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管理的起源与社会动因

2013-08-15

关键词:分权变革校本

王 全

(红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红河 661100)

作为西方当前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如果简单地将校本管理标签化,无助于我们对其的理解和本土化。校本管理理念本身是否适应我国国情,是否有其生长的土壤,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校本管理的探讨,应建立在对其产生的背景与动因理解的基础上。要理解校本管理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政策的产生,不能离开随时间而变化的社会总体发展,孤立地去理解教育及其相应的管理体制。教育是公共部门或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理念也会受到变化中的公共管理或政府职能变化的影响。

一、校本管理的起源

二战结束后的30多年里,随着经济的复苏,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改善,世界迎来了一个生育高峰。就学适龄人口的增加,使学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们期望教育带给所有的孩子很高的能力水平,但是,高失业率、犯罪等问题,让人们对教育的效果产生了怀疑,虽然人们认识到,这受制于社会大环境,但期望教育改革的呼声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这一时期,学术界也在经历一场关于社会组织基本观念的变革,后现代主义、后福特主义或信息社会等等新观念、新思想的出现,涵盖了关于经济、社会关系和政府角色以及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等方面的观念变迁。吉登斯、哈格里夫斯等人的许多论点,都强调对多种制度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新情况的需求,其中当然包括重要的教育制度。

伴随政治过程的变迁与学术观念的变革,教育政策的制定已经趋向于通过包括政府管理者、教师组织和学校主管集团等内部参与者之间的讨论和最后的共识来完成。校本管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力求协调和解决公众对公共教育的发展要求与传统政府管理之间的矛盾。

(一)校本管理改革与有效学校运动

20世纪6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的一些不利于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政策的出台,激怒了受到良好教育的众多家长(大多数是公务员)。他们认为,为改变社区文化,要发展建立在与社区合作基础上的学校管理模式,首都直辖区是个理想之所。[1]1966年11月,世界银行评议会与澳大利亚大学、澳大利亚教育学院、首都辖区的一些公立学校的家长和市民联谊会,共同举办了一个面向公众的研讨会,向公众推荐了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此外,该研讨会还促成了由乔治·居里(澳大利亚前副总理)领导的专题工作小组(其成员包括来自各行各业的利益团体)。至次年11月,该工作小组公布了一项报告,即著名的《居里报告》。《居里报告》的出台,引发了一场后来席卷澳大利亚的大辩论。而由学校社区发起的民众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首都直辖区学校对传统的学校结构进行了修正,在学校这一层级的顶点建立起学校董事会,形成了学校与学校社区的伙伴关系。这一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极具创新性的大胆举措,正是后来校本管理(SBM)潮流的先驱。到1972年,该国南澳大利亚州第一个建立起学校董事会,改变了学校管理体制。1976年,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也建立起了类似的学校管理体制。

在澳大利亚,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关系是校本管理最初的推动力量。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削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控制力,逐步放权于学校,加大了与家长、社区人员、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共同合作,最终促成了校本管理模式在澳大利亚一些地区的推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澳大利亚开始,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尝试变革学校管理体制,美国、英国开始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产生了类似的 “有效学校运动”或“地方化”运动,对校本管理的发展和推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我拿什么来给你:教育质量堪忧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校本管理改革具有明显的民间呼声与政府推动的供需双方的平衡背景的话,美国的校本管理改革运动的最初呼声则来自于改善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对当时教育管理现状的不满。

1957年,前苏联率先在宇航领域取得突破,引发美国国内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思,但当时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初,全美开展了重建公立学校教育的运动,旨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最基本的合格水平,进而突出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提高委员会发表的《国家处在危机中》调查报告表明,美国普通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已影响到劳动者素质,降低了美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这一严峻的事实,让美国各界纷纷投入到对中小学的改革关注中。

美国报刊对20世纪80年代传统教育改革所做的评价是:并无重大成就。在分析其原因时,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认为,重建公立学校等运动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采用除教育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的新观点,而只是对以往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增加份量。反思前一阶段的教育改革,有人开始提出:不能只在教学等领域单独进行改革,应该对学校机构及其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必须从学校基层管理体制开始改变。[2]即改革需要将重点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移到改革中小学校管理模式上来。

