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动物名所指考21例

2013-08-15李海霞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黄雀大词典动物

李海霞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古代有许多动物名称,因通语不再使用而古人的描述又简略诗化甚至杂有误说,今人不易理解其所指是什么,往往解释不清或误解。笔者前些年已考释200个左右(见《汉语动物命名研究》和多篇文章)。现在因增修《辞源》的动物部分,接触更加全面,又发现新问题,再行考释。其中有工具书收入而解说不到位的,也有未收入的,它们都出现于1840年以前。

本文所引《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简称《大字典》和《大词典》)。《大字典》用的是 2010年第二版电子版。

【虎鱼】海鱼,一种浑身长刺的河豚。头体宽圆,一触即胀得滚圆,平时顺伏的刺根根直立。也有的种类棘刺从不倒伏。清《续通志·昆虫草木略·鱼类》:“虎鱼,出东海。见《范子计然》。头似虎,腹背皆有刺。《本草拾遗》谓之鱼虎,《临海水土记》谓之土奴鱼,《倦游录》谓之泡鱼,《吴都赋》所称沉虎……皆指此。”“头似虎”,刺魨头部亦长满尖刺,有的甚长。眼睛突出,“虎”言其可怕而已。

【泡鱼】海鱼,刺魨名。宋罗愿《尔雅翼·释兽四·豪》:“泡鱼大者如斗,身有刺,乃复化而为此(豪猪)。”《本草纲目·鳞三·鱼虎》:“藏器曰:‘生南海,头如虎,背皮如猬有刺,着人如蛇咬’……按《倦游录》云:‘海中泡鱼大如斗,身有刺如猬,能化为豪猪。’此即鱼虎也。”

《大词典》:“泡鱼,鱼名。”无解。

【鰽】qiǘ一作鯦,又名勒鱼、白鳞鱼、鰽白、曹白鱼(《辞海》)。似鲥鱼,体侧扁而薄,长约 40厘米,银白色。腹部有棱鳞。为我国重要海产。传统亦与鲥鱼混称。《集韵·尤韵》:“鯦,鱼名。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或作鰽。”《太平御览》九三七《鳞介部》:“鰽鱼,《异物志》曰:‘鰽鱼仲夏始从海中泝流而上,腹下如刀,长尺余。有细骨如鸟毛在肉中,又有鸟肾在腹。立夏有白鸟似鹥,群飞,谓之鰽鸟,至仲夏鸟藏鱼出,变化所生也。’”《本草纲目》和明胡世安《异鱼图赞笺》“仲夏”引作“初夏”,正确。清《广东通志·物产志》:“鲥鱼,按《肇庆志》:‘鰽白鱼阳江最多。在海为鰽,在江为鲥。’”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二:“大牌海产:苗虾、鰽白、赤鱼。”按鰽、曹都是糟音的小变,勒鱼大量被做成糟鱼收藏。至于肉中的“鸟毛”,是如毛的细刺,故古人附会此鱼是鸟变来的。

《大词典》“鰽鱼”释作“传说中鰽鸟所化之鱼”,未得。《本草纲目·鳞三·鲚鱼》以鰽鱼为鲚鱼别名,言其“状狭而长薄如削木片”误。鲚鱼又叫凤尾鱼,体小,其大者刀鲚长才18~25厘米。不可能“似鳊”而“肥美多鲠”。

【黄雀】鱼名。黄鲫,体长约 13厘米,很侧扁。腹缘有棱鳞。体背青绿色。中国沿海均产。见《中国动物图谱·鱼类》。其肉多刺而美。古人认为鱼肉中繁多的细刺是鸟毛所化,故称此鱼是小鸟黄雀变的。《太平御览》九四○《鳞介部》:“黄雀鱼,《临海异物志》曰:‘黄雀鱼常以八月化为黄雀,到十月入海为鱼。’”清《福建通志·汀州府·鳞之属》:“鲂、黄雀、弹涂。”今黄鲫俗仍称黄雀。

【白凫】天鹅。宋苏辙《栾城集·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之二》:“紫蟹三寸匡,白凫五尺童。”元张宪《玉笥集·白凫诗》:“翩翩白凫集我堂下……白凫之白皎如雪霜。”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韩邦奇》:“白凫飞处青林晚,翠壁明边返照晴。”

