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人物台词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问题
2013-08-15许红
许 红
(长江大学 一年级工作部,湖北 荆州 434023)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蜗居》以房子为主线,讲述了海萍、海藻两姐妹在大都市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剧中不乏经典的人物台词,而这些台词从不同方面呈现出青年人在大都市环境下尴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境遇,也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
一、城市人口生存焦虑
剧中海萍的丈夫苏淳曾说:“在大都市生活很带劲,也很忙碌,可总是有很多事情让你很担心。男人都有压力,女人压力就更大了。”①本文引文,除特别标注外,其余均来自《蜗居》台词。的确,现代城市人的生活离不开工作、孩子、房子,而这些都是压力的来源。为了把孩子接到身边来,海萍夫妇拼命省钱买房子。为了省钱,他们天天吃挂面,连方便面都舍不得吃。为了省钱,他们掐着时间给远在父母家的女儿打电话。为了在超市存包没有吐出来的一块钱,海萍对苏淳大发脾气。可是现实是就算吃一年挂面也不能生出一个平方米。无奈之下,受过高等教育的海萍产生了投机心理,开始企图通过买彩票发大财,“我为什么不能买,我总要碰碰运气。搞不好就时来运转了。”可是好运并没有降临到海萍身上,买彩票的钱石沉大海了。海萍之所以会在海藻和宋思明关系的态度上不够坚定,也是因为生活的无奈。一方面她知道这种关系是危险的,另一方面,她又对这种关系带来的好处无法抗拒。工作方面,找工作不容易,找到工作也可能遇到种种问题,比如频繁的加班,比如承担一些工作范围之外的社交活动。海萍因为几次没有加班,主任不满意了,“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啊,真的不能要,不是烧饭就是回家带孩子。”主任站在公司利益的立场上说出了这样的话,可是作为观众,我们听出了中年人,尤其是中年职场女人的不易,一面是家人孩子要照顾,一面是商品化社会里关心利益最大化的上司,要想两全,何等辛苦!
其实房子问题不光困扰着海萍夫妇,它也是困扰大多数城市人口的问题。当小贝建议苏淳“租两室,一个月两千多块钱,苏淳说“现实是,不管房价多高,都有人削尖脑袋买房。周围的人都在讨论、炒作、囤积房子,要没房子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有种恐惧感,特不稳定的感觉。”苏淳的话不但道出了他自己的思想状态,也反映出很多城市人口的生活和思想现状,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没有房子就感觉自己会被边缘化,所以苏淳的焦虑并不是个例,社会大众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的来源除了买房贵以外,还有工作压力大、就医难、上学难、环境污染等。为什么这些因素会让人产生焦虑感?人对确定性的诉求与现实非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成了人们生存焦虑的终极根源。个人预期难以和社会同步,自己在现实中的坐标突然变成了不确定因素,现实的生活有要求人们不断地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勘定,都市平民的“中产阶级”困顿、挣扎和焦虑纠结在一起。[1]
二、情感和道德危机
“这种奇怪的关系就像磁铁,让你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可是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在谈到自己和宋思明的关系,海藻这样说道。一开始,海藻对宋思明是有所抗拒的,但是她的态度后来慢慢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她会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因为她接受过高等教育,当然也受到过传统文化的熏陶,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合伦理的,但是她为什么又会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呢?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姐姐,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心理需求了。所以她在潜意识里是希望继续和宋保持这种关系的。海藻的情感选择暴露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和道德危机,在这个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交织的今天,影响海藻的当然不光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比如她曾经在看电视的时候对小贝说她自己很佩服那些依靠色相去俘虏敌人的间谍,“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男人中穿梭,那种心态一定经得起风吹浪打。”当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海藻,接触的不光有电影电视,还有其他一些信息来源,所有这些信息所传达的生活方式、价值导向无疑也对她产生了影响。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外,和宋在一起让她觉得很刺激。另外,她还对自己自我安慰,“现在这个社会开放了,大家容忍度也就高了,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人都有,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想结婚,我也一定会找到一个爱我的人来娶我。”海藻的话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些置伦理道德于不顾的人的侥幸心理,但是作者也借海萍之口传递了大众的回应,“你还真别欺负大众的容忍度,你以为未婚生子是个光荣的名词啊,你以为社会会原谅那些破坏家庭的细胞。不管社会再怎么发展,不管大众的容忍度怎么提高,道德标准永远在这儿。”不错,传统的道德标准的确在那儿,但是人们在新时期却又看到了种种违背传统道德标准的现象的频繁发生,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评价?人们也困惑了。正如海萍所说,“现在这种社会很难说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累与不累,好与不好,值与不值,全在个人判断。只希望别被一些表面的现象迷惑。”判断与选择都是个人的,但是如何确保个人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那就要抵制种种不合道德标准的诱惑,可惜的是缺乏成熟判断力的海藻没能做到这一点,她把青春拿去挥霍,拿去赌明天,结局就是她要承受大房子里的无聊与孤独,宋思明事发之后她要承受失去宋带给她的一切物质上的优越,要承受失去做母亲的机会和远走他乡等等一切后果。
