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3-08-15文中晴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目标

文中晴

(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院,贵州 贵阳 450014)

常规意义上,大学德育教育人们通常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层面。德育教育在高等学校一切工作中占据着首要地位。[1]正因为如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须始终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堡垒阵地的地位。

一、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以及学生个体化价值观的多样性等,高校德育在高校中的首要地位日益凸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高校德育教育由于只注重片面化的政治教育,使得其教育目标难以满足学生德育方面的实际需求,因而难以发挥高校大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缺少实效性,严重制约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德育教育内容片面化,难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现有的德育教育,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开展“两课”教育,并严格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对“两课”开足课时,规范教学大纲,严格教学考试;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所开展的社团活动也多围绕社会政治热点展开,偏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使高校的德育教育变为单一的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2]这种政治化、理想化的教育内容,严重脱离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功利化。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高校的德育教育无法让他们对当今的社会道德做出合理的判断,更难以规范其自身的行为,那么,德育教育将难以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高校中屡屡出现的诸如考试作弊、虐婴事件等,正是德育教育片面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显现。

德育教育目标理想化,难以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各高校也纷纷用“厚德载物”、“求实”、“创新”等校训来体现其各自的德育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普遍注重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然而,在当今世俗化的浪潮中,面对种种现实利益,这一理念注定只能在一种真空的状态下方能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理想化,致使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更难以打破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今天的大学生希望能在高校获得各种奖学金、资助金、奖励、交换生机会等,而所有评比的第一要项就是学生成绩。这些评优评奖的结果,也将直接与他们今后的就业相挂钩,因此,大学生们很难改变考高分这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直接的功利追求,因此,现有的过高的德育教育目标,很难满足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3]

德育教育方法单一化,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展开,且在教学中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完全把德育教育当作纯粹的知识理论课,并通过考试、树立榜样等方式来进行强化教育。这种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德育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当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使大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难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性地接受教育,无法将他们的认知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其认知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如果无法主动学习,无法将其学习到的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那么,高校因德育教育缺失而引发的事件必然将会不断发生。

二、有关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鉴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诸般问题,笔者以为,高校德育教育应转换思维模式,明晰德育教育的具体内涵,确定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德育教育目标,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方法,切实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真正完成高校德育教育所肩负的陶冶人性,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使命。

明晰德育涵义,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思维模式。高校必须深刻理解德育的真实涵义,理清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彻底了解它们各自的本质属性,改变现今片面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在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的同时,充分认识到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校园环境的稳定,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切实扭转现今高校德育教育务虚的现状。

制定层次化目标,实施人性化德育管理。高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总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教育目标,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性质,也体现了高校德育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必须在坚持国家制定的大一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同时,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从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出发,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德育教育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手段和途径,并使各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和衔接性,以保证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高校在制定多层次德育教育目标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德育教育的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其各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个性化要求之需。

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确保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确保高校大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知行合一,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首先,必须要使所有的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他们肩负着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其各自的教学中,灵活运用讨论式、辩论式和榜样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剖析和思考相关问题;其次,应注重德育的实践性教育,面对当今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网络媒体的影响,只有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实践性教育之中,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真正了解思考并认可高校的德育教育;最后,必须构建社会、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以积极发挥社会和家庭对德育教育的辅助功用,使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得以发挥。[4]

总之,高校德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在顺应时代发展形势下,不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逐步让学生参与到社会道德生活实践中,使德育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徐军.论大学德育的首位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S2).

[2]李丹虹.试论大学德育教育的创新[J].桂海论丛,2003(10).

[3]张琳.教师在大学德育教育中角色的转化[J].成人教育,2012(2).

[4]李霞.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德育改革[D].宁波:宁波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目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