(三)灵感来源:企业组织的扁平化模式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以后,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卡伯雷、斯特雷耶、里德等人开始着重探讨如何高效率处理教育管理事务的方法。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兼学校管理者如博比特忠实地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运用于学校管理实践[3](P44),但在人际关系学说兴起之后,另一些学者在教育管理中,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视导、民主教学等的研究开始流行开来。从科学管理理论到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再到开放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等,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当今,发展中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迅速,在实践中得以极大地丰富,强调分权、决策参与、灵活性、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不断创新等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企业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的渗透与影响,学校管理者们在改革之中不断汲取营养,从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以及授权、项目团队的成功运用中吸取灵感,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开始引入分权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以加速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教育行政管理官员中的改革者们认识到,要提高学校组织效能,必须发挥学校基层组织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把学校事务和发展的决策权下放给学校;同时,应把家长、社区成员等利益攸关者加入至学校的决策管理层中,让他们也能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以使其提供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和咨询,并对学校的效能进行评价和监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许多学区的公立学校开始成立地方学校理事会,实施的是以学校为基点的管理模式,即所谓的校本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中,学校的行政、教务等管理事务,逐渐呈现出了自下而上的态势,开始让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发挥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同学区及校方高层管理成员共同分享决策。在教学改革中,教职员工得以与行政人员积极合作,平等互助,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事务中。这种改革模式一经产生,立即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其变革影响持续至今。

二、校本管理的社会动因

从校本管理的改革趋势可以看出,教育分权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法制化、教育人本化思想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育分权化

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分权实际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行政管理当局向学校放权,二是学校校长向教师和社区、学生家长分权。这种管理体制的变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扩大了决策参与的范围,便于学校在更大层面上满足多元需求;同时,由于权力的下放,使学校能够灵活及时地调动资源,以解决出现的问题。分权使学校内部各方特别是教育者的积极性获得提升,这对他们主动参与其他教育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参与者的自愿服从,真正的变革是不可能发生的。教育分权化促进了校本管理改革的推进;同样,从校本管理改革获得的成功经验,也促使学校管理分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教育民主化

校本管理的变革,体现了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民主化进程,它一方面促进了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为实现教育平等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又促使民主精神在学校中得以体现和延伸。这种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是有助于创造和体现社会政治民主的。校本管理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学校自主—共同决策和共同承担责任。这对于推动民主参与和决策民主的教育制度,对于教育公正、开放和多样性,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从此意义上看,校本管理改革所推动的学校管理体制变革,无疑符合并有利于创造教育民主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管理从教育管理制度上推翻了传统的制度化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了学校的封闭性,使得它变得开放和多元,变以升学为宗旨的应试教育为多样性的素质教育,把学校由社会工具,体现和执行社会意志,变为自我管理、主动探究和责权统一的主体。这也为打破教育不平等提供了途径。校本管理的变革,也体现了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民主化进程,它一方面促进了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为实现教育平等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促使民主精神在学校中得以体现和延伸。这种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潜移默化,是有助于创造和体现社会政治民主的。

(三)教育法制化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学校法人基础上的制度体系,它具有法定组织机构及由此而构成的学校管理及其运作体系。这种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一方面,为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提供立法保证;另一方面,可促使学校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从而使学校在面向社会、市场办学的过程中有法可依,并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上,无论是分权还是民主参与管理,立法均是体制变革的客观保障。作为推进校本管理变革的先导,澳大利亚于1976年颁布了《首都直辖区学校管理局条例》,而美国校本管理的“芝加哥模式”也是伴随1988年12月的《芝加哥学校改革法》而起的,这些都从客观制度上对学校放权后的责任与权力进行了明确,推动和保证了校本管理学校的权责统一。

(四)教育人本化

传统科层管理将学校中的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看作是被动执行上级指令的机器,使之成为“教育机器”的零件。不得不说,在教育管理中,这是一个现实的悖论:教育本身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人本精神的传递,而执行者本身没有获得人文关怀。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实践表明,在科层管理模式下,仅仅靠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非改善教育质量的灵丹妙药。斯托尼克和克拉克强调,应将学校看做改革的中心,教育现场的教育者们不仅仅是改革项目的执行者,而且应该重视他们对学校教育问题的发现,支持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让他们在学校中有效地运用其知识和能力。通过学校教育活动全体参与者的探究和讨论,理解可以转化为行动。变革的最大力量掌握在学校教育者的头脑、双手和心里。校本管理有助于激活管理中人的要素,人本化推进了校本管理重要目的的实现,为学校成员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无论是分权、民主还是法制,其所推动的学校管理体制变革都要激活和解放学校教育中的人,因为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发展人的。这种发展不仅局限于教育对象本身,学校其他成员都应该在学校环境中获得发展的必要的尊重和相应空间,而这种空间应是体制所必需创造和保障的。只有让教育者自身享有体制上的尊重和权利,才能要求他们在教育中更加尊重教育对象的权利;只有让教育者获得个性化的尊重和发展,而不是将他们作为“教育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才能要求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这一切,需要体制上的对等尊重和平衡。人本和民主的根本保障来源于制度,而不应只是一种空泛的观念要求。

[1]Gamage,D.T.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Governance:An Emerging Culture in Australian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3(2).

[2]高洪源.香港推行“校本管理”的计划与争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4).

[3]黄志成.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分权变革校本
集权分权哪个更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变革开始了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中国式财政分权、城镇化与城市空气质量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分权化背景下的印尼海外移民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