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

2013-08-15张晓玲

关键词:理工科学风院校

张晓玲

一、学风内涵

学风即高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风貌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1]学风建设是根据学习者的身心特点、人的认知规律和学校培养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旨在凝聚教学精神动力,锻炼工作作风,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效率。学风与校风密切关联。学风建设是传承学校优秀传统,彰显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学风就是要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形成、固化为传统和风格[2]。学风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之一。

对理工科院校而言,学风主要是指师生的学习风气,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师生对待学问和学习的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优良学风是学校领导者在教育实践中,经过有意识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培养教育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则可推动工科院校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陶冶师生治学、学习思维情感和态度方法,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工科院校学风建设问题及成因

(一)现实困境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理工科院校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一是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或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严格的学校要求,缺乏勤奋刻苦精神;二是部分学生纪律松懈,迟到早退,上课不听讲,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三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恋爱、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四是忽视道德品质修养,集体意识淡薄;五是意志品质不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六是轻视实验实习,不愿动手动脑,尤其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不严肃认真对待,不重视理工科学生工程意识养成。这些“厌学”情绪和行为不克服,势必有悖厉害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势必将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理工科院校在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观因素主要反映在学生自身因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不少新学生入学之后不适应理工科院校的学习方式,或放松了自我要求,目标不明,计划散乱,对职业生涯缺乏理性规划,导致学习目标缺失、人生目标模糊,加上对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动力不足。二是欠缺协调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学习时间分配不当。个别学生为学习之外的活动消耗许多精力和时间。三是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效率较低。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沿袭高中学习方式,学习效率不高。四是心理素质较差影响学习。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弱,入学后挫折感强,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工作生活稍有挫折就难以走出阴影,影响学习质量和效果。

2.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理工科院校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功能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纯。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影响,许多学生入学后,很难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或因对学科专业认识不足,或面对就业难的现实,难以安心学习,价值选择产生困惑。

(2)家庭因素。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溺爱子女,物质上极力满足子女需要,忽略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刻苦拼搏、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部分学生自主能力不强,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精神面貌和心理承受能力均较差,对学风产生直接影响。

(3)学校因素。校风是反映院校特有的精神风貌,较长时间集体形成的带有传统的风气。教风主要是指教员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等特征,以及长期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形成的个性与风格[3]。校风、教风和学风相互交融,学风建设受到校风和教风的浸染和影响。学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管理人员和教师负有一定责任。一些教师没有正确处理“教书”,“育人”的关系,教学过程忽视“因材施教”。教学脱离工程实践背景和社会实际需求,教学方法单一,致使教学脱节,挫伤学生学习热情。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教学工作专注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三、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路径

(一)改进教育方式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学风建设教育应以改进教育方式为手段来实现学风建设的本质诉求。理工科院校加强学生学风教育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应该深入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不端更新知识结构,不端完善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适时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理工科专业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科学理论和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激发进取、创新的热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内在学习动力得到激发,需要转变提高学业成绩为为主的思路,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突出能力提升,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自我约束为着力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2.督导结合,励志成才。学风督导是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保障条件之一,必须正确处理“督”“导”关系,防止重“督”轻“导”。 “督”是手段,是“导”的必要前提,“导”是“督”的延伸和目的。督导工作应“以人为本”,督导定位重点在“导”,督导重心为课堂教学,督导评价重点为发展性评价。教学督导的本质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价值取向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服务于人才培养。励志教育是对学生人生目标的激发和管理,帮助学生端正人生目标,明确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加班人的光荣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大力弘扬理工科院校的优良传统学风,表彰学风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自觉端正学风的良好氛围。另外,要严格考风、考纪管理,反对投机取巧,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教育必须切合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实际。理工科院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以强化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着力构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将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建立健全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理工科院校,无论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过于注意繁复的公式推导,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假设到假设,而应注重推导过程中的各种适用条件、得到的结论及其适用范围,注重理论与科学研究、生活实际、生产问题的结合。

(二)强化制度管理

强化学院各项管理制度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没有系统、严格的院校管理制度为保障,学风建设将成为一纸空谈。科学合理的院校管理制度将在确保学风建设稳步实施的基础上,监督和管控学风建设各个环节,使学风建设落到实处。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指出:“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赫尔巴特认为,管理既是为了教学的顺利展开,又为了最终目的的实现——摆脱管理,超越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旨在保障教学秩序,维护教学正常运行。坚持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师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而非羁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师生兴趣,尊重师生情感,鼓励自主发展。这样,教师才能切身领略“育英才”的成功喜悦,学生才会充满对未来前途的憧憬和职业向往。

(三)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是孕育学风的摇篮,学风的形成要靠校园环境的滋养和浸润。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建设优良的学风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也直接影响每个学员的身心发展。因此,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这笔财富对学生进行“泡菜式”教育、“熏陶式”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塑造。

要明确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校园环境不仅是指支撑学校教育主体活动的空间和条件还包括精神和氛围。其次,要创设严格规范的工程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建立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开拓先进实用的信息环境。在考风、教风、校风等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学风建设,使学风建设“入耳、入脑、入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4]在现实中,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和个人主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因此,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环境的建设和改善。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教学科研可以兼容并包,但不得让各种不良思潮自由泛滥。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理工科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在肯定学生主体价值差异性的前提下,推进多样性的兼容统一、相互依存,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不设预判、不做强求,将发展选择、思想批判交给学生自己,教师示范在于道德引领。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5]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风貌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征。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始终坚持“突出个性”的建设性方针,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定位。

一般而言,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受学校所在区域、行业的影响和制约,其校园文化须符合区域或行业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学风建设中,一方面要挖掘区域文化、行业的精髓激励、鼓舞学生成才。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或行业彰显自身的特色文化,根据地方特色、行业特色调整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挂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用人单位用其所学。如此互动方能体现学校个性,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与特色。

[1]黄达人.谈大学学风[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

[2]李远贵.论大学生学风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董会瑜,牟显明.现代教育词典[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292-2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6]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14.

猜你喜欢

理工科学风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