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平等思想评析

2013-08-15曹大奎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教育

曹大奎

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毛泽东一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增进人民幸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建设一个平等的新社会奋斗了一生。他在努力开创一个平等的新社会的实践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深入总结他在开创平等的理想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有重要的价值。

一、毛泽东追求平等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生长在中华民族最悲惨、最屈辱的时代。国家积贫积弱,帝国主义欺凌压榨,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剥削压迫,让中国人民陷入了绝境。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志向,积极探索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开始了建立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

(一)走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同当时的先进分子一样,积极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然而,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都幻灭了。“许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生们,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不问政治,自以为可以所学为国家服务,结果也化成了梦,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幼稚的梦的幻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1]1470-1471“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108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各种救国道路在实践中的失败以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影响,使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开始了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的征程。

毛泽东对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强烈的愿望。然而中国一缺独立,二缺民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帝国主义不允许,国内的反动阶级不答应,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进行革命。只有如此才能坚决彻底摧毁这些阻碍,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这就是“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的时间是相当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实际条件。”[2]683-68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开始。1956年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从而为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提供了制度前提。

(二)维护社会主义平等的实践

1.政治平等。政治平等的主要表现是民主。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对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来处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下处理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自己事务的权利;这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我国人民平等地参政、议政,平等地享有社会地位和权利。我国民主、平等的政治格局初步显现。

2.经济平等。经济平等的主要措施是消灭私有制,包括在农村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消灭富农经济和个体经济,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在城市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和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以“赎买”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区域发展的平衡,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新建的工厂应主要地分布在内地,以促进工业布局逐渐平衡。

3.分配平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的分配方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认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其核心则是“兼顾”思想,就是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结合的物质利益分配原则,强调国家、集体与个人的物质利益分配应该相互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3]221他对那种只顾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倾向是不赞成的。1959年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里指出:“必须首先检查和纠正自己的两种倾向,即平均主义倾向和过分集中倾向。所谓平均主义倾向,即是在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的收入应当有所差别。而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所谓过分集中倾向,即否认生产队的所有制,否认生产队应有的权利,任意把生产队的财产上调到公社来。 ”[4]11

4.社会平等。在社会建设领域内,最重要的是实现了男女平等。毛泽东主张在全社会范围内解放妇女,让妇女与男子享有一样的权利,“就是女子有办事之权,开会之权,讲话之权,没有这些权利,就谈不上自由平等。”[5]171他认识到“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6]458因此“歧视妇女、不重视妇女的事,要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改掉。在中国,妇女有三亿人口,妇女问题一定要安排好,要同男子同工同酬、在合作社、工厂都要一样”。[6]491毛泽东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以此来保证人民政治地位与政治关系的平等。他谆谆教诲广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2]522他批判有些干部脱离群众:“我们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 ”[3]378他提倡“当干部的首先要放下架子,打破个人英雄主义,忘记自己是什么‘长’,忘记自己是中央委员,而到群众中去学习。”[7]P98他要求共产党的干部不能以贵族姿态、老爷派头出现在人民面前,而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与人民打成一片。在职业分工上,毛泽东不赞成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陈旧观念,他认为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而决无高低贵贱之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的职业分工都统一于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中。在教育领域,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教育发展史,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等底层群众,则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不能办成贵族教育、特权阶层教育,而要办成人民的教育、工农群众的教育。毛泽东还从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方面来指导教育工作,要求广泛开办识字扫盲班,向农民传授农业课程,专门出版农民看得懂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网、电影放映队等教育形式以使农民获得最大的教育成果。

二、毛泽东平等思想的特点与局限

(一)对社会平等的执着追求

毛泽东一生执着追求社会平等。从青年时代热衷于新村建设,到后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终身信仰,其不变的追求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目的就是消灭社会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的根源。毛泽东领导的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与公共食堂,实行供给制等,也是为了实现心目中的平等。这种追求平等的思想一方面反映了毛泽东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忽视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首先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平等”只发挥了伦理价值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促进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的工具作用,以至于造成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最终也妨碍了更高水平的 “平等”的实现。毛泽东持续不断地坚持反对官僚主义,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但他在反官僚主义方面也存在因执着而失误的情况,特别是毛泽东在晚年,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的论断,新的不平等现象已经产生。为了纠正这种新的不平等现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发动广大群众揭发党内的黑暗面,号召人民打倒“走资派”,打到“党内资产阶级”。总之,毛泽东把“平等”当成了一种纯粹的价值目标,使之失去了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工具价值,其结果必然是平等受损。

(二)把群众运动作为实现平等的主要手段

毛泽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的观点,他坚信“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敌人都不能压倒我们,而只能为我们所压倒”[8]1097。不可否认,群众运动具有力量大、影响广、见效快的优点。人民群众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所起的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使毛泽东对群众运动深信不疑,再加上他没有很好地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不习惯于用制度的力量去建设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由此造成了他开展群众运动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于是,按着历史的经验和革命思维的惯性,把解决问题的希望主要地寄托在暴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中,忽略了制度的重要性。然而群众运动中显现的盲目性与无序性,以及不受法制纪律约束的弊端,也造成了人们对制度与法律的漠视,以至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建立对法律与制度的信仰与尊重,制度与法律在保障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三、毛泽东平等思想的价值

毛泽东对平等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他追求平等的思想,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最终的平等;二是平等必须以现实性作为基础,任何超越现实的“平等”,只会对真正平等的实现造成阻碍。我们应始终不渝地坚持 “平等”的价值取向,但要防止用平均代替平等而忽视“平等”的工具价值。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什么是“好的教育”?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给小鸡起名字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