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机制创新探究

2013-08-15高云崇

船舶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机制院校高职

高云崇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中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应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也就是说,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将教师个体的发展与学校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真正达到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只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带动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因此,寻求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教师评价机制的现状

1.1 “高职”特色淡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职院校延伸而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信仰以及办学经验等都有所缺乏,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师评价机制中对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核权重过低,“高职”特色淡化。

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专业化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当下的“高职”特色渐渐弱化。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片面化。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也多数依附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弱化了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导致教师形成错误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较少,学校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许多高职院校中,教师的企业参与度很低,甚至存在“零参与”的情况,加之学校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1.2 评价方式绝对化

当下,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中,普遍注重奖惩性评价而忽略了发展性评价,这种绝对化的评价方式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和支持,容易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评价的客观性。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作用在于激励教师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中都存在评价方式绝对化的问题,未能体现其发展性功能。一方面,将教师看成“经济人”。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仅仅注重对教师的奖罚,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与奖金挂钩。学校管理者将教师视为没有情感因素的“经济人”,忽视高职教师的情感体验等因素,极易使教师产生反感心理,甚至会误导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评价功能面向过去。这种奖惩性评价机制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绝对性评价,缺乏对教师未来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评价主体片面化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度极低,仅有很少的一线教师可以参与到教师评价之中,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参与权利。

这种上级对下级的单向评价体系,使教师处于被动的被评价地位,不能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虚化了教师自身的主体功能。当前的教师评价机制中多是领导、同事和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教师自身缺少“发言权”,造成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一方面,评价结果的感情因素较大。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缺乏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教师个人的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会大大地影响评价结果,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同时,在同事互评中,会出现“互捧”的现象,使评价流于形式化,大大降低了教师评价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的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影响学生对教师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一项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升学动机和未来职业规划等都是决定学生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如若过于重视学生的评价,会导致教师为了评价而教学,为了评价而与学生交流共处等,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1.4 反馈机制模糊化

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应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反馈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加速剂,能够将高职教育推向良性的发展轨道。然而,当前的教师评价反馈机制中仍存在着评价结果模糊,反馈过程模糊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教师评价的效度,阻碍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鉴别和激励功能。意在通过客观有效的教师评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下一步更好地发展提供阶梯。然而,当前的教师评价中反馈机制极其薄弱,很难达到教师评价预期的目标。一方面,反馈机制名存实亡。许多院校的反馈渠道不够畅通,在进行评价之前,教师对评价的内容没有足够的了解;进行评价之后,教师对评价的结果也没有足够的分析。许多教师仅单纯地知道评价结果,很少深入思考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没有对结果做客观分析。另一方面,反馈的价值被扭曲。教师评价结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晋升、奖金、荣誉等外在物质支持紧密相连,导致教师只注重评价结果,而忽视反馈过程,无视反馈的价值。

2 高职教师评价的理性定位

2.1 评价方式: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统一

量性评价主要是以测量、统计为手段,将教师评价视为一种具体的、可以测量的指标,通过量化考核表,对教师评价的各个指标进行打分、综合、统计,由此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但是,教师的劳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非所有的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教师的师德、情感投入等隐性的教学工作。因此,评价中要融入对教师的质性评价,强调对教师全方位、真实的观察,更为深入地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可见,有效的评价方式应是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统一,两者有机结合,达到良性互补,才能实现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2 评价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会“够用”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实用”的实践技能,其实践性的比例大大高于普通高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内容也具有双重性,即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应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师的评价指标中,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权重有机统一,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才能够得到合理而全面的评价结果。

2.3 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

教师评价的过程应是动态的、交互式的、发展性的、面向未来的,仅仅凭借终结性评价无法对教师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因此,要明确形成性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只有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其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才会得到教师对评价制度的认可和推崇,有利于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评价的过程要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统一,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3 高职教师评价机制的可行性路径探究

3.1 注重“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与相应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职业教育学者提出了“双师型”理念,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双师型”教师渐渐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标准之一。因而,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为现有的评价标准注入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师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可以在各级指标中加入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尤其要在一级指标中加大实践内容的权重,使教师注重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的入职资格的评价属于静态评价,比如教师的学历、职称、业绩等。同时,更要注重对教师的动态评价,比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尤其强调高职教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职业教学能力。因此,应坚持资格标准静态性与考核标准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对高职教师进行理性的评价。最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评价标准,建立特色化的评价机制,将“校企结合”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指标,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3.2 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师评价方式是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以教师自我激励为动机的教师评价机制。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奖惩性的评价方式,将教师看成缺乏社会属性的“经济人”,夸大了物质刺激的作用,忽略了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方式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首先,建立以教师为本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确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将教师视为“社会人”,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高职教师的个体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高职院教育的发展。其次,强调科学有效的评价过程。重构教师评价的标准和维度,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素养、情感投入等隐性因素加入到评价内容之中。在评价过程中,除了要搜集评价信息之外,还要注重教师的生成性知识,从而,对教师做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最后,设置差异化评价维度。每一名教师都是一个发展的个体,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教师。学校可以制订层次化、差异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性格特点及科研能力等,赋予其不同的岗位,并出台相应的评价标准。

3.3 设置多元化评价主体

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机制中,将教师单纯地视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和参与权,大大降低了教师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教师评价应该强调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产生共鸣。因此,教师不仅是被评价者,同样也是有效的评价者。

首先,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被评价的对象,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以往的评价主体多为管理者、同事和学生,一线教师的比例极少,导致教师“谈评色变”,排斥教师评价。将教师纳入评价主体,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发挥自我改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功效。其次,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每一名教师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和创造力,关注教师自评能够有助于这些潜能的发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评价中加大教师自评的权重,可以使教师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排斥教师评价转化为接受教师评价。只有使教师在心理上认可教师评价机制,才能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营造平等和谐的评价氛围。在进行教师评价过程中,要关注教师未来的发展,搭建和谐民主的评价平台,避免霸权主义和官僚主义,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同时,要认可教师的学术价值,并给予一定的支持,积极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以达到学术价值的最大化。

3.4 构建标准化反馈机制

任何一个评价系统只有在建立了反馈机制之后,才能够形成一个闭合系统,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得到增强。现有的反馈机制不能够适应教师评价体系的内在要求,弱化了教师评价的发展性价值。可见,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反馈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首先,对评价结果进行归因。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对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归因是不可缺少的。管理者要组织教师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相互之间交流对话,取长补短。通过归因,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期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其次,重视反馈结果。将反馈的过程和效果作为下一次评价的指标之一,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改进程度做出相应的评价,这样可以促使教师注重自身的改进和发展,加大反馈机制的效度,使整个教师评价体系得到一种良性循环。最后,实施360o反馈制度。360o反馈制度是指由被考核人的上级、同事、客户和本人担任考核者,从各个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的目的。这种反馈制度应用到教师评价之中,其优势在于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主体、全方位的反馈程序,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使评价真正的起到“镜子”的作用。

[1]裴中岐.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48-50.

[2]鲍威.学生眼中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高校学生教学评估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4):16-22+110-111.

[3]陈强.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73-75.

[4]周箴,彭正龙,孙遇春,等.在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机制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