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泛滥及规避
2013-08-15□李莎
□ 李 莎
一、引言
2013年4月18日,《大公报》刊登一篇习近平总书记打车的报道,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然而就在次日,该则消息就被确认为假新闻。这又一次挑战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受众的忍耐力,使得看似“销声匿迹”的假新闻再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随着我国新闻业的迅猛发展,媒体行业竞争加剧,记者队伍不断壮大,使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操守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许多新闻从业者渐渐失去了职业道德与操守,逐渐迷失在吸引受众眼球以搏出位的洪流中不能自拔。
单说2012年一年,假新闻就没有间断地传出。1月《温州商报》等媒体传出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后经证实为假新闻。4月在《泰坦尼克号》转制3D版本在中国上映之际,凤凰网影视新闻频道称:“近日,3D《泰坦尼克号》将上映,其中露丝全裸露点的镜头被删引起了观众的质疑。对此,广电总局做出了解释,称考虑到3D电影的特殊性,担心播放片断的时候观众伸手去摸大道前排观众,造成纠纷。”后经证实这是豆瓣用户的恶作剧。10月4日《南京晨报》登出《江宁一鹿场长假每天有人排队喝鹿血》一文,后央视做专题采访解开了真相。这些假新闻,从年初到岁尾,充斥着本就信息大爆炸的新闻业,其内容涉及之广、影响之大,使得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假新闻泛滥问题。
二、假新闻泛滥源于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
自2001年上海《新闻记者》杂志首次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开始,普通受众才接触到了假新闻的概念。假新闻就是指依据不实的信息报道出来的“新闻”。而假新闻的产生及愈演愈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新闻记者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职业道德操守缺失。
新闻媒体的长足发展使记者队伍不断壮大,然而入行门槛过低、岗位能力培训不足又使记者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迫于激烈的竞争压力,许多记者为抢夺新闻头条,无视新闻客观真实原则要求,过度挖掘新闻价值,甚至炮制假新闻。2012年11月8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刊播了《“最美钟点工”救人》的消息。事件大致是10月28日上午,上海两位家政服务人员李芬和何益红出门买完菜后乘着同一辆电瓶车回家,不料在路口被一辆轿车撞倒,何益红重伤、李芬轻伤。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却被媒体过度挖掘了事实:东方网11月7日刊发了题为《湖北钟点工遭车祸昏迷 上海东家全力帮助》的报道,说何益红一苏醒过来,第一反应是惦记着自己的十多位东家,因为东家的钥匙还在她手上,她怕影响了东家的正常生活。11月8日,湖北省《楚天都市报》刊登《失控轿车驰来,她一把推开邻居》一文,也对此事进行报道,并增加了一个感人细节:“生命攸关之际,何益红一把推开李芬,她自己却没躲过去。”之后,全国众多媒体跟进报道,一时间,何被誉为“最美钟点工”,其家乡湖北省罗店县还授予她“道德模范”、“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然而事实是何与李同坐在一辆电瓶车上,一前一后,何怎样推人?而且据李回忆,11月9日,湖北记者找到她,希望她承认自己被推开,她还指责记者瞎炒作,乱写文章。这样一起普通的事件,记者为了挖掘出他们认为的新闻价值,不惜炮制出“推人”的舍己救人桥段,实在是令人心惊。这也反映了记者专业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缺失。
2.媒介管理层把关不严、审查不力。许多假新闻在主管编辑这一层的审查时就可以检查出来,然而管理层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尽到把关和审查的责任,致使假新闻屡见报端,媒体公信力下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2012年11月17日《今日早报》刊登了一张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图片说明为“11月16日,温岭市石塘镇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员们,正在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然而就是这样一张简单的图片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细心的网友将照片上7个女兵拿的报纸一一核查,发现手持14日《人民日报》的女兵在看第四版,而第四版的内容是珠海航展;拿着《台州日报》的女兵是在看第十二版,该版是整版的苹果手机广告。网友纷纷表示“抵制摆拍!” 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在其主办的视野网上发表致歉声明,并对值班编辑和照片作者做了处分。可是我们不禁要追问,这样明显的摆拍何以就能顺利通过层层把关见诸报端呢?说明还有不少媒体人甚至是管理层对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要求懵然无知,或者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对新闻真实的忽视和把关不严都使得假新闻屡禁不止,然而归根结底,是媒介管理层职业道德的缺失,主观上不重视核查新闻来源。
三、提高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新闻从业者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及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操守的缺失,其主体是新闻从业者,包括记者、编辑及媒介管理层。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是杜绝假新闻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业务学习可以使许多基本功不扎实的记者在采编新闻的时候可以有理论支撑,而不是凭借其并不成熟的经验来做新闻。李大钊曾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我们新闻人引以为傲的职业诉求。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明白肩上承担的责任,是为人民提供真实的信息,而不是把人民当做金主来愚弄。只有真正明白了作为新闻人的责任与义务,才能真正以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才能杜绝出现炮制假新闻这样的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
第二,建立业内自我批评和业外监督批评的惩戒制度。凡事都需要监管制度来制约权衡,这是法治社会的特征之一,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惩戒制度,就可以在出现违背行业制度的事件之后对相关责任人及机构予以一定的惩戒,以起到警示作用。正如上文提到的《“最美钟点工”救人》事件一样,《青年报》刊登质疑文章,但却没有后续报道,没有媒体跟进报道,管理部门也没有介入调查,最后不了了之,没有追究相关人员和媒体的责任。这就使许多媒体抱有侥幸和无所谓的态度,刊播了假新闻不被发现最好,发现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处罚,所以假新闻才屡见报端、屡禁不止。对于新闻业来说,建立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惩戒制度至关重要,只有奖惩分明,行业之风才会正,职业道德操守才会真正落到实处而非空话。
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新闻作为一个客观观察和记录社会变迁的角色,应该独善其身,而非卷入金钱的洪流中不能自拔。坚持新闻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坚持传播给受众的信息都经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责任。
[1]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陈斌.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3(1).
[2]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3]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朱文丰.如何更好地防止假新闻的发生[N].中国新闻报,20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