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3-08-15杨呈胜陆亚玲钱国平仇文利
杨呈胜,陆亚玲,钱国平,仇文利
扬州市职业大学对思政课教学积极进行改革尝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三个方面的改革。建立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从校园走向乡村。
(一)教学内容与科研有机结合
思政课教师在《概论》授课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国内外形势,并及时传授给学生,体现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等教学内容,申报并获得立项的省、市厅级课题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苏中地区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扬州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扬州市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民增收的机制问题研究”、“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书本上的理论教学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多元化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注重讲授、板书、作业和考试,使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态度朦胧,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扬州市职业大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1.建立精品课程网站。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僵硬灌输、思想教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信息纷繁复杂,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容易产生困惑,如果仅仅依靠课堂老师的说教,高校思政课只能完成教学任务,无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立了教学网站,制作了教学PPT……,使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网页上建立超链接,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江苏教育、江苏职教、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等等网站的最新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2.利用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切技术犹如点金术,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各环节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校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号召,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制作课件、电子教案、播放视频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眼、动耳、动脑,也能动手、动口,从而使所学知识能够入耳、入脑、入心,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3.利用 QQ、E-mail、Blog等进行课后辅导。 当今社会,网络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辅导学生的一个平台。通过QQ群、E-mail、Blog等网络交流工具,和学生就国内外某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传授的知识更具时效性,而且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时,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学习以及面临的种种困惑、心理问题进行细致地了解,从而也会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些交流工具,赠送礼物(图片)、互发贺卡等进行非语言形式的情感交流,也会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打下基础[1]。特别是Blog记载了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通过Blog可以结交到知心朋友,但也可能徒增很多烦恼。博客,只要师生用的恰当,往往能够做到教学相长,甚至还会得到来之班级群体之外的关注者的启发。QQ、E-mail、Blog的交流个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面对面尴尬氛围的影响,可以大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教师以“朋友”的姿态出现,事实证明其效果非常明显。
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措施[1]。2007年5-7月份间,学校思政教研部根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加强实践教学的精神,结合《概论》教学内容,在校党委、系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亲自考察、可操作性认可下,选取苏中地区具有典范意义的姜堰河横村、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和4A级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连续5年带领全校所教班级学生前去参观、考察,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增强。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也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乡村化”,实现了思政课教学与当地旅游、学生与农民的双赢。
(三)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使人成为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教育功能,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四创”能力(包括创意、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2]。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再是本科院校的专利,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机会。学校各院系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同时自己院系也设立学生科研项目,给予资金资助。“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接班人培养研究”获得立项并且顺利完成(2008-2010),学生相关调查表的设计水平,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和调查报告、相关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一些教师也结合自己的教科研项目,布置学生在校园内或社区进行相关调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二、几点启示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针对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思政课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鲜明的创新型,参与的全员性,成本的节约性,较强的实用性,协作的和谐性等特点,给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
2008年10月,学校思政课教学领导小组成立,思政治课课程建设步入了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紧密配合、思政部具体实施”的新阶段。为了加强思政课课程建设,确保“05方案”的有效实施,学校制定了新课程设置实施、新课程生均经费相关政策,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思政课课程建设等相关制度。并且把思政课作为学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概论》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开放课程),《基础》、《形势与政策》作为校级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除此之外,学校在文献资料查阅、科研经费、时间等方面给予教师全面支持,最主要的是给予思政教研部专项经费拨款。根据省委、省政府10号文件精神,学校在保障思政课正常的行政事业经费开支的同时,从收缴学费中,严格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在学校经费年度预算中单列,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践、学术交流。学校还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所,鼓励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科学的研究。
(二)师生紧密配合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构成了教学整个过程,教师的互动无疑成了师生的“交点”,否则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将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教师费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教师而言,充分备好课,故意设计问题“悬念”,巧妙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眼睛围着自己转,使学生的思维围着所学知识转,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保持一定的情感度,那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而言,关心国内外大事,课堂上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口头或书面作业,实践教学前做好调查表的设计、实践教学后认真总结撰写调研报告等。尤其这种面向全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出去进行社会实践,能够做到有序、安全、文明、守纪,更加需要师生之间的紧密配合。
(三)措施的配套实行
思政课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而且需要资金、政策的保障。教师的教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后学校相关部门会提供资金资助,相关学术成果会得到学校及所在院系的物质奖励。特别是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时,学校会给予倾斜政策。教师的理论教学工作,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室的都尽量满足。实践教学工作更是多个环节的组合,一环出错,必然会导致失败。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认真批阅,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评定并进行交流,优秀调研报告集中汇编成册,给予相关学生精神与物质奖励。
(四)地方大力支持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实验室或创办微型企业是几乎不可能的。校园内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经常见到,通常也是学生团委、党支部组织的活动。但要有规模、全员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只有走出校园,寻求社会以及地方相关单位的支持。而选择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是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大亮点,得到了姜堰市政府、沈高镇镇政府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双方协商下,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便利,一处对游客开放的旅游景点只象征性地收取一定费用,甚至还会提供学生进行水上龙舟比赛的人力、物力等支持。
三、结语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与研究,是在学校高度重视、全面推进思政课课程建设中坚持以“落实”为抓手、以“保障”为后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多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相关的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切实的保障与支持,具有坚实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并能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众多学者和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研究也具有启迪意义。
[1]崔华华 赵志业.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
[2]仇文利,顾馨梅.“四创”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