按,凫指鸭类,白凫高似五尺童,只能是天鹅。大天鹅体长约1.55米,小天鹅体长约1.42米(《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站起来高五尺左右(古尺寸比今天短)。颍州(今安徽阜阳)、杭州等地正是大天鹅、小天鹅的越冬地。

《大词典》:“白凫,白色的野水鸟”,未得。

【白颊鸟】一种白颊的山雀,应是今最常见的白脸山雀。头黑,颊白,背灰色,大如麻雀。中国除西北外普遍分布。唐丘光庭《兼明书·尔雅·桑鳸窃脂》:“今三四月间采桑之时,有小鸟灰色,眼下正白,俗呼白颊鸟是也。以其采桑时来,故谓之桑鳸。”

【白猿】由于体内缺乏黑色素而致白化的猿猴。浑身白色,瞳孔红亮,畏光。白化病在猿猴中时有发生。《山海经·南山经》:“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元史·世祖本纪》:“(安南国)贡白猿、绿鸠、币帛等物。”清《浙江通志·古迹·杭州府》:“饭猿台。《万历隐寺志》:‘在呼猿洞。西天竺师慧理畜白猿,因起台寺中,旧施食于此。’”

【墨猴】一种眼镜猴。体长仅十余厘米,眼大得出奇。能腾跃,喜捕食虫子。已在中国灭绝。清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墨猴》:“阳朔县产墨猴,大如拳,毛作金色,两目烁烁有光,能于笔筒中盘曲而睡。置之书案间,欲使磨墨,则叩案数下,猴即奋然迅出,跪于砚旁,以两前足捧墨而磨之。使之止,即止。见几上蜡蚁,即捉食之,无或脱者。且能于花盆间拔草捉虫,搜剔殆尽。性喜饮水……康雍间,苍梧太守永常曾蓄其一,历试其技,果然。”参见网上百度百科、百度知道、互动百科等。

【石猴】一种眼镜猴。清吴绮《岭南风物记》:“石猴出海南,其小如拳。可夜宿笔筒中。”清《广东通志·物产志》:“石猴小如拳,出高州、化州、罗定等处。”清《江南通志·食货志·安庆府》:“石猴出望江。”按,宋释惠洪《冷斋夜话·道士畜三物》:“又畜王孙,小于蛤蟆,风度清癯,以线系几案间。道士唤则跳踯登几唇,危坐,分残颗而食之。”应亦是此类。中国本有小型眼镜猴。2004年《自然》杂志第一期载文言王倪军等在湖南衡东发现眼镜猴头骨化石,有极大的眼窝,估计体重仅28克,名为“德氏猴”。今菲律宾尚有小眼镜猴,濒危。

【栗子猿】一种眼镜猴。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四:“栗子猿。《暖姝由笔》:‘曹方湖为南丰知县,其地出小猿,如小儿拳大,人可藏袖中,号栗子猿。’《戒庵谩笔》:‘常州周约菴曾镇延绥,言边上有猴大如拳,人家畜者,饮水渐大。’”明方以智《物理小识·鸟兽类》名石猿。

【乌猿】即黑长臂猿。无尾。成年雄性黑色,雌性黄褐色,头顶皆有冠毛。前肢很长,站立时手指几乎能触地。宋文天祥《文山集·周苍厓入吾山作图诗赠之》:“乌猨白鹤无根树,淡月疏星一线天。”清《广东通志·物产志》:“乌猿,出罗定及石城。浑身如墨,止眼碧齿白,即舌亦黑也。短身长臂,臂倍于身。行走如人,性甚警慧。携归畜之,甚驯。”今黑长臂猿俗仍称乌猿。参见《中国保护动物图谱》

其中,“互联互通”是指产品要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全流程”是指“成套”不仅是产品本身,更要将范畴扩展到服务、创新迭代等全套流程;“大生态”则是强调加速产品及服务方案迭代的同时,连接更多资源方,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马猴】短尾猴。体型比猕猴壮大,成年猴面部淡红或鲜红色。《元曲选·玉箫女两世姻缘》第一折:“搽一个红颊腮似赤马猴。”清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马蚍蜉》:“案凡物之特大者曰马。兽有马猴,鱼有马……。”《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今《四川资源动物志》短尾猴别名马猴。

