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2013-08-15王建升
王建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科建设处,山东 青岛 266555)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研究生既是大学学术共同体的面对对象,也是其重要的潜在力量。在现今大力弘扬诚信之风,加强诚信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研究生作为掌握先进文化知识,朝气蓬勃的群体,更应主动担当,培养诚信意识,以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然而,在这个群体中,却经常出现与此原则格格不入的现象,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论文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校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也影响了社会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的评价,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1]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学术不端指的是在学术活动中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而做出的种种不良行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有:论文、成果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侵占、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一稿多投,或将内容无实质差别的成果作为多项成果发布,制造学术泡沫;未参加研究与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为得出某种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结论,而故意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科学含量、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等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论文、成果的低水平重复,以及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等现象,在研究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针对山东某大学1000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2%的研究生在大学中有过某种程度的考试作弊行为,57%的研究生承认写作的论文存在抄袭拼凑或简单组合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行为可以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利益,如果一篇阶段性论文按部就班地处理,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抄袭拼凑可能1天就可以完成。学术论文的抄袭拼凑,致使这些研究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对以后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关联知识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和吸收,致使其后期的研究报告或学位论文不得不继续以抄袭拼凑应付了事,由此形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恶性循环。
(二)社会及校园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某种“效益”,对研究生起到了反面引导作用;其次是校园环境,由于学校管理缺位,教育、惩戒不力等,为学术不端行为付出的代价较小,使其“成本”很低;再次,有部分教师也存在某些学术不端行为,这对研究生的传染性极大,很容易引起研究生的效仿并进一步伤害到研究生,加之现阶段研究生所用的教材,有很多也是相互抄袭,所以难免对研究生造成恶性影响。
(三)网络为不端行为提供了资源和渠道
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海量的网络知识可能对研究生论文涉及的领域有系统全面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研究生便投机取巧,将网络上的论文稍加拼凑甚至原版复制,然后交给老师,以求蒙混过关。由于教师不可能对研究生的每篇论文都明确辨认,由此滋生了研究生的侥幸心理,使其最终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多人的论文报告都是在网上就地取材,因而造成论文质量低,学术价值低,低水平重复及粗制滥造。
(四)监督监管不到位
如前文所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种类繁多,考试的抄袭、论文写作的抄袭、科学研究的抄袭各有不同,每一种行为又存在由轻到重等各种情形,对此,也存在界定的问题,抄袭多少算抄,怎样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剽窃,都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而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科技含量、经济价值也同样很难衡量,或者短期内根本无法衡量,所以,对这类不端行为的处罚和监管很难准确到位,一旦真正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也只是按照最低的标准处理,致使其违规成本过低。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我们对当前校园内出现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对研究生的思想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将严重污染校园内的学术环境,影响校园的学术道德建设。
(一)导致研究生思想认识扭曲
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是时间、智慧和辛劳的凝结,理应得到社会的物质肯定与精神认同,这是社会中有普遍共识的公平公正原则,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将严重破坏这一原则。如果一个人并未付出真实劳动,而只是以学术不端行为盗走了某些利益,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他还可能会走学术不端的捷径。如果他的学术不端思想长期得不到纠正,这种弄虚作假的思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并形成其学术不端潜意识,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并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另外,学术不端者不顾自己已接受的教育学术规则,以学术不端为跳板,来取得社会的认同,这也将造成他对教育学术规则的蔑视。
(二)挫伤研究生群体遵守学术道德的积极性
少数研究生利用抄袭、舞弊等方式取得的成绩,损害了大多数诚信守纪研究生的利益,容易在集体中造成不公平的竞争氛围。一个人的成果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很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进而可能使人不再寻求学术进步。学术不端行为者如果同其他人一起竞争,也是对那些以自己的成果参与竞争的人们的不公平。最为严重的是,部分遵守学术原则的研究生因对学术不端行为束手无策,对经由学术不端行为取得成绩的研究生又不满,于是,在寻求平衡的心理影响下,有可能也会走向学术不端的道路,从而造成学术不端的扩大化和严重化。
(三)破坏校园内纯真的学术风气
