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2013-08-15黄小华
□ 黄小华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如何搞好城镇一体化,关键的一点就是贯彻十八大党的城镇一体化的基本路线,而贯彻这一路线的着力点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党的十八报告重提“三农”问题,可谓老提法蕴含新思路,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重庆新农村建设将迎来农村大发展。然而,我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还要看到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影响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为建设新农村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重庆直辖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执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使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差距过大,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填平。调查显示,1997年直辖后,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一直存在差距,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 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22∶1;199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75∶1;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6∶1;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4∶1;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451∶1;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65∶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3∶1;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46∶1;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026∶1;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908∶1;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807∶1[3];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45∶1;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2∶1;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25∶1[4];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1[5]。 上述数据表明:直辖以来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一直存在着差距,而且差距在2006年达到最高水平,其他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均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倍多。同时,2012年的《农村经济绿皮书》中提到,到203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会缩小。可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重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是长期存在的,这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偏重城市建设,轻视农村发展
研究表明,1997年重庆直辖,这是党中央给重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中央各项政策向重庆倾斜,市委市政府及时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力发展重庆,但是其“着力点”主要在城市建设。在重庆历史上的几次最引人瞩目大的规划:一是1946年的陪都十年计划。重点发展渝中半岛,并将沙坪坝等规划为12个卫星市和将杨家坪、歇台子等规划为12个预备卫星市镇。二是1960年的重庆城市初步规划。规划坚持“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规划了市中区等9个片区,还规划了4个卫星城。三是1983版总规划。主要指1983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的基本方针下进行的规划。四是1998总规划。本次规划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五是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其中都市区主城九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6]。从上面五次规划可见,城市发展一直受到重视。而对于农村,从直辖以来尽管各届领导重视,但是因为财力有限,在城市发展优先的指导思想下,农村几乎处在“被遗忘的角落”。
(三)农村教育基础薄弱
重庆的农村教育与临近的湖南、湖北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虽然在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普及了九年教育,但是农村学校的各种教育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水平,师资队伍的质量与城市有很大差距,农村的孩子并不能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2012年,城市小学生教育经费人均占有量是农村占有量的3.11倍。在城乡教师配备上,2012年,城市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7.2%,而农村仅为25.1%;城市中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43.1%,而农村仅为11.4%。2012年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0,城市小学为1∶9;农村普通中学师生比为1∶19.35,城市为1∶18.83[7]。
(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滞后
重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较,重庆保障体系不健全,没有达到“人人有保障”的局面。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医保方面存在差距。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在医疗保障方面,重庆市财政投入农村医疗资金总量达115.2亿,尽管如此,一些村社没有正规的医疗场所,也没有经过正式教育和训练的医生,一些“赤脚医生”和游医郎中横行乡里,导致医患事故总是高于城市。新生儿死亡率城市为10.6‰,农村为23.9‰;城市婴儿死亡率为13.6‰,农村为3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为16.3‰,农村为40.4‰;农村比城市高出一倍以上。城市孕妇死亡率每10万人为33.1,而农村为61.9,农村比城市高出一倍甚至近两倍。二是城乡低保存在差距。“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108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增幅分别为11.2%和19.1%,135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并建立“三级联动、分级负责”临时救助制度,在解决低收入群众突发性、临时性重大困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1500多万的农村人口中,20%以上处于贫困线以下[8]。三是城乡养老保险存在差距。从《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年龄组的人,有不同的缴费标准,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民自我缴纳为主,集体补助极少,国家仅给予政策扶持。根据大渡口区2007年的数据,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每月550元,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18%,其中,农民个人缴纳12%,区财政缴纳3%,镇、村、社共缴纳3%。由此,农民每月需缴纳66元,并缴足15年,等他们年满60岁后,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139元。而从重庆市统计信息网得到的数字显示,200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平均每人每年为2884.92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可以领到的养老金不足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9]。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重庆市“城市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符合重庆市实际情况的新型农村。为此,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以下对策。
(一)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使城市和农村逐渐缩小差距达到和谐发展。实际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改变重庆大农村,小城市这一“小马拉大车”的二元结构现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因此,要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民收入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城乡规划政策,统筹公共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要把经济建设与社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村容村貌建设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农业发展的一般要求与地方优势及其特色结合起来。
(二)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扩大农村投资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10}。重庆的农村,大部分处在山区,长期处在积弱积贫的境地,仅靠农村自我力量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外部力量促进农村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财政资金的投入要倾向于有利于基础设施改造和文教事业的发展,用于加快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和教育、卫生方面的发展,重点改善发展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资金投入应优先投入到条件较好、具备一定实力的村社,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强化其对周围的辐射与带动功能。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资金投向农村,特别是结合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农产品,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使投资获取丰厚的回报。
(三)打破城乡制度藩篱,推进城乡一体化
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第一,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赋予全国公民平等择业和生活的权利。由于户籍问题,农村人口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方面,不能享受同“非农”人口同样的待遇。第二,培育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成本,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尤其要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问题。第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拓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把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同时,探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模式,逐步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最终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各级政府应该真正做到关心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维护和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政府业绩的重要指标。统筹城乡发展,给予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多关注。政府应该像经营城市、发展工业一样经营农村、发展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切入口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尽快建立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千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形成一个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龙头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对龙头企业应实行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战略,保证它能真正发挥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融为一体,增强城乡产业的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五)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之一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而文明生态村建设正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尤其重视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生存环境的差距。文明生态村建设可以尝试城乡互动、城市带动农村的模式,尤其是文明城市与文明生态村建立的帮扶关系,城市帮助农村进行村落规划和建设,帮助农村提升文明程度,既加强了城乡间的交流,又发挥了文明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只有这样,新农建设才会欣欣向荣,城乡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1][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年11版,第23页.
[2]古土.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EB/OL].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6-04-25.
[3]毛文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0期.
[4]重庆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为15.5%和22%[EB/OL].中国经济网.2012-02-09.
[5]2012年重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8元[EB/OL].华龙网(www.cqnews.net).2013-01-21.
[6]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EB/OL].人民网.2005-06-22.
[7]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12[M].2012年12月.
[8]李立国出席重庆市第三次民政会议并作重要讲话[J].重庆市政府网.2012-09-25.
[9]赵利娜.论重庆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