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策略

2013-08-15刘佳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网络化学习者基础

杨 柳,刘佳君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英语系,河北张家口 075000)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手段的应用为手段,以培养信息化人才为宗旨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其特征体现在教学观念、内容、组织、资源、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1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的组成及特点

教学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系统,同样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传统观点,以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基本组织条件,认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是由教师、网络学习者、教学内容(教材、辅导资料、多媒体CAI课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教学信息传输环境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与传统教学相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1 实现教学中心、目标、手段的转移

实现教学中心、目标、手段的转移,这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的重要标志。首先是教学中心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全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以教为中心转移为以学为中心,实现学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为以人力开发、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其次是教学目标的转移,即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移为培养能力型、素质型等复合型人才,由适应社会的工作型人才转移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市场竞争、高科技、数字化环境的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再者是教学手段的转移,由普通的多媒体技术转移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信息技术,由模拟技术转移为数字技术转移。

1.2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注入了更多研究性成分

当现代信息技术被运用于教学之后,教学任务被分解,教学内容由传统意义上教师提供,还需要网络媒体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和开发人员开发,才能变成学生接受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依靠教师来组织和实施,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中的所有教学活动,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难以实现,或者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依靠网络化教学平台设计者所设计和开发的网络化教学支持系统和网络管理人员,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师设计和采用的教学模式方面的探讨和实施,同样也离不开媒体设计和开发人员、网络管理者的参与。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传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引入教学后,教师直接“传道”的机会减少了,而更多是“解惑”。“言传身教”的作用降低了,通过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网络化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因素更多了。教师的职能除了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为重要的应是对全新传输环境中,学生认识方式及其变化的研究,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提炼,对新环境下教学模式遴选探索。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在网络传输条件下的教学内容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模式的探索者,教师的职能被注入了更多研究性成分。所以说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1.3 教师角色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展现了互动与共同探索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网络环境下获取教学信息的途径非常多,信息资源也极丰富。学生和教师共同处于相同信息环境之中,具有均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所以不能保证教师所拥有的信息量一定比学生多,教师获取的信息速度就一定比学生快,获取信息准确性了未必有学生高。同时,也未必一定要求教师在某领域比学生拥有更多的信息量、一定要比学生更快捷、准确的获取信息。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等问题。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技术的培养人,变成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辅导者、促进者。教师从神圣的讲台步入学习者的行列之中。教师的作用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协商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共同探索的平等地位。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与学,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同时,也对教师适应这种自由探索式的个性学习的指导和督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交往,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知识背景、生活背景经及学习习惯有别,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所谓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上,与教师的作用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作用不是被弱化了而是加强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基本理论水平、交往能力、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教学的需要。

1.4 增强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中的教和学双方,常常处于分离的时空状态,学生受教师、教学计划、学习目标任务等直接监控、约束的被动学习过程少,而以内驱动的、兴趣激励的自主学习过程增多了;学习时间灵活了,场所分散了,交流需求更迫切了;学习的随意性增加了,但对学习的意向要求更高。

所有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素特征上。所谓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活动。2)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握活动的进程。3)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从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来看,自我调控能力也是一个需要养成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而逐渐地提高。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控能力对于有效开展网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说是难度很大。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组织丰富的网络化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等是保障网络化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5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化

网络信息传输的跨时空性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促使全世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最大的资源库,供广大的学习者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共享使用。同时,网络还可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智慧资源,世界各地的教育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联结起来联机思考,将它们形成于互联网数据之中,构成交互式人类共享大脑和思维库,这将超越任何个人的能力和智慧,使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聪明。

1.6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因为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甚而并得以其支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可以依据学习者的认识特点、个性和学习方式的不同需要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这就为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信息传输形式的多样性促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承载教学内容和形式载体有印刷的文字教材、教具、挂图、实验器材等,但不同形态信息常常是以低效率人工整合为主。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活动,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数字化的信息,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虚拟实验及多媒体程序的形态传输和呈现,具有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信息都纳入了以计算机管理的信息教学子系统之中,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且效率更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网络化教学的手段从传统教学的教材、粉笔、黑板、传统媒体,改变为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手段,使得教学效果更优化,教学效率更高。

2 主要教学模式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样,从过程来看可能由理论出发来建构基于网络化教学环境下的不同教学模式,也可以结合网络化教学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环境下教学问题进行归纳和演绎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外研究者,研究总结20多种模式。下文主要探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

2.1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2.1.1 内涵及意义

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创新精神、价值观念的熏陶,发展自己的个性。有研究者也称探究式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是指以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与自然中选择和确定相应的专题,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类似于科学研究,并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较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帮助学习者解决探究学习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建立小组协作机制,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同步或异步指导,有利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习成果共享,有利于实施过程评价。

2.1.2 模式的构建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构成要素是教学模式结构的基本单元,其构成要素包括如下方面:教与学的理论或者理念、教学模式的目标、结构和程序、方法和策略体系、价值标准与评价体系等。依据探究式学习特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模式由如下过程构成:问题产生——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明确探究任务,创设协作环境;协作研究——自主探究,组织指导;分析讨论——分析交流,协作指导;发布结论——成果展示,组织汇报;结果评价——自评、互评、师评;意义建构——成果反思,引导思考。

2.2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

2.2.1 内涵与特点

“基于问题式学习”源于20世纪50年代MeMaster医科大学的医学教学实践,因教学效果良好,首先在医学界获得了应用和推广,并由此波及到各个教育教学领域。“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在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相关背景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技能以及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也就是基于问题式学习作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其强调信息化网络背景的创设和应用,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较有以问题为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小组为团队、以教师为指导的特点。基本活动流程包括:问题设计阶段;理解问题,产生“学习专题”阶段;自我引导学习阶段;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阶段;评价阶段。

2.2.2 模式的构建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也称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在这一模式建构中,主要包括PBL问题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和P BL学习活动的设计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整体设计模式由如下方面构成:学习者分析——即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者问题解决行为倾向、明确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布置学习问题、设置学习过程、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学习成果评价。

[1] 祖国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102-104.

[2] 李莉.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3] 张晓伟,姜霞.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23):94-96.

[4] 李双艳.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孙士新,王甫成,李海燕.信息资源整合环境下高职多媒体教学的困境及改进策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63 -67.

猜你喜欢

网络化学习者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