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教育刍议
2013-08-15吴鹏飞
吴鹏飞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人作为社会人之个体,存在差异性,其人生观亦多样性。重要的是所持的人生观是否科学与正确,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可以为每个大学生提供生活导向,坚定信念,使之拥有美好的生活。同时,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把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开拓创新,更上一层楼。
一、大学生的人生观现状
目前在校大学生是以1990年后出生为主,这些“9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10多年后,沐浴新风,成长之初又经历21世纪的跨越,充分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便利与快捷。因此,绝大多数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他们忠诚爱国,对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满怀期待,充满信心。
人生的轨迹就是价值取向。[1](P45)人生价值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是完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全然不顾他人利益,进行价值选择;另一种是以社会利益为中心,着眼大局,个人利益服从社会与人民的利益,从而进行价值取向。理所当然,后一种价值观取向是正确而合理的,应作为大学生发展的指导方向。近年来,经过深入调查,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个人利益为指导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听到,“你应该怎么样,你需要怎么做”,“我应该怎么样和我需要怎么做”的话语却很少入耳。究其原因,这些意识的形成,在于“90后”的父辈在经历了灾荒、文革等大事件后,对自己的孩子溺爱有加,不希望再让孩子们受累受罪,在平日里,对孩子的需求几乎全部满足。
在海量数据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广泛使用,生活便捷高效了,使得大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但是,因为网络信息审核制度的不完善,致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网络监管与制度的完善,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有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塑造受到网络所传播的文化影响。网络作为可以实时而自由传播海量资讯的虚拟载体,其传播途径呈现多元性与海量化,在控制层面上,很难做到完善的筛选。使得非法信息、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混杂在正面合法信息中,一并输入大学生意识中。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出巨大挑战。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唆使,使得网络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呈蔓延之势,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模糊化、偏差化。所以,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更加艰巨复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教育上增加更大的难度。
二、大学生塑造正确人生观的途径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一定要在大学生就读期间,帮助其塑造正确又合理的人生观,以拥有积极理性、目标明确、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高抗压、高坚韧的精神状态。
第一,突出抓好学校期间的人生观教育。大学阶段,成人意识、自立自强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对事物的自我判别能力也同时增长。自我意识是一种综合体,包括自我的感觉与评价、激励与监督,是在情感认识层面上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一旦萌芽,必然引起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共鸣。由于新时期的大学生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较高,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角色设定也取向于社会和自我发展的双重需求。正因如此,我们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人生教育拥有了空间。由于主体意识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属于自我主宰和实践活动的心里机制。[1](P4)因此,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价值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动意识。应充分利用此特点,发挥引导,使得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新时期的大学生处于人生黄金年龄,正是积累知识,体验生活的高峰期。要牢牢把握此敏感期,使自己建立稳定的人生观,以利于更好地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第二,在人生观形成中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中,其人生观教育一直以来是坚持不懈的重要工作,在现今诸多实践调查中,大学生在人生观的塑造上,基本是正确的。但是,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首先要发挥好平台作用,一是帮助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二是大力促进人生观教育的积极探索,以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更要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大力开展学习典范的活动,以促进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另外,每个学生的思想与能力、个性与心理都显示着家庭对他的早期影响。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的基础教育,大学生也不例外。并且,家庭对每个人的教育是具有很强针对性与感染力的。父母在孩子的最初社会定位中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影响对孩子将来社会化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一直到青年择业期,所面对婚恋交友、工作态度、人生规划等发展有着基础性的烙印。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刚离开了家庭环境,既无社会经验,又刚刚从家庭环境中“断奶”,对家庭环境的心理依赖性很高,在经济条件上亦如此。高校教育环境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过渡环节,必须保持开放式接纳的态度,与家庭教育衔接完善,宏观调节,积极与家庭沟通,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生活行为偏差密切关注,促进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不断提高文化与品德修养,树立远大而正确的人生观。让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在人生观教育的熏陶与引导下,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升华思想。作为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始终落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伦理做向导,为大学生乃至青年人起带头示范作用。
第三,注重人生观在学校、家庭及社会影响下的形成。大学生的人生教育观形成是一个延续而持久的过程,要圆满完成任务,单单依靠大学生自身管理、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迈入社会后,更需要社会的力量去辅助与引导。因为,对于一个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是很懵懂的青年人,心里敏感,很容易受到社会负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中迷失自我,使得之前所受的教育前功尽弃。因此,作为大学生树立人生观最后一步的社会教育同样显得重要。而社会舆论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一定要正面,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社会需求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新时期的大学生需要知识储备丰富,思想科学而理性。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人才输送基地,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坚实后盾。追溯历史,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大凡认真对待教育者,首先看重大学生人生教育观的塑造与栽培,无一例外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道德的社会人。迈入新世纪的大学生,作为大潮流中的发展个体,他们的自身发展健康与否、能否养成正确的思维与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好坏。
综上,在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的融合交织中,理想与现实总是受到巨大的冲击,再加上网络文化、社会舆论复杂多元化的情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人生观时刻受到巨大影响。其中,积极正面的观念与消极负面的观念混杂一体,我们一定要对这些信息做好“守门人”角色,合理而客观地评估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和影响,这对于加强深化大学生的人生教育工作,有着重中之重的意义。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姚本先,何元庆.大学生人生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