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3-08-15黄利军
黄利军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阐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时重点强调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1]: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国体育的软实力。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高校是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正确认识和理解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及结构特征
(一)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 (Ruth Benedict,1889-1936)曾说:“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出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体育之所以被称作文化,是因为体育运动本身是人类创造的,经后天习得的,具有非遗传性的身体运动。体育文化一词,也译为“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主编的《体育运动术语词典》中解释到:体育文化(Physical Culture)作为“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笔者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Sports Culture)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吸取了体育文化积极有效成分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二)高校体育文化结构特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拥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开放性文化现象,它与高校内的校园美育文化、校园智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文化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体。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构成校园文化氛围的一部分,它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学校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体育运动展现出的道德风尚、理想信念、目标定位及其对体育知识体系理解等方面;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传统教学、运动竞赛、体育科学研究、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校园体育的物质文化表现在校园内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用品、体育形象雕塑、体育宣传栏设施、体育服装用品、体育图书音像资料和体育师资队伍等[2-3]。在这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中,体育精神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是体育文化的灵魂,体育制度文化则发挥着中坚作用,体育物质文化处于基础地位,是客观的物质保障,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概念及结构特征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念
1986年4月“校园文化”首次在上海交大第12届团学代会提出,之后,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在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持不同态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4]:一是广义的理解,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里的社会文化,是高校校园生活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把活动的空间锁定在校园内,把活动的主体定位在校园内的学生,授课的教师和干部,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二是狭义的理解,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各高校的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校园中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把主体定为大学生、把时间定在课外、把内容限定在美育的范畴,以青年学生特有的政治品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为导向,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各种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文化氛围。因此,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和干部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群体组织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直观标志,包括校园整体布局、校园的建筑设计、建筑雕塑风格、科研保障设施、校园环境卫生、校园绿化、校园美化以及各种校园活动场地设施等,这些直观标志体现着大学的理想信念和人文精神。校园制度文化是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细化为校园的管理体制制度、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规范条例,另外还有生活习惯、文明礼仪、高校校风、学风和班级班风等。校园行为文化包括学术水平活动、教学科研活动、基础学科设置、课外文化活动乃至后勤管理服务等。校园精神文化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高校的历史沿革、高校校标、校徽、校训、校园风光、校庆活动及校园群体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上述文化的划分方法基本上涵盖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5,7]。具体来说,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构成,制度文化是校园人的活动准则,是构成校园文化的根本保障,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目标,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校园文化体系的逐渐完善。
三、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8-10]。
(一)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想要加强在校学生体育参与活动,需要有完善的体育活动场所,并且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因为体育建筑、运动场所等本身就是一种体育物质文化,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高校加强经济投入,完善体育设施环境,才会有良好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感觉到体育运动的亲和力,从而促进了高校体育环境文化的建设,使得学校的体育环境和审美功能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提高学生业余文化素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生活内容丰富,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下,进行体育运动,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养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带动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为紧张的学习提供正能量,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亮点。学生参加各类体育兴趣小组,体育文化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发展,促进校园行为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竞争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运动的相关规定、规则以及制度的设置,确保各项运动的顺利进行,这些章程对参与运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学生在规则的规范下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使其树立公平公正的体育文化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其拥有良好的体育竞技精神,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观念,使其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由此而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运动风气能够给学生以强烈的暗示,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规范,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为此,体育文化制度的设置对形成高校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终生体育本身是思想意识和行为倾向的有机结合,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体育文化氛围中通过观看精彩的体育表演和体育赛事能够激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文化建设和直接参与体育锻炼,领悟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和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意识。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现代文化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类型,在培育高校人文氛围,营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助推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完善,对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张剑.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2011-04-01.
[2]程一辉,庄志勇,苏振南.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7(3).
[3]顾春先,邬红丽,肖波,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8).
[4]石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5]赵菡.校园文化内涵、功能及建设路径探讨[J].前沿,2012(4).
[6]张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何顺进,刘国新.大学文化力审视及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8]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9]付强,宋晴.大学生运动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探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0]任莲香.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