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编导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学改革初探

2013-08-15李艳丹

传播与版权 2013年4期
关键词:编导大众媒介

□ 李艳丹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我国,播音与编导作为专业学科起步较晚。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其属于艺术类专业,在艺术类专业考试中,该专业更注重的是考生的普通话语音是否标准规范,口齿和嗓音是否清晰圆润,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是否较强,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否敏锐,形象、气质、容貌是否较好,是否具有编导潜能等诸多外在条件的考核;较少或很难真正识别考生的基本素质及内在涵养。二是该专业近些年在我国存在遍地开花的现象,诸多高校出于多方原因纷纷开办此类专业,专业门槛较低,导致学生整体水平较差。三是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更多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专业的速成教育为主;较少注重其文化底蕴及知识内涵的培养,课程设置上很少有专业的媒介素养课。

而媒介素养又恰恰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编导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为新闻从业者在职业范畴中处于“传者”和“把关人”的位置。“传者”和“把关人”媒介素养的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一些专业院校虽开设相关课程,但多是对其基础知识的讲解,理论性较强,相对于学生的实际媒介素养而言,针对性差,提升较慢。

那么,针对高校播音与编导专业的学生,怎样迅速有效地提高其媒介素养呢?笔者结合南阳理工学院播音与编导专业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改革实例,从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益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认知世界的另一个教学园地,它在不断地使学校、家庭的教育功能边缘化。在对南阳理工学院播音与编导两个专业2010级及2011级300余人的调查问卷中显示,约60%的受访者经常通过大众传媒学习专业知识;约85%的受访者每天都要通过网络接收信息,且日接触频度较高,其中手机、网络媒介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内容。

在如此频繁的媒介接触中,能否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能否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是播音与编导专业学生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想有效地认识媒介,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课程设置。国内众多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作为基础必修课程,新闻学往往位居首位,而传播学较少见或只作为选修课程设置。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该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对各种传播媒介的根本属性及优缺点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开设了传播学。从根本上让学生对各种传播媒介的本质有较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专业使用媒介,服务社会。

2.教师引导。媒介具有信息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技术属性和商品属性。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大众媒介的认知中,普遍对其商品属性较陌生,甚至有近10%的受访者并不了解大众媒介的运营机制。在对这两个专业的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潜移默化,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大众媒介的属性及优缺点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大众媒介。

3.校企合作。在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开设专业课的同时,鼓励这两个专业学生创立各种校内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实际运作中去,充分了解媒介。并与地方媒介合作,定期邀请南阳电台、电视台的一线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并鼓励学生到地方媒体中去实习锻炼,提高学生对各种媒介的多层次认知水平。

二、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大众媒介

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对南阳理工学院播音与编导两个专业的调查显示,在媒介选择使用上体现出一般的文化水准,和其学历层次并不匹配。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

1.课内引导。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介是手机,其次是网络。其主要目的是娱乐。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大众媒介,我们把学生对大众媒介的使用和课程联系在一起。所有的课程、作业及平时资料的搜集,都鼓励学生通过大众媒介完成。引导学生合理、适度、正确地运用大众媒介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

2.课外活动。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热衷的媒介产物,在多数学生的学习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文化教育辅助功能。针对播音与编导专业的特殊性,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网络的专业竞技大赛,例如拍摄微电影、DV剧等,参与网络文化交流,提升专业技能。

3.专题教育。手机和网络是学生娱乐的重要工具,一旦沉迷于此,便会影响学业。我校极力反对学生沉迷网游,并对此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种新型媒介或媒介的某种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大众媒介。

三、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成为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虽然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但是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好坏与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差。网络“大V”及所谓的“舆论领袖”都在时刻左右着这些年轻人的思想。如何提升他们的媒介批判能力,我们从以下几点做了相关尝试:

1.转变思维方式。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这一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喜欢追逐新生事物,且在追逐的过程中相对比较盲目,对网络“大V”及“舆论领袖”的言论比较信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试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强化哲学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教育,在遇到某些新闻事件时,强调从利弊双方进行分析,培养其辩证的思维方式,为提升其媒介批判能力做基础。

2.设立兴趣小组。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或多或少都有商业色彩,刻意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的传播内容不时充斥着版面,大量暴力、色情、不良信息的产生,对大学生从感知到认识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我们引导播音与编导的学生组建了媒介批判兴趣小组,针对大众媒介中所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研究,在促进学生正确使用媒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

新媒体时代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尤其是播音与编导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尤其重要,这个群体是我国媒介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媒介未来的整体实力和形象。但是,媒介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所探讨的也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探,这势必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

猜你喜欢

编导大众媒介
上汽大众ID.3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
大众ID.4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