《大词典》:“马猴,即猕猴。”欠到位。

【黄狐】沙狐,比红狐小,毛色灰褐或棕黄,产于西北草原、半荒漠地区。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五:“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元吴澄《书纂言·厥贡》:“(梁州)黄狐类犬而长尾。”《清实录·太宗仁皇帝实录》卷十二:“在城不许戴黃狐大帽,冬月出外方许戴。”同谷在甘肃,梁州在陕西,都是沙狐产地。参见《中国动物图谱·兽类 》 和 网 络 biaoben.nszx.net/AnimalShow.asp?ExemplarID=54 2012-2-10等。

【牯犀】即苏门犀。又叫亚洲双角犀,长一般2.7米左右。一只角长在鼻端,长大,一只角长在眼间,短小。背披毛。唐刘恂《岭表录异》下:“岭表所产犀牛,大约似牛而猪头,脚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俱有粟文。堪为腰带。”此描述较乱。“首有二角”者显然是双角犀,而又一角分为一种。双角犀是最小的一种犀牛,但直接看到犀牛的人极少,古人多依靠传言和想象理解。名牯,乃以为它是犀之雄者。如宋陆佃《埤雅》:“牸犀纹细,牯犀纹大而匀。”(犀,指犀角)陕西兴平出土的上古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两角,鼻端的长大,体有细毛,即是苏门犀。1916年,中国最后一只苏门犀被捕杀。参见百度百科、搜搜百科和《广州日报》2010年10月9日。

《大词典》释为“一种犀牛”,欠到位。

【毛犀】披长毛的犀牛,即今苏门犀,现存最原始的犀牛。清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读易大意》:“杨用修曰:‘彖即毛犀,状如犀而角小,善知吉凶,交广人呼为豨神。’”参見“牯犀”刘恂例。

《大词典》“毛犀”无此义项,其义项2“即牦牛”,根据是《本草纲目·兽二·犛牛》所引杨用修说。按,牦牛不像猪,不可能成为“豨神”,误。

【黄鼠】旱獭。大型地栖松鼠,体长约半米,极肥壮,褐黄色。主要吃植物,也吃小动物。皮毛珍贵,肉鲜美。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三八《仁宗》:“叶勒族叛,黄鼠食稼,天旱。”《本草纲目·兽二》:“黄鼠,(又名)礼鼠、拱鼠、鼲鼠、貔狸。时珍曰:黄鼠晴暖则出坐穴口,见人则交其前足,拱而如揖,乃窜入穴。即《诗》所谓‘相鼠有体,人而无礼’,韩文所谓‘礼鼠拱而立’者也。”“黄鼠出太原、大同,延、绥及沙漠诸地皆有之,辽人尤为珍贵。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者,则牝牡所居之处。秋时畜豆、粟、草木之实以御冬。……皮可为裘领。”

黄鼠是旱獭的证据:1.它是“极肥”的“大鼠”,不是今天同科而体瘦小的达乌尔黄鼠和灰鼠。2.黄鼠“拱而立”,晴暖则在洞口晒太阳,这是旱獭的习性,见谈家桢主编《绘画儿童动物词典》(1990)和《西藏哺乳类》(1986)。3.黄鼠“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旱獭的洞分主洞、副洞和避敌洞,主洞内有窝巢,这是“土窖”,巢内垫干草,这是“床榻”。见《青海经济动物志》。4.黄鼠皮毛好,“可为裘领”,符合旱獭皮的声誉。

《大词典》释黄鼠为今大眼贼,“身体细长”。按大眼贼就是达乌尔黄鼠,体长约20厘米(《中国动物图谱·兽类》),与《大词典》书证“极甚肥大”不合。

【貔貍】【毗狸】旱獺,又名土拨鼠。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貍。’貔貍形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豚子而脆。”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毗狸》:“西北边所谓塔喇巴哈者也,一名大黃鼠。《饮膳正要》:‘塔喇巴哈一名土拨鼠,味甘无毒,煮食之宜人。’”参见上条。

《大词典》释貔貍为黄鼠,黄鼠为大眼贼,非是。

[1]夏武平著.高耀亭,等.中国动物图谱·兽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郑葆珊,等.中国动物图谱·鱼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约翰.马敬伦,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效一.中国保护动物图谱[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四川资源动物志编委会.四川资源动物志·鸟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蒋学龙,王应祥,王歧山.藏酋猴的分类与分布[J].动物学研究,1996(4)

猜你喜欢

黄雀大词典动物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小黄雀的改变
黄雀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