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研究
2013-08-15刘祥伟
刘祥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 125000)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职业精神培养仍需加强。
因此,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1.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是“动”,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呈现出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训练技能、掌握知识、磨炼意志、锻炼体能,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动态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教师与学生以问题、项目、任务、活动等为中心,在各类教学场所,以各种形式和方法,开展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范式。职业教育动态教学模式的特征是教学互动、教学互长、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理论联系实际”被职教界所接受,作为一种在“动态”教学中广泛遵循的教学理念,并逐渐研发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操作技能一体化实施,教室、实训车间一体化配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动态地、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设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让师生边教、边学、边做,一体化地、全过程地构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框架,适合“能力本位”的职教特征,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变理实脱节为理实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不衔接等问题,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第二,变抽象知识为形象实践,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到生动、直观、形象的实践过程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则是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或任务,学生学习必然是主动的。第四,变教师灌输为师生互动。改革传统课堂上“灌输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联系实际,师生间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动态氛围。第五,变理性导入为感性导入。传统教学更多是一种理性导入的教学方法,多理论传授,少联系实际;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则是一种感性导入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活动显得直观、生动、形象、有效。
1.2 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按照具体任务(项目)要求,采取“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实施原则构建的课程形式,并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步骤的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课程具有任务引领,过程导向;学做一体,工学结合;动态变化,适应企业;能力为本,强化技能;师生互动,教学高效等基本特征。下面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项目课程为例,介绍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
1.2.1 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
课程团队对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长治泵业有限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中小型企业开展调研,并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交流,完成初期调研。
调研目标:按照企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工作能力分析,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和具体要求。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知识”的调研思路,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
调研的主要内容:课程面向的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技能点;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课程对应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形成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
调研方式及对象:通过企业现场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与企业毕业生信息交流等形式对企业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工、兄弟高职院校教师及在企业工作的本校毕业生进行调研。
1.2.2 工作岗位分析
分析企业生产活动中,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即普通机床操作、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机械零件检测及机械工程图绘制。
1.2.3 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根据调研收集和遴选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文件(包含图纸),全面整理、分析和分类,得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相应的技能点,设计教学整体框架,整理、提炼、设计适应教学的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完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的教学设计,拟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的工作任务如下:
1)车床的认知与操作;
2)阶梯轴的车削加工;
3)圆锥体的车削加工;
4)螺纹的车削加工;
5)在普通车床上加工盘套类零件;
6)零件的铣削加工;
7)六边形零件的铣削加工;
8)键槽的铣削加工;
9)外圆的磨削加工;
10)平面的磨削加工。
1.2.4 工作过程分析
分析在企业中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完整的工作程序,并了解工作产品、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和工作工具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项目课程工作任务之一——阶梯轴的车削加工的工作过程如下:
1)看懂加工零件图;
2)识读加工工艺文件;
3)按要求加工零件;
4)检测零件。
1.2.5 职业能力分析
对专业相应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职业态度进行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人才应具有如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1)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2)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图、使用CAD软件的能力;
3)机械加工基础知识,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生产的科学态度;
4)钳工基本操作技能;
5)普通车床与铣床操作技能;
6)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编辑能力;
7)数控机床操作技能;
8)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9)机床的日常维护知识及技能。
1.2.6 课程结构分析
课程结构分析是把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相应的文化基础课程(数学、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基础课程、电工基础等)和专业课程(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数控加工等)的课程结构。
1.2.7 项目课程分析
把所有相关的工作任务归纳成若干个项目,然后把完成这些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整合在一起,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项目课程工作任务之一——阶梯轴的车削加工的项目课程分析如下:
1)了解轴类零件的结构和分类;
2)了解轴类零件的功能和作用;
3)识读、绘制轴类零件;
4)读懂轴类零件车削加工工艺文件;
5)加工阶梯轴零件;
6)检测阶梯轴零件;
7)维护保养车床。
2 项目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项目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地点大部分设在机加实训中心,部分项目到渤船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的机加工作站进行教学,以现场教学为主。建设中不断探索、研究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形成能够激活学生“想学、想做;要学、要做;会学、会做”的教学方法。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项目课程工作任务之一——阶梯轴的车削加工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如下:
2.1 项目名称
阶梯轴的车削加工
2.2 项目目标
1)了解阶梯轴的功能、种类和构造等。
2)学会制订阶梯轴的加工工艺。
3)掌握阶梯轴的加工方法。
2.3 项目实施
2.3.1 实训场地设备
做好实训场地、工件毛坯和工艺装备的准备工作。
2.3.2 明确工作任务
1)教师讲解阶梯轴的功能、构造等;
2)布置工作任务,剖析零件图纸,明确目标要求,点明难点、重点。
2.3.3 制订加工工艺
1)每3名学生一组,分析理解教师的要求,明确工作目标;
2)制订加工工艺过程。
2.3.4 确定加工方案
1)学生自定加工方案,并选择相应的工件毛坯和工艺装备;
2)与教师沟通,获得教师的许可方可进入实施过程。
2.3.5 完成工件制作
1)教师给学生做“阶梯轴的车削加工”操作示范,并且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了解“阶梯轴的车削加工”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2)让2名学生按照教师做的示范以及具体要求模仿操作,学生在模仿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和说明,并让其他学生参与点评;
3)教师对学生模仿做全面点评和总结,并强调“阶梯轴的车削加工”操作的难点、重点及注意事项;
4)所有学生按自己既定方案进行练习,以掌握“阶梯轴的车削加工”操作技术。教师主要任务是巡视观察,一般不指导,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工作的能力。
2.3.6 检测工件质量
1)工件完成后,学生按图纸要求检测;2)教师检测;
3)两者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3.7 评价工作任务
1)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3.8 意识养成教育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安全、环保、质量、规范和纪律等意识的培养。
3 结束语
通过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研究,加深理解了“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车工)相对接,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推进了素质教育,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了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李华.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徐嘉元.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范生东,董述欣.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23-124.
[4]严帅.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施和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5):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