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专业“三维建构”教学模式探索
2013-08-15杨俊波程宏亮
杨俊波 程宏亮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2.金陵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所谓“三维”建构,重在建设立体网络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从虚实结合的“课堂”概念切入,构筑三方“课堂”——主渠道课堂、延伸性课堂和拓展性课堂,搭建系统化教学平台,各“课堂”自成架构,并行不悖,建构内容各有差异,通过联动培育,以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培养的目标。主渠道课堂,包括理论课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建设该“课堂”旨在确保专业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达标,奠定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基础。延伸性课堂,定位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主要针对教师岗位的基本技能需求,通过课余分项集训和全面性考核,强化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培训,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既定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目标。拓展性课堂,意在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配备指导老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小组同学设计个性化指导方案,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探索教改途径,提升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1]因此,抓好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马鞍山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增设实践环节课时。传统的学科课程侧重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大多局限于课堂知识传授,容易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脱节。因此,马鞍山师专语文教育专业在教改实践中,在学科专业课程中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能力。如文学类课程增加文化考察实践课时,结合马鞍山李白文化、三国文化等地域性特色文化,通过实境观摩和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类课程增加社会语言调查、小学生字词识写调查等实践课时,在语言实践中增强学生对语言理论及应用的掌握;写作类课程增加文化采风写作实践课时,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
第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增设教学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传统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是在通识公共课程、中文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类课程,并不特别重视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专项训练,使得毕业生往往缺乏扎实的教学技能而无法站稳讲台。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2],也是要诊治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弊病。因此,马鞍山师专语文教育专业教改中,将教学设计、说课、教师口语、汉字书写、语文课件制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等内容归并形成教学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实施专项实训教学,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都得到了较好的强化。
第三,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升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的尝试:其一,吸纳基础教育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理念,改变传统“一言堂”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二,广泛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件、普通话测试软件系统、微格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库等,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其三,将课程教学地点迁入实习基地,如将语文教学法、班级管理等部分课程移至附属小学,同时,聘请小学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参与授课,既实现了教育理论课程与基础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也可加强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和环境的感受,也有利于学生随机介入实践环节,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
第四,实施教学实习模式改革。具体做法是:一年级进行教育见习,让学生参与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培养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二年级进行阶段实习,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的观摩—研讨—体悟、预设—实施—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实习活动,进行较为深入的教育实践;三年级进行顶岗实习,是学生独立走上教学岗位,以准教师的身份开展全面的教学实践活动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形式有别,侧重不同,形成前后衔接、梯度推进式的教学实习模式,保证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面性、持续性和发展性。
二、实施延伸性课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延伸性课堂,是主渠道课堂的必然延伸和有效补充,意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强化训练。马鞍山师专语文教育专业将训练教师职业必备技能作为主要内容,实施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考核制度,包括必备技能,如普通话、汉字书写、教学设计、说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选项技能,如班主任工作、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论文写作、调研报告、专业特长技能(如写作、朗诵)等。通过考核后颁发合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基本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采取“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分项训练技能,完成技能考核,同时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形成学训结合、竞赛与考核互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普通话技能训练,主要集中于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教师和具备普通话特长的高年级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为学生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专业教学团队还会定期组织朗诵、演讲、小品等语言艺术活动与竞赛等,这些活动均普及至每个班级,通过层层选拔产生优胜选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平台。再如汉字书写中的粉笔字训练,在定期开设写字课的基础上,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人手一块的专用小黑板练习,这种小黑板放置便捷,可随时进行作品展示,也便于师生间的面对面交流。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性练习,学生的写字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在近两年参加的省级及以上书法大赛上获得10多项奖项。这些延伸性课堂训练内容充实、切实有效,对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很有益处。
三、构建拓展性课堂,培养学生特长
“拓展化课堂”是“三维课堂”的第三维,语教专业在近5年探索的基础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专业实习小组化指导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各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小组学生的要求,制订指导计划,以月为单位,指导教师帮助小组设计、开展一次集体活动,学生每人撰写一份月总结,小组召开一次月分析会,指导教师对小组学习状况进行一次书面评析,由此使拓展化课堂步入正轨。不少小组活动情况极富特色,如具备书法特长的教师,则引领学生强化书法训练;具备演讲才能的教师,则指导学生定期开展演讲活动;富有多媒体教学技能的教师,则指导学生开展课件制作训练;其他诸如读书、写作、说课、教学设计等个性化课堂,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基于各小组的独立活动,该行动计划还适时地开展小组之间的交流,互通有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创新的活力。因此,在主观化设计和客观化推进的行动中,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学生的发展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这些均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品质,有助于增强学生持续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1]张扬,尹红,李孟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02/201110/xxgk_12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