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艺术

2013-08-15罗先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思政教材

刘 哲 罗先奎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而语言则是把教学实践过程艺术化、科学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知识、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表现力即为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的表现力[1]。由于思政课较强的理论性、严密的逻辑性、内容的枯燥性使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练就语言基本功,造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锤炼语言修养,彰显教学的语言艺术魅力。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科学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因此,思政课教学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科学严谨。教学语言对专业性要求很高,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准确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做到理论深邃、概念准确、分析入理、解说精当、遣词造句准确无误、逻辑推理严密清晰。

(二)逻辑性

思政课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语言才能将理论性的课本知识深入浅出地阐释给学生。缺乏逻辑性的授课语言难显理论功底,缺乏逻辑思维的授课老师难以胜任思政课教学。因为无论是概念的剖析、知识点的讲解、案例的运用、语言的表达,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必须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逻辑性基础之上的[2]83。

(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启迪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产生推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进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疑和问的辨证统一是为疑问。非疑无以广识,非问无以解疑。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抛出、悬念的设置、分析解疑的暗示、结论的提示等环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知识点的迁移转化,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精炼性

思政课教师要力求用精到凝练的语言传授知识、分析问题。拖泥带水、无意重复、思维混乱、啰嗦絮叨是思政课教学的大忌。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备课环节,在教学语言的表述上仔细推敲、反复斟酌、吃透教材,提高教案书面语言的凝练度和课堂即兴发挥的语言驾驭能力,努力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洗练性、专业性。

(五)趣味性

由于思政课教材语言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枯燥性,使得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性能将这种“折扣”降低到最低限度。教学语言的幽默含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幽默性的语言,将与课本密切相关的趣闻、典故、格言、谚语、歇后语、网络语等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接受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而且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

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学有赖于语言、教学机智、教学技巧、肢体动作等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协调处理教学链的前提下,按照审美性原则选择恰当语言传授知识、组织教学、培养人才的语言技能和技巧[3]。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听课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语言功底,提高语言修养,塑造语言艺术,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最起码的保证。

(一)标本兼顾,教学语言富有互补性

思政课有其与众不同的学科特点和价值追求,教师只能忠实于教材的理论和观点,不像其它学科具有因地因时的灵活性。故而,思政课教材语言与教学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统编教材理论性、抽象性、权威性的烙印很深,有些结论过于直白,某些要求高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要做到既遵循教材精神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语言,克服教材语言刻板、枯燥的弊端,首先,教师要科学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合理取舍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详略得当,用言如珠、惜言如金。其次,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做到教学语言的专业性与兼容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枯燥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力求将知识的背景、全貌展示给学生。

(二)博闻广识,教学语言富有知识性

在某些外行看来,思政课易教易学,这不仅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无知。实际上思政课是所有学科中最难执教的课程。因为它对老师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思政课涉及的学科领域相当庞杂,诸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等。所以,一位称职的思政课教师应当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知识“多面手”和“杂家”。思政课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学习掌握其它多门学科的知识,尤要夯实人文知识基础,锤炼人文修养,博采众学之长,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地使用语言库的多元信息,提高语言统领能力和驾驭水平,真正掌握教学语言的高超艺术。

(三)精准流畅,教学语言富有流动性

语言精炼要求思政课教师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紧扣教材重难点进行讲述,做到简明扼要、语约旨丰、点中要害。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语言,保证课堂教学在符合科学性、富于教育性的前提下传情达意,严谨务实地讲清主要内容,不可以有半点的模棱两可。语言是否流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情绪和质量。因此,教师要能行云流水般地将授课内容自然、流畅、连贯地和盘托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四)抑扬顿挫,教学语言富有节奏性

节奏感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要有高低起伏,语速快慢要有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技巧性手段。教学语言的节奏感,对学生课堂思维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或紧锣密鼓、重锤敲打,或轻描淡写、点到即止,或慷慨激昂、浓墨重彩,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或高低有别、错落有致,或高潮迭起、巨浪排空,或停顿重复、片刻不语……总之,教师把握节奏要以师生的情感变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灵活掌握,适应学生感官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力求快慢适宜、高低得当,既要讲清内容,又要传达信息量。

(五)民主平等,教学语言富有情感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情绪饱满、感情丰富的语言感染学生,传授知识,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激情饱满的教学语言,应做到声出于情,意蕴于情,理融于情,论发于情。只有情深,才可意切。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元素,热情满怀、激情荡漾地进行讲述,强化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感情,更要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六)幽默风趣,教学语言富有生动性

幽默生动的语言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理论浅易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牵引学生的视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收获更佳的教学效果。幽默风趣作为语言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切不可哗众取宠、舍本逐末。上品的幽默非但令人捧腹,更需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七)和蔼亲切,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

和蔼可亲的形象,亲切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有效拨动学生的心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威望高的思政课老师,靠的不是声严厉色的训斥,而是温文尔雅的智慧、和风细雨的语言。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使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运用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思考、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八)豪婉灵秀,教学语言富有风格性

不同个性特征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教学目标,匠心独运地对教学语言进行整合创新,体现教师语言创造性、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的语言格调即为教学语言的风格[5]。炼就语言艺术功底,达成深厚的语言艺术造诣,思政课教师就必须潜心学习和研究教学语言的风格,追求豪爽、清灵、柔婉、跌宕美的有机统一。豪爽的语言风格有着阳刚劲道、气势恢宏的感染力;清灵的语言风格如一汪山泉涤荡着学生的心灵,韵味深长;柔婉的语言风格绮丽洒脱,具有绵柔婉约的艺术效果;跌宕的语言风格回环起伏,易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三、结 语

语言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氛围和授课效果。思政课教师应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审视自己的教学语言,持之以恒地锤炼语言,不断丰富语言内涵,挖掘语言特色,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和运用技巧,优化教学环节,切切实实地将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提到更高水平。

[1]罗先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5):66.

[2]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67.

[4]康秀华.谈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思想教育研究,2006(4):48.

[5]陈晓梅.教师的个性与教学风格[J].教育艺术,2005(4):71.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思政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