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现代化助推巴南城乡一体化
2013-08-15左阁
□左阁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我国 “十二五”时期农业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
当前,巴南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城乡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既为巴南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确定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巴南将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巴南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为助推实现巴南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巴南区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巴南地处重庆主城南部,是主城都市经济圈九区之一。全区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4个镇,200个行政村。总人口93.8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占55.4%。巴南农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耕地面积达到51.5余万亩。近几年来,通过国家惠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巴南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3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22元,农村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二、三产业调整比重为13.1:58.0:28.9。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达到17.5:82.5。全区粮食总产量37万吨,增长6.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具规模,茶叶、优质稻、花卉、生态养殖、水果、蔬菜六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去年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2余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达到20亿元。但总体来说,目前巴南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相对较低,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改造提升农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农村改革发展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
二、巴南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指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资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农业发展形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巴南区建成重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实现巴南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提升改造巴南传统城郊型农业的必然需要
巴南区隶属重庆主城区,但是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点,巴南区的农业本质上属于传统型城郊农业。随着农产品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特别是面临当前市场经济的新挑战,迫切需要实行转型升级。作为一种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等非生产功能的农业,现代农业是较理想的城郊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已经由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都市逐步向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发展,并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成为国内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因此,巴南必须、也应该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和中央大力推进农村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与统筹城乡相配套,与区位相匹配,与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
现代农业处于城乡边界模糊的区域,如网状分布在城市群之间,作为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适应了都市人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既为城市市民提供了服务,又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同时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则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这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过程,即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促进城郊农村成为都市花园,城郊农民成为城市市民,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对农村带动效应不强,小马拉大车,对农村腹地和周边地区辐射能力太弱”的问题。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推动城市和工商资本向农村领域流动,促进相关产业的上档升级;可以改变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面貌,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落后状况,把城郊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且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利用城市的物质要素,辐射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农民平等享用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促进农民市民化,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实现繁荣农村、提升产业和富裕农民的目的。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拓展巴南旅游空间的现实需要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体验农业等服务性农业,可以把大量城市游客吸引到农村。一方面既能增强城市居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帮助农村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城市文明辐射到广大农村,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城乡居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逐步融合。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同时具有“中国温泉之乡”和“中国旅游先进区”称号,通过大力发展服务性现代农业很容易把农业与旅游、生产和消费连接起来,变自然农业为旅游农业,变农业园区为旅游景点,从而为拓展重庆主城南部片区建成最佳旅游城市拓展了旅游空间。
三、影响巴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工作受到我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较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以上问题构成了巴南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内部环境看
1.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
通过调研,我们走访了位于主城的花溪街道和二环的南彭街道,两地财政基本是“吃饭财政”,很难利用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地域内只有重庆农商行和邮政银行两家金融机构,且贷款数量非常有限,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南彭街道的企业业主普遍反映融资困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缺乏资金支持,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我区二环以外镇街,更是由于交通不便,项目缺乏相关联动机制和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企业业主得到实惠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几乎没有。
2.经营管理与工作技能水平不高
农业企业的员工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培训,职业素质、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调研中我们发现,区、镇、村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以及业主本身都把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作为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希望能够得到经营管理、果蔬栽培等相关技能知识的专业培训。
(二)从外部环境看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地方的农业企业,由于周边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水、电、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消费者的进入,致使企业提档升级较慢,无法满足高层次的客户需求。例如我区某镇现代农业的特色之一是乡村旅游,目前重庆高速路的开通,促使城区很多市民前去游玩,但当地最大的 “农家乐”经营户餐饮接待能力只有200人次,限制了游客消费能力。同时,方便游客的相关标识、路标等设施也非常少见,休闲观光的基础设施急需得到完善。
2.政府支持与服务没有形成合力
现代农业企业虽然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明显,但由于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工商、税务、电力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和扶持项目侧重点有所不同,还没有统筹安排,无法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合力。多部门的协调难度较大,政策与资金捆绑使用的难度更大,需要中央或市级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才能协调解决。
四、巴南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2012年,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当前,巴南正处于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巴南区是一个机遇,我们应结合巴南“五化一体两转变”战略,充分认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明确抓手措施,突出市场效益、科学技术运用、产业形态、机制体制改革等现代化特征,将农业社区化、农民职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结合 《重庆现代化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7)》,巴南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突出区域特色,注重市场效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坚持“取舍”的原则,将我区大致划分为“三区”:一是休闲农事体验区。主要布局巴南主城几个镇街,重点发展大棚蔬菜、花卉苗木和精品水果等。二是乡村特色旅游区。依托产业,以节、会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主要布局二圣、东温泉、天星寺、丰盛等镇,形成览丰盛古镇——泡温泉旅游——赴二圣赏花、采茶、摘梨——拜天心寺庙仰望星空扣问心灵的一条黄金乡村旅游热线。三是菜篮子保障区。主要布局樵坪山、石滩、姜家等镇。依托樵坪米业、姜家黑猪、石滩无公害有机蔬菜等重点发展优质粮、蔬菜、畜产品等菜篮子产业。在此布局的基础上,以天坪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为核心,实施产业扶持、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工程,在全区逐渐串成“珍珠链”、连成产业片,逐步形成“一村一亮点、一镇一特色、一片一产业”的都市型效益农业新格局。
(二)多模式并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乡村旅游是休闲农业的实现形式。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是农村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田园生态景观、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点,结合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和农家生活,吸引市民观光、体验、旅游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我区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一镇一格局、一村一特色的模式并举,发展以民俗风情小镇为主的乡村旅游。建立和完善了乡村旅游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对乡村旅游等农业企业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农业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三)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对接,实现效益转化
按照 《重庆市巴南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加快农村商贸网络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农村商贸企业为龙头,引进和延伸镇级经营网点,推进连锁店、超市和便民店的发展,建设肉菜等农产品直销店,创建放心粮油示范超市。加快“农商通”进度,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农商对接”经营模式。
(四)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引导、产业基地、市场运作的原则,树立农业全产业链理念,坚持农工贸一体化,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把巴南建设成重庆主城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心。在我区麻柳沿江开发区布局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的集农产品研发、生产、深加工和特色水果的加工、储藏、销售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体制创新,保障服务配套
今年,我们将推进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农户”等新型产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和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
五、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巴南城乡社会一体化
(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今年,巴南将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和储备工作,引进农作物、果蔬等新品种20个以上,力争农技推广专业水平达到60%。开展生物基因工程、物联网信息工程的普及和推广;拓宽生物防控等绿色农业技术、航空育种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喷(滴、管)灌等高效节水(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推广蔬菜水培育苗、水果温室大棚、水产健康养殖等现代农业技术。
(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技服务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打造以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为力量的多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队伍。实施“十百千”项目,继续加强与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要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凸显信息化在我区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力度,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农信息服务站和信息示范村建设,建立镇、村、社三级农业农村信息网,实施 “金农”工程,精心打造“12316”等“三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立足区情,实现巴南城乡一体化
基于巴南“大城市、大农村”的区情特点,立足于“围绕大城市、依托大城市、服务大城市”的思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打造乡村旅游,让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联动互推、相互促进,通过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等路径走出一条适合区情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把巴南建成城乡一体的江南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