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3-08-15王永强刘况

关键词:班干部辅导员大学

王永强,刘况

美国的政治学家迈克尔·罗金斯,在《政治科学》这本书中曾经谈到,“一个国家要想稳定,人民必须要有文化认同感。”笔者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班级是否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最终影响整个班级的良好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事关班风、学风的质量,更关乎广大同学对班级的认同感和班级的凝聚力。“90后”已是大学生主体,基于“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班级文化概述

一直以来,大学班级是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文体竞赛等活动开展的载体。在学院制下,班级依然是大学生活动的基本单位。从我国目前的高校体制来看,“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学生”是最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保证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为学校实施有效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

文化通常解释为“人文教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大学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个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是班级成员间在共同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环境基础。下面引用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场”来加以说明。比如,物理学有电场、磁场等。真空中相互分开的两个点电荷,之所以可以相互作用(排斥或吸引),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点电荷电场的存在。此时的场就是一种媒介物质,为两个点电荷作用提供了一个作用的平台,也叫联系的纽带。

大学的班级文化是通过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累积,不断发展,不断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一个班级管理制度、相互激励监督、文化自觉和自律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着班级同学对这个班级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积极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班级成员间的凝聚力,增强同学们对班级的认同感。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

BWCHINESE中文网(全球财经新天地)专栏作家周晓群先生曾经撰文认为,中国“90后”共有的12个主要特征:汉字很难看、错别字连篇、喜欢玩电动、离不开电脑、沉迷成网虫、离不开电视、习惯玩手机、很少看纸书、作息多颠倒、酷爱睡懒觉、运动量太少、不爱做家务。

笔者自担任大一学生的辅导员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以来,通过近1年来对班级同学的调查了解,目前在校大一学生主要是93、94年出生。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经过课堂上的观察和课下的交流,发现“90后”大学生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二是敏感、自信,个体差异较大;三是个性突出;四是容易空虚和迷茫;五是对网络和手机等电子媒介依赖性强。

在观念方面,“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以下趋势:其一,随着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变化,“90后”的大学生变得更加开放,交际能力明显增强,尤其与陌生人交往方面。其二,个性突出,自主意识强。90后大学生大都喜欢追求个性,不喜欢盲从。其三,学习变得更加务实,更具有前瞻性。除了学习和参加活动外,更多了一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规划方面,主动性增强,比如主动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开始自修二专等。

三、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读大学的亲身经历和对周围班级管理方式的观察,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有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低年级班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高年级班级凝聚力差,班级认可度较低。低年级因为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对大学的管理模式认识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班主任的家长式管理观念还深深地留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加之独生之女的因素,大一同学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容易把大学的辅导员当成高中的班主任,心理上的依赖惯性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待大一同学进入大二、大三后,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逐渐融入到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中,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圈和朋友圈。令人惋惜的是,很多同学对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了经常出现班级活动没人参加,甚至最基本的班会、团日活动也经常缺席的情况。

二是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据前述,90后大学生是追求个性的一代。竞选班干部对于同学们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很多同学在入大学之前就计划要做一个班干部。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一些班级干部选举和换届趋于辅导员家长化或者泛民主化,班级干部选举和换届制度不健全,很容易挫伤“90后大学生”的自尊心。

三是班级活动依附于学校和院系活动,班级活动缺乏独立性。大学的学生活动可谓丰富多彩。校团委、学生会、各二级学院团总支、学生社联等每个部门都希望本部门的活动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有时为了达到场面的壮观直接将参与人数下派给各个学院,各个学院为了完成指标,又不得不下派给班级,于是同学们不得不去充人数。这样一来,一方面班级内部成员热情不高,参加活动的抵触情绪增加,另一方面班级成员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人力、物力的分配问题,导致班级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四、新时期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探索

“90后”大学生所呈现出的群体特征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新时期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理应认真分析“90后”大学生的特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班级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教育引导工作。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

首先,辅导员要以身作则,争做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笔者在给所带班级同学开第一次班会时,就公布了班级管理的五条理念:(1)一视同仁,不偏不倚;(2)高效务实,热心服务;(3)关爱包容,合理限度;(4)以诚相待,共同进步;(5)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此外,通过班会、团日活动、班级体育竞技活动等方式,在促进班级同学交流的同时,努力营造一种“团结、进取、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其次,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要充分发挥制度的行为指引作用。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习者,深知依法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将大比小,班级管理的最佳切入点便是建立健全制度。唯有科学、健全、有执行力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班级管理有据可依,才能引导广大同学照章行事。笔者在担任辅导员后,先后组织班干部建立了《班团干部选举及换届办法》《班干部定点联系学生规定》《班级同学量化考核制度》《班干部考核实施细则》以及《班干部查寝制度》等。在选拔班干部方面,要求学生干部要“政治上过硬、学习上过关、工作上过心”,借此引导广大学生干部做好表率,争做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干部。

第三,以新媒体为载体开辟沟通新渠道,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根本特征在于信息交互的便利性和快捷性。微博、博客、飞信、微信、聊天软件等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一出现便得到了“90后”大学生的青睐。他们很多的想法和观念,甚至每天的喜怒哀乐都通过这样的新媒体进行宣泄。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新渠道。辅导员通过融入新媒体,既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以避免当面谈话时说教味很重的传统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学生工作者要坚信“唯有参与才能引导”的意识,要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融入到“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尤其是虚拟的信息化生活中。

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学生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个体特征出发,研究班级群体的整体特点,不断推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

[1]2010年,我们试着给90后画像[N].中国青年报,2011-03-01(A5).

[2]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东亮.当今高校的班级认同危机[J].新东方,2007(10).

猜你喜欢

班干部辅导员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大学求学的遗憾
竞选班干部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