研究生相互之间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如果一部分研究生以学术不端行为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绩,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周围的研究生,并可能形成学术不端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学术氛围就无法形成。如果通过学术不端行为可以轻易地获得社会的肯定,那么很容易导致抄袭盛行,学术不端成风;同时,学术不端者不付出劳动反受其益,就会导致他人对学术规则的不信任,对学术道德的不坚守,甚至导致此正常规则被肆意践踏,形成逆向淘汰效应,进而导致校园学术氛围混乱。
(四)产生道德危机、信任危机
学术道德、学术信任的缺失,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学术行为不端者不讲诚信,不讲道德,才会有浮躁浮夸,急功近利,懒散懒怠,弄虚作假的现象。如果研究生长期不坚持求真务实,严于律己,不追求真理,恪守原则,不能崇尚诚信,那必将养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并导致信任危机。很难以想象,在如此的学术空气下成长起来的学子们如何传承学术薪火。
三、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对策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要建立学术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并完善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1]
(一)建立学术道德教育制度
应把加强教育作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制度,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强化研究生的自律意识,将学术道德教育常规化。可通过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宣传,围绕师德师风、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等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等宣传教育活动。应充分实施全员育人策略,发挥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干部等群体的作用,多层次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坚持辅导员、班主任进宿舍,进课堂,进实验室的制度,通过任课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对研究生的教育、启发和帮助,共同促进研究生优良学术道德的养成。
(二)认识危害,纠正行为
研究生要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自己、他人、学校学术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为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应自觉加大在理论学习上的投入,如果学习的基础有了保障,那么报告处理、论文写作就可以从容应对,而不必通过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来获取。当自己有了学术不端的趋向或行为时,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认真地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源,防止此种现象或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当自己的学术不端行为超出自己的解决能力后,需要争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做到正视学术不端现象,敢于向学术不端行为挑战,并坚决纠正自己身上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肩负着对学术道德的引导和监督责任。教师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把关者,也是研究生学术科研的带路人。如果教师本身学术道德就存在问题,不能以身作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就无法教育研究生。严师才能出高徒,教师如能对研究生的学习投入、成果产出的全过程严格把关,并在对其的测评中树立适当的门槛,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从源头上予以杜绝,将对整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要教育引导教师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抵制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风气和行为。教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监督,认真审阅他们的实验记录和论文手稿,以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作风感染教化研究生,力争成为言传身教的榜样和教书育人的楷模。
(四)改进评价考核导向和模式
要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并由对学术成果单纯的数量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质量的评价。应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满足因材施教和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遵循教学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基础知识能力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研究生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并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以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应改进考核方式,创新考核模式,注重多样化考核,可以采取论文报告、大作业、答辩、实践等多种模式考核研究生。成绩的评定要根据评价考核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和标准,使最终的结果具有规范性、真实性、公平性、可比性。
(五)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整治力度
应以相应的规章来约束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使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从思想约束向条例约束转变。学校要对各种已经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并制定详细的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管理条例等,以合理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其次,要对已经出现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格的整治和处理,要对学校的学术道德建设情况定期检查,保持校园学术环境的纯净。通过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严肃处理,能对学术不端倾向产生警示作用,并将其遏制住,以最终达到净化校园学术环境的目的。
(六)建立良好的环境,发挥自我监督作用
要加强校园周边及社会环境的净化及自我净化,社会上也要严格查处弄虚作假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将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校园学术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同时,要发挥研究生群体间的自我监督作用,研究生群体间相互了解最充分,如果研究生能够在同学出现学术不端苗头时适时给予其警示,即使一些研究生有了学术不端行为,同学间的监督也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其危害性,从而及时自觉地中止这种错误的行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15/c_122835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