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辞集注·离骚》注音问题探讨

2013-08-15

关键词:注音楚辞朱熹

杜 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楚辞集注》[1]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 《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楚辞集注·离骚》中的注音问题,了解朱熹对上古时代的语音的理解情况。

一、《楚辞集注·离骚》中的注音方法

朱熹《楚辞集注》中的《离骚》篇中使用了多种注音方法,如直音法、反切法、标注声调法、叶音法等。

(一)直音法

直音就是指遇到难读的字用同音字来注音。直音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一看就知道读音。缺点是某些汉字没有同音字,没法用直音;有些字即使找到了同音字,但是人们不认识的生僻字,注了也等于没有注。在《离骚》篇中共出现了54次。例如:

(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搴,音蹇。阰,音毗)

(2)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乐,音洛)

(3)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骛,音务)

(4)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醢,音海)

(5)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婵,音蝉。媛,音爰)

(6)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浪,音郎)

(二)反切法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前一个字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字称为反切下字,拼出来的另一个字叫被切字。反切法是准确性较大的注音法,较之“直音法”等注音法是一大进步,利用反切法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可以注出读音。但在今天看来,反切也存在不少缺陷:一是用来做反切上下字的字数太多;二是声韵夹杂,不便于拼音;三是简单易懂的字,往往用复杂的字作切语。在《离骚》篇中共出现了145次。例如: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陬,侧鸠反,又子侯反)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辟,匹亦反。韧,女陈反)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脂利反)

(4)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羿,五计反)

(5)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浞,食角反)

(6)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謇,居辇反)

(三)如字

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这种注音方法就是如字。如字的缺点就是如果所注字是不认识的字,仍不知道读音。在《离骚》篇中共出现了5次。例如:

(1)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夜,如字)

(2)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御,协韵迓,或如字)

(3)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好,如字)

(4)思九州岛岛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女,如字)

(5)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犹,如字,又音柚)

(四)标注声调法

标注声调法就是标明所注字的声调的注音方法。在《离骚》篇中共出现了5次。例如:

(1)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当,平声)

(2)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好、恶,并去声)

(3)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上,去声。下,上声)

二、《楚辞集注·离骚》中的协韵

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读音(实时音),临时改变押韵字的读音,以求语音的和谐;还有,要是韵足字是多音字,阅读时只能取一个读音,取音的标准本应是与义结合的音,如果舍弃其义,而旨求其音与上下文韵足字相押,以求和谐,这便是协韵说。在《离骚》篇中共出现了35次。例如: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能,叶奴代反)

(2)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隘,于懈反,叶于力反)

(3)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怒,叶上声)

(4)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茅,叶莫侯反)

(5)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沫,叶莫之反)

协韵的错误是明显的。毛远明指出:“从理论上说,是不明白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不了解古今语音的演变,缺乏历史主义的观点。从实践上说,不明白语音是语义的负载者,语音是用来记载语义的,如果随便改读,就破坏了音与义的结合,割裂了音义的联系。”而且,改读协韵也不解决问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读不同的语音,使其改不胜改,最终造成语音上的混乱。

把协韵推向高峰的是朱熹。他作《诗集传》《楚辞集注》,把其中凡是当时读来不押韵的字,他都改音以求押韵。他所注的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后人对诗韵,对汉语语音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有学者对其学说奋起而攻之。

下面对《离骚》中的几个协韵进行分析:

(6)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调,协韵同)调,定母萧韵效摄开口四等平声。同,定母东韵通摄合口一等平声。

在《诗·小雅·车攻》五章也是“调同”为韵。《诗集传》:“读如同,与同叶。 ”[2]吴棫《韵补》卷一“调”字音徒红切,例引上《离骚》句。《韵补》“江古通阳,或转入东。”[3]朱、吴均以“调”字入古东部。段玉裁云:“调,本音在第三部,读如稠。屈原《离骚》以韵同字……皆读如重。此古合韵也。”[4]段氏幽东合韵。《韵读》同。

(7)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叶乎攻反)降,见母绛韵江摄开口二等去声。《集注》中协韵古韵东冬不分。“降”为冬部字,朱熹皆叶入古东部东韵。

(8)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离骚》中“节、服”为韵,在《九歌·东君》“节、日”为韵,“节”字均协韵即。 此古质部屑韵字散入职部。

三、《楚辞集注·离骚》中特殊的条件注音

《楚辞集注·离骚》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条件注音,例如:

(1)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妬。(若“索”音素,即“妬”如字;若“索”从所格读,则妬协韵跖)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替与艰叶,未详,或云:艰居垠反,替它因反)

(3)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属叶章喻反;或属如字,则具叶入声)

(4)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在叶才里反,纕息羊反;或在如字,理协韵赖)

(5)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宇作宅,则如字;宅作宇,则上声)

(6)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蔽如字,即折协韵制;蔽音鳖,即折音哲)

(7)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化,叶虎皮反,离音罗;或化虎为反,即离如字)

在这里只是指出文中的这七个条件协韵,不作说明分析。同时,文中的这些条件协韵恰恰证明了朱熹协韵方法的随意性,证明了协韵说的不准确性。

四、《楚辞集注·离骚》注音的特点

第一,在《楚辞集注·离骚》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注音方法,有的字综合使用多种注音方法进行注音。例如: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婞,胡冷反,又胡颈反,又音胫)

第二,除几组特殊条件注音字外,《楚辞集注·离骚》共为242个字注音,其中大量使用反切注音,使用频率接近60%,其次为直音,使用频率为22.3%,协韵的使用频率为14.5%。

第三,由于朱熹的协韵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在《楚辞集注·离骚》中有较多特殊的条件注音:“如果……;或……”。

第四,协韵的语音联系主要表现在韵上,或古韵同部,或有旁转、对转、旁对转关系,个别表现在声母上。

综上所述,笔者对《楚辞集注·离骚》的注音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虽然这些注音方法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局限性,但是,对我国的语音、词汇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7.

[3]吴域.韵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7: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册)[M].成都古籍书店,1981:52.

猜你喜欢

注音楚辞朱熹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