刻冲击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观。

3 全球化环境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

全球化一方面使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另一方面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当今世界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6],加上国际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6]。尤其是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日本右翼势力激化钓鱼岛争端、南海冲突加剧使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挑战。在全球化环境下维护国家安全,除了依赖军事手段,还需要全体国民的凝聚力与坚定信仰,其中民族精神是关键。这时因为:

第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全球化不能避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上。十八大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6]。综合国力既有经济、军事、核心科技等表现的国家硬实力,还有通过文化、价值观、民族意识等展现的国家软实力。国家硬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有形载体,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硬实力的无形拓展。近年来,“国民精神”、“国民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已成为对国家软实力的考量指标。早在江泽民就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7]。去年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全球化已经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处于文化输出低势的发展中国家,无形中会被弱化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就削弱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提高民族文化影响力,而文化影响力的核心就是民族精神。因此,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它是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还表现在民族精神可以为国家硬实力的经济、军事、核心科技实力提供出有力的精神资源,从而提高综合国力。

第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短暂分裂,但最终总能回归国家统一,这就是因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爱国主义与团结统一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加强了民族凝聚力。近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借助全球化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扰乱我国的民族文化秩序,企图破坏我国的民族文化认同,最终离散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无形的民族团结吸引力。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团结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其通过民族共同文化认同,协调与化解民族成员间的摩擦和冲突,维护中华民族内部的社会关系,使整个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精神能使各民族成员普遍体会,民族大家庭利益与个体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民族整体利益得到保证,才能实现个体利益。这样,各民族成员就能主动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从而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旗帜下聚合成民族凝聚力。此外,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各民族成员的共同身份特征,凸显了各民族成员的民族归属感,通过情感向心力产生民族凝聚力,从而维护国家统一。

4 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的统一性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逻辑上的统一。培育是弘扬的基础,弘扬是培育的目的。所以,必须坚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之一就是国防教育。早在十六大报告就指出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纳入到国防教育中。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精神也强调这一点。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民族精神具有统一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都统一于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淀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都是围绕着爱国主义的中轴线。爱国主义贯穿与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内容,成为鼓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旗帜。所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始终要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与颠覆的教育,围绕国防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都以爱国主义为前提。所有涉及国防教育的法律都规定了这一点。如《中华人民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七章国防教育之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第一章总则的第一条规定:“为规范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国防教育法,制定本大纲。”因此,国防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这样,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都统一于爱国主义这一主题。

第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人才培育目标与指导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大学生民族精神以培育大学生国家意识,确立其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国防教育的人才目标如《国防教育法》规定是“紧紧围绕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防教育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以为国家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和接班人为人才目标。此外二者的指导思想也具有一致性。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体现时代精神的党的理论精华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当今理论发展的最高形式上,融合了新阶段国防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对当前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它既能保证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有着正确方向和科学内容,又能利用其自身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指导解决国防教育语民族精神培育在新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是当今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培育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的内在教学效果的统一性。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决定了其具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融前沿性、理论性与技术性为一体。其教育内容涵盖了从军事理论到军事实训、从国防历史到当代国防、从国际国防到国内国防、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这有利于激发各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大大提高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国防教育,在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与强化国防观念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通过抗日战争国防历史的回顾,唤起大学生的民族耻辱感,从而促使他们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来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通过当前国防形势的分析,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家安全危机,感受到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的艰巨性,激发民族危机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可以使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巩固国防意识,关注国家的国防事业,自觉的履行报效祖国的义务,进而在一定层面上增强国防教育的效果。

总之,要加强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就必须注重其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培育。当今全球化环境下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也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源泉是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他们正在学习着科学文化知识,将成为全球化环境下国与国竞争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国防素质在内的思想文化素质。社会阅历较浅、明辨是非不强的大学生容易被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所迷惑,淡化了爱国主义意识。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抵御外来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刘世军.江泽民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7]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9-29.

猜你喜欢

国防爱国主义全球化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全球化陷阱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