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另类高校标语解读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

2013-08-15闫晋瑛

传播与版权 2013年4期
关键词:另类标语亚文化

□ 闫晋瑛

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期,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的差异化、社会心理的多变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这种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环境与网络发展热潮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强调主观性、更加具有风格化表征的网络亚文化,已经对整个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产生了诸多影响。

高校作为青年文化培育的重要阵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等都将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思想行为。高校主流文化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依托学校教育、传统媒体等,而高校亚文化正受到网络的强烈渲染,以相当快的速度和强劲的势头侵入现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思想、意识、规范形成。这种网络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从高校另类标语趋向中可见一斑。

一、高校另类标语的现状

标语是发布者(主体)意图对接受群体(客体)从心理上施加影响并试图引导客体接受主体发布的内容并实施主体所期待的行为。标语主要诉诸人的情感,具有引导社会成员理解接受并努力实现目标的导向功能、社会化教育功能、宣泄情感并表达意愿的激励功能。运用标语口号进行社会动员,是古今中外常见的现象,而在网络世界影响力强大的当下,高校中的传统标语正逐步被另类的新标语抢夺眼球。

以西安高校为例,仅2013年迎新标语就频现网络风:西安美院 “激扬青春,西美教你高端大气上档次;逐梦未来,艺术让你低调奢华有内涵”;长安大学 “少年做一个高富帅,高于眼界,富于实践,帅在处世”;西北大学“DOTA打不出精神气,军训才出战斗力”、“地势坤,学姐凭智慧战胜白富美;天行健,学长以实力打倒高富帅”、“普大喜奔欢迎小伙伴”、“Hold住你的行李,不要让父母操劳”;等等。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校,“鸟去藩篱,虎归山林,屌丝岂是池中物;激流独上,龙门鱼跃,粪土当年高富帅”、“小清新?重口味?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知己。学术帝?标准哥?你都不寂寞”、“可做高富帅,亦喜白富美,但需有颗感恩心”、“四年里,做个有梦想的‘吃货’,不断超越自我”等标语都已屡见报端。更有甚者,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某校无妹纸,搞基请谨慎”、“某校有你要的男友女友基友”、“长得好可能是西门庆,学业精才是武二郎”、“王小三,你妈说了,考试作弊就不给你压岁钱了”、“在这里,不要再相信春哥了,你懂的”等内容,一时标语乱象,鱼龙混杂,良莠难辨。

网络流行语作为亚文化的分支,既是一种词汇现象,也是反映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符号,它是动态跟进社会变革和文化潮流的,当它进入到高校标语语系中,使标语本身承载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不再全面统一,面临着文化传播中的新问题。

二、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现实影响力分层

在网络出现之前,亚文化以非主流、局部存在的方式隐匿于传统渠道,必须依附着地域或社会群体而存在;网络出现以后,亚文化以虚拟的形式相对独立地存在于网络中;随着网络的盛行和普及,网络亚文化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它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开始逐步扩大影响边界,有力地与现实群体互动,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

第一,高校另类标语的积极价值在于它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反映了新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参照系。高校标语频现当下网络热词、潮语等,作为青年宣泄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充分运用了简约、形象、多样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体现了青年群体追赶潮流的风尚和活力,既可表达青年群体心声,亦可吸引注意力,凸显了明显的网络亚文化特征。从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面对网络世界心态的开放性和价值观的可塑性,是青年群体对网络热词承载的价值取向的正面回应,反映了面对现实变革的心理激荡和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如“高富帅”,本是一个源于网络亚文化的词汇,本意是形容男人在身高、财富、相貌上的完美无缺,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在恋爱、婚姻、事业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它在高校另类标语中属高频词汇,在话语平台中经过延伸和扩展,被赋予了“高于眼界,富于实践,帅在处世”的新含义和解读,正是网络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主流文化的体现,是创新意识的发展。

第二,青年群体对于网络亚文化带来的现实影响还有群体无意识状态。在网络环境中,亚文化在虚拟社会中形成并传播,网络信息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使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勇于表达风格化且不同于大众常规认知的感受与价值观,从而获得注意力和话语权。由于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一,无形中的渗透已经把这种异质化变为同质化,对他们而言,最为重要的亚文化特征是寻求与众不同、平等和自由,他们的核心是不断地寻找话语表达空间,网络语言化的标语成了有意义的符号化陈述。

在此种情境下,“信息是否好玩”则成了青年群体的关注点,他们在放松的休闲状态,接收信息的态度和使用媒介的方式变得主动。这样的群体很容易接受暗示,具有群体心理传染性,如何正视并有效引导使其转化为正向文化则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三,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也有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社会现象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的冲击,甚至引起道德和行为失范。高校部分标语字里行间充满了消极和庸俗的价值判断,呈现出浮躁、世俗、极端、无聊等思想。像“搞基”、“春哥”等内容违背了高校的认知常识,暴露了精神文化的局部缺失和肤浅化,如果这种情绪通过随心所欲肆意传播的方式传递出来,势必造成与主流文化的冲突和信息传递的阻隔,不利于青年群体价值观、世界观的判断。

三、标语背后的网络文化心理投射与积极引导

从诸多高校另类标语来看,它们具有体现文化独特性、传播方式贴近性、潜移默化导向性、涵盖内容的时代性等特征,是青年群体精神风貌的“晴雨表”。这种另类标语背后是网络亚文化传播与青年群体心理诉求的联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是一定时期内整个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文化心态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热点或普遍性的行为倾向,是高校青年群体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探索和思考,往往与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轨迹相一致,是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描述的那样:“网络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会有关。”

这种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其实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外动力。外在动力是社会、教育等环境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趋势,决定着高校发展的方向;内在动力包括高校精神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着高校发展的路径和速度。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亚文化,都反映青年群体活跃而生动的思维,是精神的实质,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既有前沿的、新颖的、精华的内容,亦有消极的、落后的、低靡的信息。而面对网络环境下亚文化的迅猛感染力,面对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多样的行为方式,对高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时俱进建立与多元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理念,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新的文化形态,对网络亚文化现象进行科学探讨和研究,关注其正向功能并积极引导,激发青年群体创造力。同时更应高度重视高校对青年群体精神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共建,将宽广包容的精神、符合社会正面价值取向的意识贯穿于高校教育之中。[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青年网络亚文化研判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EA12)阶段性研究成果]

[1]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

[2]刘怀光,乔丽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J].吉首大学学报,2010(1).

[3]周敏,杨富春.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1(10).

[4]马中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批评[J].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5]杨帆,付玉成.网络亚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的建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3(7).

猜你喜欢

另类标语亚文化
标语变变变
“另类四不像”登场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另类演奏家
最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