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与策略

2013-08-15高书香单秀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校企院校

高书香,单秀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油工程系,河北承德 067000)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院校能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对于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界普遍将其归因为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相关法律法规欠缺、政府的引导机能缺位等。但是,这些观点多是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在合作关系的发生、发展、维护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合作关系的持续和深入,最终导致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本文立足于高校“育人”的根本职能,从高校“教书育人”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

1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的合作内动力不足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甚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校企合作成果,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关系仅限于表面或浅层次,对高职院校目标任务的完成作用不大。详细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企业因自身利益而合作不积极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自身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内动力不足。

所谓的合作内动力不足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发展、维护等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对校企合作的强大功能认识不足。校企合作实施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下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但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需求是外发型的而不是内生型的,这是因为我国十多年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走的是一条从政府到高校、从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的实施路线:从质量建设的推动者来看是政府最先关注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从质量建设项目的设置者来看是政府主导了教学质量建设的方向和内容[1]。校企合作也不例外。虽然高校认可校企合作的优良作用,但其合作的原动力主要是来源于自身需求之外的行政权威,而且校企合作的形式、要求、规模等也主要是由更高一层的管理者来评估。高校因在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中,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达到规定的要求而不得不寻求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长远发展观点的支撑,更没有为了长远发展而做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同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及做法或多或少影响到了相关企业的态度:作为首倡者的校方为了自身的检查任务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那么作为配合者的企方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则当然会在校企合作中不积极甚至不合作。这样,校企合作关系就易于形成恶性循环,使校方在企业界引起不良口碑。

另外,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师在校企合作意识方面也比较淡漠。基层教师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校企合作中学生顶岗实习、生产问题进课堂、企业技术服务等校企合作形式的主要执行者,是校企合作关系有效维护的反馈者。但是高校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教师的潜能,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发展、维护等工作仅限于相关部门和领导,没有与基层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更没有对基层教师进行校企合作引导和任务分配。如此一来,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学校领导与基层教师脱节、职能部门与相关专业脱节的问题。

1.2 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合作意向

所谓的企业合作意向是指企业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的出发点或主要利益点。由于人们已经意识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不积极的问题,并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如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充分尊重企业利益、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优秀毕业生、校企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等等。但是,这些做法从本质上看仍是从学校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真正站在企业角度。例如,校方在校企合作谈判中提出“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优秀毕业生”的合作条件,以此吸引企业的注意力并引导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但是对企业而言,其合作的出发点可能是希望学校无偿为其进行设备完善或工艺技术改进服务,而不打算接收其毕业生,因此谈判结果可能显示高职院校在合作中处于“吃亏”角色,以至于校企合作谈判失败。但是反过来,如果高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企业当前所处的环境及状态,找到企业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则校方在校企合作中将反败为胜,最终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与本科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寻求校企合作时具有先天的劣势:科研能力及水平较低,学生能力较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但在寻求合作企业时高职院校又不甘平庸,希望能得到那些规模大、效益好的大型企业的青睐。事实上,进行校企合作的双方应具有必要的对等性,不能贪大求高;明显不对等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很难长久维持的。对大型企业而言,其设备、资金、人才、科研等各方面都相对完备,基本可形成独立的生产研发服务系统,需要的校企合作多限于综合性科技攻关问题的研发,而这些“科技硬骨头”不是高职院校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的。相反,中小型企业没有完备的系统,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的解决或革新正是高职院校的强项。通过与中小企业的持续合作逐步取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奠定可靠的基础和口碑,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就会逐步彰显出来,此即所谓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1.3 校内管理机制不协调

当前大多数企业已开始明白,校企合作是推进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企业与高职院校间人才使用与培养矛盾的关键[2]。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开展,高校在教育教学上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且新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已经落后于校企合作发展进程;原有的管理机制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反而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枷锁,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校企合作过程中,日常教学、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建设等是重要的基本活动,而科技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师资培养、组织结构、财务预算等是必要的辅助活动。各类活动要素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使校企合作的运作呈现网络化状态,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专门设有校企合作部门,有的是独立设置,有的是隶属于某个部门,但在执行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职责不明、工作任务不清、协作能力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这样,在校企合作进程中高职院校既不能及时把握合作契机、总结合作经验,也不能及时调整合作方案、解决目标分歧,更不能及时处理新矛盾、新问题。久而久之,企业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逐步弱化直至不合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合作关系状况感知最早、信息量最大的是基层教师。基层教师上通校内管理者,外通企业职工,下通学生,处于校企合作关系的核心位置。因此,调动基层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极其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行为选择一方面会受到与其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教师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基层教师的行为模式,多倾向于处理眼前矛盾和实际问题,更看重在短时期内产生的效果或“政绩”,为了管理而管理,甚至背离了制定管理制度的初衷,以至于“我们通常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应付我们路途中遇到的问题,而我们忘了为什么当初我们会走在这条路上[2]”,这样制定的管理制度难免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同样,缺少统一协调理念而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也会伤害到学生、部门领导、企业职工、甚至是企业领导。因此,不能为了任务而制定制度,更不能为了“奖励”、“惩罚”而制定制度,应该充分思考“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等等,然后再修改和完善。

