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
2013-08-15周忠能
□ 周忠能
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基层地区新闻宣传的第一线,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基层群众,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和新闻敏感度直接影响到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质量,所以加强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基本素质和文化基础的培养,对提高县级的新闻质量、增强县级新闻宣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从事记者工作近3年时间,下面总结工作实践,对如何做好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及新农村建设的层层推进,广大农民不仅对物质需求有所提高,对精神需求也日益旺盛,使得县级广播电视台也获得了一个好的发展机遇。而对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核心节目——新闻的播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级广播电视台地处基层,具有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先天不足,以至于在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着“重采轻编”等诸多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新闻记者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在新闻敏感性、社会责任感以及采编技巧等诸多方面扎扎实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1.身在山中要识“宝”。发现新闻是采写新闻的基础,作为县级新闻电视台的记者,发现新闻是必须具备的直觉。对于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一线工作和生活的记者而言,犹如身在宝藏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新闻因人而生,作为人口占多数的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鲜事物在不断产生,与其他记者相比,县级台的记者工作生活在一线,无疑拥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关键在于要有灵敏的新闻嗅觉,也就是新闻敏感度。就像一个历史文物学家一样,需要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的断砖碎瓦中发现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以水族的卯节为例,水族卯节在水语中称“借卯”,是水族盛大的节日之一,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情人节”。每当卯节这一天,水族青年男女都会聚集,以歌为媒,以歌传情,同时当地水族群众也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但是作为新闻记者,卯节的亮点是什么?笔者发现,卯节除了以歌为媒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水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从这个亮点出发,提出做《多情的卯节》这一系列报道。后来节目播出,得到了广大水族同胞的认可和喜爱,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谓一举两得。一个新闻事件的客观存在,角度好了,采写出的稿件既丰满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媒体也容易采用;反之,则显得枯燥平庸,看之无味。
2.新闻采写要选准角度,切不可粗制滥造。新闻采写必须要快,这是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但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一定要选准角度,切不可粗制滥造,尤其是对那些好素材一定要做到“精雕细刻”。作为县级台记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挖掘意识,把握好稿件的采写角度,才能提高节目质量并多出“精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例,某次领导安排任务去交梨乡挖掘新闻,去后笔者才发现乡亲们都在摘葡萄,表面看并不算什么新闻。为完成任务,于是找来相关资料,了解基本情况,终于有了些头绪。原来交梨乡地处偏远,土地贫瘠。2000年以前,青黄不接的季节,当地34户人家多数只能用玉米、红薯充饥。自2005年开始,当地群众在原来小规模种植葡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帮助,苦干实干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全乡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多亩。根据2012年的统计,全乡葡萄总产量2万多吨,产值过亿……拥有了第一手珍贵的材料,笔者突发灵感,如果把交梨乡的种葡萄致富的经历编成一个系列报道,这样不仅能够调动更多农民致富的积极性,也对宣传三都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甚至能够通过这个报道引来更多的外商投资。于是笔者深入地去了解当地情况,采访了二十多个当地农民,发现原来交梨乡种植葡萄是有来源的:1997年,就在现在的这片葡萄地里,外出务工回乡的当地青年韦学礼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种下了十一株水晶葡萄,三年后,这十一株葡萄的藤蔓上奇迹般地长出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果实,于是韦学礼便拿到街上卖,挣下了第一笔葡萄的收入,总共一千来块钱。那时候家里穷,没有饭吃,韦学礼便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米,买来了两千多斤大米。这个消息很快在全村传开了,其他农民纷纷效仿,才有了现在满山遍野的水晶葡萄。后来《水晶葡萄亮晶晶》系列新闻相继播出以后,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这个经历笔者认识到,有时即使闲聊也能发现一些好的新闻线索,关键看有没有发现意识和挖掘意识,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后来笔者对这样的题材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没有深入扎实的采访,就不可能拍出好片子,即便是勉强拍出来,也不可能受到群众的好评。深入生活一线拍摄出第一手资料才能采制出鲜活的稿件。反之,翻文件、抄简报、调资料是很难出成果的。
3.要善于挖掘新闻事件。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首先要具有丰富的新闻学理论知识,比如对于哪些是新闻,哪些不是新闻,有深刻的领悟。同时,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透过事件的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透过新闻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因为很多时候平平淡淡的事件背后深埋着巨大的新闻价值。例如,在今年的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广大群众和高校师生们纷纷捐款。如何才能把三都县的捐款作为一个新闻呢?后来笔者想到拍摄三都县拉揽乡中心小学的捐款场景。在捐款活动中,很多小学生都是主动拿出自己吃早餐的钱来捐献,虽然每个孩子只捐了五角、一块、两块等,但是这足以表达他们心系灾区、心系灾民的心情。近年来,三都县拉揽乡中心小学经常得到来之“爱心包裹”、“吾木耕堂”等全国各界人士团体的资助,老师们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精神时时贯彻到课堂中。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拉揽乡中心校老师及时组织学生收看央视播发的灾情新闻,全校师生无不牵挂着灾区人民的安危,决定为救灾出一份力。新闻播出后,引起了高度的反响和重视,也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和新闻敏感度,这样才能写出让群众满意的新闻。所以说,拓宽视野,多写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软”新闻,既是媒体的改革趋势,也是我们县级广播电视台记者必须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和新闻敏感的建议
要做好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和与众不同的新闻敏感,那么如何加强基础新闻记者的基础素质和新闻敏感度呢?以下根据本人几年的工作经验,粗略提出几点建议。
1.注意自身新闻敏感性的培养。新闻敏感性,意指新闻记者“敏感地捕捉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力”,这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有的业务素质,其决定了一名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力,直接影响着一名新闻记者的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含金量,直接关乎县级电视台的新闻影响力。对于一名新闻记者而言,其新闻敏感性主要依靠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工作的勤奋、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思维的活跃性。这就要求县级电视台的记者能够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敏感地判断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线索,哪些是值得挖掘的新闻。当然,新闻敏感性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通过集中培训、强化训练就能够获得的,而是一名记者长期有意识培养的过程。
2.新闻节目形态要创新。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近几年都有了新的变化,但总体感觉是创新的步子还不够大。许多县级台记者已经习惯于过去那种画面加解说的新闻采制模式,而且只有新闻和专题两种节目形态。在传媒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相对落后的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已经不能适应观众(听众)的需要了。作为县级台的记者,必须要具备创新意识,运用新的设备、新的思想制作出让观众(听众)喜欢的广播电视节目。记者可以根据拍摄的素材,自己编辑图像,充分体现自己的意图,这样节目的可视性得到增强,受到观众的喜爱,同时记者的综合素质和潜能也得到极大的发挥。如今,大多数记者都能熟练地操作非线性编辑机进行后期制作,把好素材做得更精彩,使节目质量有了空前提高。
总之,县级新闻记者必须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交流,经常到少数民族乡镇走访,以了解群众最基本的需求,挖掘新闻第一手材料,而且要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县级台的节目才能常办常新,节目质量也才能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