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
出于对大城市的“博物馆”、“东方明珠”等事物的热爱,海萍留在了江州,并鼓励自己的妹妹也来到江州上学、工作。大城市的确有大城市的精彩,但是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诱惑。不幸的是,姐妹二人面对诱惑都败下阵来了。海萍说,“男人若真爱一个一个女人,别净玩儿虚的,第一个要给的,既不是你的心,也不是你的身体,一是拍上一摞票子,让女人不必担心未来;二是奉上一套房子,至少在拥有不了男人的时候,心失落了,身体还有着落。”因为受海萍的影响,曾经思想单纯,满足于生活在与小贝简单幸福爱情生活中的海藻也不幸被拉进了诱惑的漩涡。一面是姐姐姐夫“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生活,另一面是宋思明轻轻松松就能给予的强大的物质诱惑,本就不独立的海藻屈服了。她被物质的诱惑俘虏了。其实她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所走的路是非常危险的,“物质就是鸦片,而我正在慢慢中毒。”可她就是不能自拔。宋思明曾说,“一个人的伟大不是说你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多少成就,而在于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可惜的是海藻未能脱俗,不懂得放弃,所以才有了她后来辛酸的结局。
尽管姐妹二人都拥有高学历,但是她们对于物质的过分强调也不能不让人汗颜。物质的获得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它或许能满足一个人某种层面的精神上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也不是终极的。两姐妹的思想误区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人文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还有待加强。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出现种种的问题,提高城市人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的努力。
政府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老百姓减少焦虑感,从而逐步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海藻曾对宋说,“在这种大城市生活压力好大,你们这些人是怎么管的嘛?”在这里,作者借海藻之口向政府发问。蜗居中人们为了买房而节衣缩食的行为“已经不是传统文化中受到价值肯定的优良品质了,它已经蜕变成过度的非理性行为”,“蜗居的生存状况本质上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和否定”。[2]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不是政府的恩赐,而是社会的责任、人民的权利。只有在政府把爱民富民思想放在首位的社会里,人民群众心中的焦虑感才会逐步减弱,才有可能过上稳定和谐的生活。
社会各界应加强教育。当前,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价值世界的紊乱,使社会和个人陷入一种理性的失落状态,在新与旧的矛盾与冲突中,人们很容易感到迷惘和困惑。[3]面对这种局面,教育者在传授现代谋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让受教育者明白如何“学会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意义”。[4]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它规范人的道德,强调个人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克己复礼。只要人人各得其所,坚守本分,整个社会就能和谐稳定。它能帮助我们抵制情感和道德危机,抵制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滚滚洪流中保持清醒的方向。
每个人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社会生活纷繁万象,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够掌控得了的,如何获得自己身心的幸福感。我们可以从苏淳的话中得到启示,“平平安安,踏踏实实才是福”。面对生活的压力,海萍的做法是把自己生活得与其他小市民一样,斤斤算计,埋怨丈夫无能,企图通过买彩票发财的做法也反映了有些急功近利。海藻的做法也是企图走捷径,那就是躲在宋思明这棵大树下乘凉,不用付出任何努力,直接享受生活。与这两姐妹急躁的生活态度相比,苏淳显得更有自制力,更淡定。在听到海萍抱怨的时候他说,“你怎么能埋怨这个城市啊。你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你想住哪里,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啊。成功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多么奋斗,失意的时候就开始怪这个城市的冷漠。”其实他更中意于小城市安逸的生活,但是为了海萍的选择,他留在了大城市,虽然生活艰辛,但他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努力配合海萍的买房计划,认真工作,尽力省钱。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为宋思明的关系才成了苏科长,直觉告诉他这很“危险”,于是他很明智的辞职开网店,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踏踏实实的赚钱。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学到苏淳的淡定与踏实,我们的焦虑感也会减少很多,我们也不会在生活面前茫然了。
[1]陈莲洁.从社会学角度解读《蜗居》反映的生存焦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朱亚宾.蜗居现象的经济伦理反思[J].热点评论,2010(8).
[3]刘建新.社会转型期集体寻唤心理的投射——《蜗居》热播的受众社会心理分析[J].兰州学刊,2010(1).
[4]骆晓戈.消费文化下的都市青年女性——以电视剧《蜗居》热播为例[J].理论与创作,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