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治疗内涵与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2013-08-15寇香君麦劲恒范向阳

关键词:生理交流音乐

寇香君 麦劲恒 范向阳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一、音乐治疗的概念

音乐治疗也称音乐疗法,是一门涉及心理学、音乐学、医学三大领域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而目前学术界对音乐治疗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定义。

欧洲音乐治疗专家斯·萨地认为:“音乐治疗,即用音乐对于疾病的医治、缓解或刺激。”[1](P4)英国音乐治疗学家Juliette Alvin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使用音乐对那些诸如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的患者进行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的控制。”[2]日本田中多闻医生将音乐治疗定义为把音乐作为媒体使用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角是医生(音乐治疗医生),根据医生的处方,音乐家、护士、临床的心理医生作为整体的一员相互协作[3],侧重于音乐治疗在医学领域的定位。

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前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席K.Bruscia教授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广受国外学者的认同。他在《音乐治疗定义》一书中指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2]但他并未明确指出音乐治疗到底属于医学疗法还是心理疗法。

中央音乐学院张鸿懿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较为严谨的定义,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推崇。他认为:音乐治疗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4]由此可见,张鸿懿更倾向于将音乐治疗归属于心理疗法的范畴。

二、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

(一)生理方面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镇静、减压、催眠的效果。研究表明,音乐可引起个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反应。1989年,Ornstein &Sobel发现音乐能使人镇静,降低血压,减轻个体压力。不同种类的音乐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1970 年,Kneutgen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幼儿的生理影响。他每天让实验组幼儿听催眠曲,让控制组幼儿听爵士乐。3个月后,实验组较控制组出现了明显的生理节律变化,呼吸节律与音乐节奏表现出同化现象,心率有了明显的下降。[5]

音乐可以减轻生理疼痛感。聆听舒缓的音乐,能使人肌肉放松,心率减缓,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受到抑制,最终使得一种能降低痛感的物质——内啡肽水平明显上升。[6]1992年,Davis研究了音乐对疼痛感的影响。他让即将进行产检的孕妇聆听她们自选的音乐,结果发现参照无音乐呈现的控制组,实验组被试呼吸节律减缓,疼痛感水平有所下降。

音乐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音乐经神经通路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对机体进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促进某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转化,达到调节机体生理平衡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增强个体免疫力。[6]2003年,Yamamoto 等研究了音乐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他们让6名被试分别听舒缓与欢快的音乐,结果发现,舒缓的慢节奏音乐组被试的肾上腺素含量降低。这些生理指标水平的变化均可改善机体内部状态,增强免疫力。

(二)心理方面

1994年,Clarkson等研究了音乐对孤独症患者间的人际交流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音乐是孤独症患者进行良好交流的辅助工具之一。孤独症患者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方也可由此了解他们的思想。[5]而对于那些害怕用语言交流的精神病患者,不带语言的音乐反而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有学者针对音乐治疗对情绪产生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1999年,Lwanaga & Moroki让47名大学生聆听镇静和动感两种类型的音乐,聆听动感音乐的被试产生了活力感和紧张感,而聆听镇静音乐的被试则体验到了放松感。2006 年,Mcquinn等将大学生被试分为三组——激动音乐组、镇静音乐组和无音乐控制组,分别调查了大学生被试在三种不同音乐条件下的心境反应,结果表明,镇静的音乐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对心境的影响作用最大。[5]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形式,在心理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美国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认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正在于它的非语言的内涵。”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音乐对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具有综合影响。本我欲望压抑使个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在音乐中,这些消极情绪能够得到不同途径的置换与释放。作为一种接近心灵的抽象交流形式,音乐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表达,可以丰富内在,促进自我成长。

(三)审美方面

有研究者将审美方面的作用机制单独分出,侧重于对音乐的审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这些研究者大多从事该领域的工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音乐在审美方面对人们身心的治愈作用。

音乐旋律的变化与节奏的运动,奇妙的组合构架出无限可能性的七彩乐章,或凝重或轻快,或沉静或激昂,无不反映着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人们欣赏音乐,耳畔萦绕着优美的旋律,脑海中充分调动着想象,内心得到共鸣与释放。养成科学、合理的音乐欣赏习惯,可以缓解精神疲劳,陶冶情操,调节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

三、结语

虽然现有研究文献对音乐治疗的生理机制作了解释,但解释的深度还不够。共振理论把音乐对身体的作用看作声波震动,有些简单、片面。作用机制中到底是物理作用、化学作用,还是理化综合作用,这种作用是否与性别、年龄、意识、潜意识等因素有关,还不得而知。音乐是通过何种机制使肾上腺素的含量降低的,缺乏详细说明。

在心理机制的研究方面,虽有可喜的进展,但同样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音乐是怎样使本我欲望压抑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得到置换与释放的?作为一种交流方式,音乐到底属于抽象交流还是具象交流?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在这种交流中,音乐是否含有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

审美带来的治病效应,作为单独研究领域被列出,自有其学术之必要,但审美毕竟是心理活动,审美可以产生治病效应,心理学的研究可能有更好的适用性,至少不会产生逻辑上的困惑。

从现有研究及相关文献来看,音乐治疗研究应加大心理学、音乐学、医学三个领域之间的合作力度,结合我国本土民乐、中医和历史文化特点,努力研发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技术。

[1]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

[2]沈靖.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1).

[3]刘春艳,吴娟.音乐治疗发展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

[5]余靖,张文渊.音乐治疗的基本思想与作用机制[J].科教导刊,2012(2).

[6]陈蕾.浅谈音乐治疗及其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猜你喜欢

生理交流音乐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音乐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