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静的顿河》中格里高里与肖洛霍夫性格解析

2013-08-15张晓冰

关键词:哥萨克格里性格

张晓冰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外语系,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凭借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是文学巨匠,是世界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在字里行间充满爱的力量。

自1931年《静静的顿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及其作品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关注。肖洛霍夫受到文学爱好者和评论家的争议和误解,其性格的两面性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格里高里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反映。肖洛霍夫对脚下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表现出强烈的热爱之情,他用极富表现力的手法描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为哥萨克人的杰出代表,肖洛霍夫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哥萨克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哥萨克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

一、哥萨克民族性格

小说描写了两次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战争的血腥和厮杀与哥萨克人独有的生活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既有重大政治事件,也存在普通人的家长里短。“哥萨克”一词来自突厥语,意为自由人。这一追逐沼泽水草为生的游牧民族,被称为“勇敢和坚强的人民”。他们热爱劳动,勤劳善良,崇尚自由,个性鲜明,追逐自由的个性特质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得到了锤炼和加强。天生的叛逆性使他们多次起义,沙皇的愚民政策使他们远离文明,固步自封。他们在自由的渴望与摇摆的信念、反抗的精神与守旧的思想之间徘徊与迷茫。他们身上流淌着滚烫的热血,这些热血又一次次地冲昏了他们的头脑。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哥萨克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具有共同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属性的一群人的统称。在顿河流域居住着的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还有白俄罗斯人和其他国家来的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由于政治原因、经济地理等因素,聚居在此的人越来越多。哥萨克人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和生活习惯。他们的目标就是自由地生活在顿河流域,生活在美丽的大草原。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都是侵犯他们的生存权利和自由精神的外来入侵者。哥萨克人用生命去捍卫领土完整,抵御外来思想的入侵。他们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时局,他们既帮助红军,又帮助白军,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哥萨克人一次又一次沦为战争的工具,数以万计的哥萨克人死于战争,俄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多发源于顿河流域。他们既是无辜的,又是可悲的。

哥萨克人在与红军作战时表现得异常凶悍和勇敢,经常打败红军。但他们缺乏对胜利的信心,缺乏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必然被灭亡的念头经常困扰着他们。他们参与的战争也没有体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对劳苦大众命运的极度关心。与之相反,红军即使在处境最惨烈、革命形势最恶劣之时,依然保持着必胜的信念。

二、格里高里的性格悲剧

小说中,格里高里从19岁踏上人生路程到白发苍苍返回家乡,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消磨了格里高里的斗志,至死他也没有对周围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在他身上承载着哥萨克人的悲喜和苦难,同时体现了格里高里不屈的、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动荡的时局不断挑战哥萨克人的处世哲学,颠覆了格里高里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和习惯。在战争中,他在白军和红军之间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无从选择。复杂的形势与自身的性格矛盾相互纠结,互相妥协,最后使格里高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个独立、渴望自由与真理的人,生活在—个无法找到自由与真理的世界,这便是格里高里最大的悲剧之所在。[1](P132)

格里高里还有一个追求就是爱情。对待爱情,他仍然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如同在白军与红军之间犹豫不决一样,他反复摇摆在两个女人之间,最终导致妻子自杀,情人死于枪下。生于顿河,长于顿河,肖洛霍夫对家乡的热爱无以复加,他把这种热爱倾注在善良勇敢的格里高里身上。性格多变,信仰缺失,对爱情的背叛,注定格里高里的命运多舛。

三、肖洛霍夫性格的两面性

格里高里性格的复杂性与肖洛霍夫性格的两面性极其相似。《静静的顿河》出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直至今日,备受尊崇和饱受争议这两种声音从未间断过。在出版之初,小说获得了苏联文学界领导和权威人士,如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卢那察尔斯基等的高度评价。中国翻译家戈宝权认为:“这部书是一部碑石似的作品,是苏联文坛上的不朽之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肖洛霍夫:“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心灵深处对人性的崇高敬意。”与此同时,对作品的指责声一直未断。肖洛霍夫被批判成“富农的同谋者”,作家在美化富农阶级和白卫军。法捷耶夫认为肖洛霍夫极具天分,作品展示了哥萨克家庭的故事和反革命失败的必然性,他对肖洛霍夫没有把主人公格里高里塑造成共产党员感到不满。处于创作巅峰时期的肖洛霍夫此后沉寂了几十年,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肖洛霍夫的传记作家奥西波夫这样形容他当时的状态:“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念头萦回于心:到底继续写,还是不继续写?是去赶‘时机’,还是不赶‘时机’……正是在这些夜晚形成了文章中的这句话:‘糟糕的是这样的作家,他为了粉饰现实而直接牺牲真理。’”[2](P64)

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清党”运动,开始逐一对每个党员进行重新审查,肖洛霍夫成功地通过了“清党“运动,获得新党证,并发誓要用笔为党和工人阶级服务。肖洛霍夫不敢想象他脱离了党、脱离了苏联而独自存活的境遇,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苏联人民的儿子。他不止一次地为了讨好伟大领袖而歌颂勃列日涅夫和斯大林,也曾一度成为他们的座上宾。为此,我们不得不感叹,肖洛霍夫生存的时代是沉重的,这种时代折弯了很多人。文学巨匠肖洛霍夫在艺术领域固守自己的底线,创作伟大的作品;而在现实世界中却违心地讨好当权者,成为政治的工具。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执着与摇摆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智慧,同时也充满无奈的作家——肖洛霍夫。

作品《静静的顿河》本身超越了意识形态,体现了人性,肖洛霍夫能保持独立于党性之外的眼光和勇气,确实是“无愧于他的前辈所开辟的道路”。[3]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家却全面展示了自己的生存智慧和中庸之道,有很多人对肖洛霍夫给予同情和理解。正如下面这句话所言:“有多少次我从孩子般的冲动变成驽马般的麻木……有多少次我像雄鹰般展翅飞翔、搏击长空,到头来却像一只碎了壳的蜗牛爬回原地!”[3]

[1] 孙美玲.肖洛霍夫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 何云波.肖洛霍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荣洁.肖洛霍夫研究史——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肖洛霍夫研究[J].外语学刊,2010(4).

猜你喜欢

哥萨克格里性格
哥萨克与1917年俄国革命
“棋子”的无奈:哥萨克国覆亡记
消失中的哥萨克:土匪还是游侠?
猫的性格爪知道
黑天鹅格里布
俄罗斯作家笔下哥萨克形象管窥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拼音大比武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