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情演化——评张华腾教授的《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
2013-08-15马丽
马 丽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之一,各种新旧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政治势力不断角逐,传统和现代激烈冲突。清末民初,也是中国社会面临多种选择,却难以抉择的时期。统治阶级不明世界大势,无视国内民众要求宪政的呼声,大搞专制集权;革命派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揭起义旗,前仆后继;立宪派奔走呼号,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渴望实行君主立宪。显然,以上三种政治势力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政治道路,而中国到底何去何从,面临三个路口,哪一种更切合中国的国情?武昌起义后,随着革命声势的扩大,走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的道路逐渐明晰。革命派与立宪派合流共同反清,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北洋集团也没有固守王朝之道,而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敦促清帝退位,结果,袁世凯被参议院选为南北统一的临时大总统。一时间,革命派、立宪派与袁世凯开始有一个短时期的合作,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政治立场的差异,双方矛盾不断,结果导致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被镇压后,革命派与北洋集团从此势不两立,冲突不断。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分崩离析,由于中国缺少了像袁世凯式的威权人物,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时期。由此可见,清末民初的中国是十分复杂的,因而如何把握清末民初复杂的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存有很大的争议,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亦是十分薄弱,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在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张华腾教授出版的学术专著《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8万字),透析了清末民初社会的演化过程,为更加清楚地了解清末民初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张华腾教授是治清末民初历史的著名专家,其在对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研究方面,一反原来“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的分析模式,以现代化理论为治史方法,发表了很多有创建性的观点,并逐渐被人们接收,其接受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影响了很多人既有的思维观念。不仅如此,张先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除了大量相关论文发表外,还先后出版了 《洪宪帝制》(中华书局2007年版)、《北洋集团崛起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两部比较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一时间,张先生的国内国际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张先生之新著不仅内容涵盖面十分广泛,着重论述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两大历史事件,对清末崛起的三大政治势力:北洋集团、革命派、立宪派及其代表人物也多有论述,并对民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也多有照顾,而且不时露出惊人的创新之语。掩卷沉思,我们不难感觉到张先生治史有很多独到之处,他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很有自己创见,这表现在:
大而言之,他富于思辨,善于总结。在对清末民初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上,他指出:“这一时代不是完美和理想的时代,而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充满矛盾的时代,新与旧,中与西,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与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错,体现出一个极端混乱的时代独有的特色。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莫不如此,中国社会就是在混乱矛盾中发展前进的,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看似平常的言语,却蕴有深厚的内涵,这不仅是张先生深入思考的结果,也是他识史方法的重要体现,更是其思辨思想的真情流露。历史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这似乎是常识,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通读此书,不难发现张先生将这一方法贯穿始终。
在对清末民初社会的评价上,他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令人信服。他说:“清末民初时代是一个激荡、起伏、发展的时代,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进步发展的时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的时代。”[1]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文化教育,还是各种政治力量均是不断发展的。他一改既往史学界对之贬多褒少的“共识”,也不再像目前学者研究的谨小慎微,褒贬共存,而是极力肯定了这一时代。当然,张先生之所以做如此结论,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在《周学熙现代化思想及其实践》《北洋新政与日本》《多角视野下的北京政府——1912-1915年北京政府述评》等内容中有具体体现。其实,我们以后见之明,亦不难看到政治上由君主而跃为共和的进步,经济上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出现,文化礼俗的更新,教育、司法制度的发展完善。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有什么理由过分强调这一时期的倒退呢?
小而言之,张先生提出很多有创建性的观点,比如对清末新政的评价,他说:“清末新政是清政府最后一次改革运动,其改革之广泛、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是任何一次改革所不能相比的。清末新政实际是一次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转型明显加快了。”[1]1这就肯定了清末新政的历史功绩,改变以往对清末新政评价过低的现象,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新政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在对清末借债筑路问题上,他进行了大胆的评析,肯定了清末借债筑路是“一种开放性的、进步的思维”,“是一次求强活动,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扩大。”[1]18这与过去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得出清政府是卖国的结论完全不同。在对民初北京政府的性质认定上,张先生以大量的事实,指出北京政府是资产阶级政府。对袁世凯北洋集团在清末民初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上,他作了辩证分析,既肯定了其积极作用,又不掩饰其消极影响。并指出要历史地看待北洋集团的历史作用,不能以偏概全,用静止的观点评价北洋集团,不能因为袁世凯的帝制自为,便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
在总体上,张先生更多则是注意社会发展的层面,而不是纯粹从政治视野出发,克服了过多关注政治史,而忽视经济、法律、思想文化史的弊病,比如《袁世凯与千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企业家与政治强人》《宋教仁法制思想及其影响》等即是从文化、经济以及法制思想来审视清末民初社会。
其实,在清末民初社会剧烈转型期,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冲撞,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驾驭的,再说其间又发生了两大重要的历史事件即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在两者关系上,新政为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物质力量和阶级基础,革命是新政的必然结果,无新政则无革命。张先生的新著也许正是其出于清末民初社会演变因素准确把脉的独到见识。就目前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言,可谓见仁见智,有些甚至争议很大,这正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多元化,也是史学研究的进步之所在。从这一点上看,张先生之谦虚也有虚心求教于学界同仁之意,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与读者有一种商讨的语气,这样,我们读起来更觉得平易近人,也很想一口气读完,然后发表和倾诉自己的见解。
总而言之,尽管近代史研究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2],但要对清末民初复杂社会做系统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要克服研究方法的新旧并存,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挖掘新史料。因此,要全面分析、客观反映这一时代,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张先生的这部新著正是对这一时代做深入思考的结晶。尽管其在体例上看起来似乎无章可循,但是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正是对清末民初社会演变的内在理路准确理解和把握的重要体现。当然,其中仍有一些观点有待进一步探讨,比如有关民初北京政府的性质问题,似乎还要找更加充分的论据来说明,张先生多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是否片面的,仍待商榷,但瑕不掩瑜。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清末民初社会,张华腾教授的新著 《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的确值得一读。
[1]张华腾.新政、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2]马勇.近代史研究仍大有开拓空间[N].中华读书报,20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