总之,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任何一项薄弱环节均对整个合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从根本上综合考虑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根本性地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2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

高职院校要想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首先要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从主观上和整体上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强大作用,彻底根除内动力不足的问题;然后从客观条件和学校整体出发准确分析判断自身状况,制定出有效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并使之融入到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机整体中。

2.1 以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引导校企合作理念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理念和途径,只是校园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高校不能为了“校企合作”而忽略其它各方面育人理念的引进与发展。为了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使学校长期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理念必须融入到校园文化系统中并成为这一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对校内所有人群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显著影响。在生源特征、育人定位、社会角色等方面,高职院校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必须具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为圆心,并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四个层面由内向外扩展。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发展、维护必然会涉及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只有保证各方面工作都能有效进行并使其呈现生态化协调发展,才会使校企深度合作持续有效地发展。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是其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就是教育精神与专业精神,而教育精神更为根本[2]。高校是一个教育性组织,而教育是高校不允许被替代的基本功能;即使在校企深度合作环境下,高校也不能动摇其作为学校的基本的追求与信念,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这是精神文化的主体。

制度文化的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结构上,既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又要保证校企合作事务能及时协调与解决;在师资培养方面,既要保证教师基本业务能力的提升,又要保证基层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管理上,既要保证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要保证校企合作的内容进课堂。总之,高职院校应从制度文化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和深化。

行为文化是由高职院校中的师生和管理人员在具体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和气质面貌。对于教师,应通过参与企业生产、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提供科技服务、校企技术交流等形式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逐步积累企业信息,并将之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与学习。对于学生,应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参与科技服务、参加企业调研等形式逐步培养自身的能力、素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对于管理者,应通过企业访谈、教师访谈、学生访谈、沟通与反馈等形式总结校企合作中的得失与经验教训,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及时通报给相关企业、教师和学生。

物质文化包含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校园环境等方面,是学校的资源。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并让企业无偿享用这种物质资源,以此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目标。

总之,在校内形成一种良好的融合了校企合作理念的特色化校园文化,既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又有助于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与提高。

2.2 以高质量的对外科技服务树立校企合作口碑

校企合作必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场所或设备等支持时,学校如果不能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做点贡献,校企合作基础不再稳固,则合作就难以持续发展。虽然企业通过合作实现的利益多种多样,但在合作中企业要求获得与责任相一致的经济利益也是情理之中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找到企业有效地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或出发点。校方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虽然是先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选择合适的企业准备谈判;但在确定了潜在的合作企业后,在进行正式洽谈之前高校则必须站在企业角度认真分析其所处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企业的客观现实,从中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

虽然企业在用工、宣传、资金、设备等多个方面都有需求,但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角度来看,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设备效率等却是所有企业都极力寻求的目标。因此,以科技服务企业、以服务帮助企业应成为高职院校寻求校企合作的出发点。虽然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不及本科院校,但科技服务也不是本科院校、重点高校的特权。知识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企业均需要一定量的科技作为支撑。科技有高有底,高职院校或许不能进行综合性科技攻关,但可以在企业日常生产中发现问题、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只要进行理性选择和谈判,高职院校一定能够在其能力范围内发挥自身的科研能力,为合作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

2.3 以协调化的管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运行

制度建构了个人的选择方式和对其行为的有效塑造,良好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校企合作的有效持续进行。及时完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旨在把校企合作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方法等事项总结出来,并以管理制度的形式融合成校企合作的新成果,以此实现通过管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寻求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除去传统的管理制度外,还应将校企合作中可能涉及的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与发展。

从校企合作的需求角度来看,管理制度必须重在协调。通过校内管理制度体系,协调校领导、各职能部门、系部、教师、大学生等相互之间的工作与交流,引导教师、学生、校领导、企业在校企合作关系基础上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保障教学、实习、就业、服务、科研等校企深度合作的顺利开展。协调化的管理制度体系,不会为了任务而制定管理制度,不会成为简单的奖惩条例,而是站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角度全面看待所有学校发展理念和发展措施,客观看待校内所有群体的素质与能力,充分调动所有群体的积极性,使学校整体发展最优化,而不是具体任务完成最优化。

从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来看,管理制度也必须重在协调。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或唯一内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除了开展校企合作外,还应在创新性人才培养、学习型组织建设、终身学习能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等多方面实现进一步发展;这些内容具有同等重要性。为了实现生态化的协调发展,必须建构出协调化的管理制度。

3 结论

只有以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引导校企合作理念,以高质量的对外科技服务树立校企合作口碑,以协调化的管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运行,才能使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推动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才能持续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1] 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微观深层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9-91.

[2] 蔡春,张爽.论回到“学校”“教育”本身的学校发展[J].教育研究,2011(6):32-35.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