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花列传》中“阿”的用法

2013-08-15闫国超唐韵

关键词:吴语小村助词

闫国超,唐韵

《海上花列传》[1]是刊行于19世纪90年代的一部“狭邪”小说[2]。小说作者韩邦庆,字子云,号花也怜侬,松江府(今属上海)人。小说以19世纪末的上海为背景,首次全方位地描述了上海妓院的种种情形,再现了上海租界畸形的社会生活。在语言运用方面,《海上花列传》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体皆操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我们力图从“阿”的运用分析吴语特色之一角。通过对《海上花列传》中“阿”的封闭式统计,我们发现“阿”共有三种用法。“阿”可以构成拟声词,如“阿呀”,“阿唷喂”,但该用法仅出现了21次,占总比例的0.9%,本文不再分析。笔者主要介绍其作词头和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的两种主要用法。

一、“阿”作词头[3]

在《海上花列传》中,“阿”作为词头放在人名、亲属称呼词语或数词的前面,一同构成称谓语。在本书中这种用法共出现1035次,占47.2%,是它的主要用法之一。如:阿招、阿海;阿姐、阿哥;阿二(本书中特指王阿二)。

二、“阿”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

“阿”表疑问的用法是吴语中的特有现象,该用法在本书中共出现1140次,占51.9%,所占比重最大,是它最主要的用法,也是本文的主要和重点部分。

吕叔湘认为疑问语气包括询问、测度、反诘三种[4]。根据“阿”构成的疑问句的语气的不同,我们认为“阿”构成的疑问语句有询问、测度、反诘三种语气。我们再根据是否有疑问助词(仅指本书中的“嘎”)或疑问代词(仅指本书中的“啥”)与“阿”搭配共同表示疑问,对每一种语气进行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阿”通常跟后面的词语(“有”、“是”、“要”等少数几个动词和副词“曾”)组成表疑问的短语,这些短语都可用来发问,构成疑问句,表示不同的疑问语气。

(一)询问语气

询问语气:完全有疑而问,需要被问者给予回答。询问句共出现566次,占疑问句总比例的49.6%。它包括以下两小类:

1.由“阿”单独表示疑问的:即“阿+动词”,“阿晓得”,“阿曾”,“阿好”“阿要”,“阿对”。 分别举例如下:

(1)“秀宝沉下脸来道:“耐阿搭我拿戒指?”朴斋道:“耐看我阿有工夫?”(第四十三回)秀宝问朴斋取戒指的时间,很希望朴斋回答具体时间。

(2)朴斋道:“价末昨日夜头是啥人住进来哚陆秀宝搭,耐阿晓得?(第十四回)“阿晓得”意为“知不知道”。

(3)朴斋问:“阿曾碰着歇小村? ”(第十三回)朴斋问对方是不是碰到过小村。

(4)善卿道:“原无拨啥生意,耐转去阿好交待?”(第十二回)此处意为“回去可以交代吗?”

①为确保工程项目划分的合理性,必须坚持项目划分确认程序。一些工程在制定项目划分时,施工单位先划分,经监理审核后,由项目法人报监督机构确认,这样易造成项目划分不合理。主要表现:一是存在以施工单位为主导进行项目划分的问题,缺少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及监督机构与监理、施工单位的沟通环节;二是设计单位没有按要求参与到项目划分中,特别是在开工初期,各单位对施工图还没有完全吃准摸透,项目划分易缺项漏项。

(5)善卿坐下……然后问他:“阿再要啥物事?”(第十二回)“阿要”意为“要不要”。

(6)杨柳堂、吕杰臣便齐道:“想来是小红先生意思,耐说阿对?”(第二十六回)“阿对”意为“对不对”。

2.疑问助词或疑问代词与“阿”搭配共同表示疑问的: 即 “阿+形容词+嘎”,“阿有啥”“阿要+x+嘎”,“阿对嘎”。分别举例如下:

(1)善卿道:“人阿缥致嗄? ”(第三回)善卿问人长得是不是漂亮。

(2)张小村道:“俚要寻点生意,耐阿有啥路道?”(第十四回)张小村问对方有没有做生意的门路。

(3)秀宝一屁股坐在朴斋大腿上,尽力的摇晃,问朴斋:“阿要调皮嗄?”(第十二回)秀宝撒娇地询问朴斋还调皮不调皮。

(4)小红道:“我为仔坐来里,倘忙耐有啥闲话勿好搭洪老爷说。我走开点末,让耐哚去说哉啘。阿对嗄?”(第三十二回)小红询问莲生是不是要自己回避一下。

另外,本书中我们发现一处正反问句特例,即:素兰转而问道:“我也要问耐,耐两家头自家算计,阿嫁人勿嫁人?”(第五十二回)这里“阿嫁人勿嫁人”也就是问“嫁不嫁”。这里的“阿x勿x”格式属于正反问句,被问者应给予回答,所以我们把它归入询问语气一类。这种用法仅出现这1次。

(二)测度语气

测度语气:表示半信半疑,用于对问题已有些主见和倾向(倾向于肯定或否定),但不甚确定因而发问以求证实。测度问共出现307次,占疑问句总比例的27%。它包括以下两个小类:

1.由“阿”单独表示疑问的:即“阿是”,“阿有介事”。分别举例如下:

(1)小红先听见,即说:“阿是撞乱钟? ”(第十一回)小红听到钟声后问“是不是在撞钟”以求证实。

(2)传入朱蔼人耳中,盘问兄弟淑人:“阿有价事?”(第四十一回)事情已传入朱蔼人耳中,他再问朱淑人是求证实。

2.疑问助词或疑问代词与“阿”搭配共同表示疑问的:即“阿是嘎”,“阿有介事嘎”。分别举例如下:

(1)仲英乃恍然大悟……问雪香道:“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来里,勿许到别场花去,阿是嗄?”(第六回)钟英已经恍然大悟,问香雪“是不是”为求证实。

(2)阿德保笑道:“三先生阿有啥勿晓得?”双珠道:“俚说耐当脱仔俚皮袄,阿有价事嗄?”(第十五回)阿德保知道三先生(双珠)啥事都晓得,双珠再问他是求证实。

(三)反诘语气

反诘语气:表示无疑而问,对于问题已有明确见解,没有疑问而用疑问句形式,目的是加强表达效果。反诘问共出现267次,占疑问句总比例的23.4%。它包括以下两个小类:

1.由“阿”单独表示疑问的:即“阿+动词/形容词”,“阿要”,“阿好意思”,“阿晓得”“阿好”。 分别举例如下:

(1)子富听了,直跳起来,指定翠凤嚷道:“耐阿听见无教我吃?耐阿敢勿拨我吃?(第八回)“阿敢”意为“怎敢”。

(2)诸三姐又道:“李老爷,一个新出来人家人,生来勿比得俚哚,要撑起一副头面来,耐说阿容易?(第十六回)“阿容易”意为“哪里容易”。

(3)陶云甫怂恿杨柳堂道:“一样一杯酒,钱老爷教俚代,耐看俚吃得阿要快?”(第二十二回)“阿要快”实际意思是“非常慢”,表示否定,属于反诘语气。

(4)李鹤汀道:“倪去叫,俚阿好意思勿来?”(第十五回)这里意为“怎么好意思不来”。

(5)阿珠道:“勿曾来。有三四日勿来哉。阿晓得来哚陆里?”(第三回)“阿晓得”意为“哪里晓得”。

(6)翠凤道:“叫局阿好勿去?倪无要说个。”(第二十二回)“阿好勿去”意为“怎么好不去”。

2.疑问助词或疑问代词与“阿”搭配共同表示疑问的:即“阿+动词+嗄”,“阿有啥”,“阿好+x+嘎”。 分别举例如下:

(1)黎篆鸿道:“耐哚来里欺瞒我老老头,阿怕罪过嗄?要天打个!”(第十五回)“阿怕罪过嗄”意为“哪里怕罪过”。

(2)蕙贞又说道:“王老爷是再要好也无拨,就勿晓得沈小红搭倪前世有啥多花冤家对头。倪坍仔台末,耐沈小红阿有啥好处?”(第十二回)“阿有啥好处”表意为“有什么好处”,实际意思是“没什么好处”,是反诘语气。

(3)小村道:要是无拨仔名气,阿好做生意嗄?……”(第十四回)“阿好做生意嗄”意为“怎么能做好生意”。

三、小结

《海上花列传》中“阿”的用法主要有两类,作词头,构成疑问句,这也是吴语所特有的现象。“阿”构成疑问句这一用法更是值得我们分析。

[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吕叔湘.吕叔湘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猜你喜欢

吴语小村助词
小村的呼噜
有一个小村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陪着小村说话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