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三体系”评价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13-08-15陈向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素质体系职业

陈向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江苏常州213164)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航标,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规范和引领作用,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应充分体现高职特性

在当前大力推进的高职教育改革浪潮中,工学结合的高职教改理念已深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实践导向、能力核心、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训练体系与适宜高职人才培养的环境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但以人为本,着力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软实力环境,无论是体系内涵还是实践模式都比较薄弱。从形式上看,各高职院校似乎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条线要求开设了思政类、军体类、心理健康教育类、公民社会生活类等文化素质教育类必修课程,成立了思政、人文社科等条线对口的管理部门,开展科技、文化、艺术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也都建有一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更多地停留在口号与形式的层面,还没有寻找到行之有效的的实践模式。相比较而言,能力本位则一直占上风,甚至在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幌子下甚嚣尘上。就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改革来说,至今都不能突破考试评价为主的传统方式,评价模式不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第一,纵观现有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本上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套路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的老师,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各课程学习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各种形式的考试。考而优则优的评价观念仍然是主流。对于以应知应会理论性知识掌握为主的主流评价模式,高职学生显然处在竞争的劣势状态,与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检验标准不相符合。

第二,再看当今的高职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倡导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标准突出社会满意度,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法的学生学业考核综合评价体系。但这种口号式的评价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根本无法实施与操作。就以社会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用人单位的评价,它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说其操作实施相当困难,就是千辛万苦得来的评价反馈结果,因其滞后性,对学生的学业进步、职业生涯发展亦是为时已晚,无济于事。

第三,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比较适宜于学校教育,刚性评价标准,操作简单易行,也体现公平公正。但对职业教育来说,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学习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书面考试是很难体现实际情况的。在整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在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仅能占很小的比重,否则其评价导向作用在实现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时无法得到保障。

第四,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点的设置上比较单一,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实际上以“智”为主。在肯定学生个性化优势方面欠缺太多,学生的各种特长在评优机制中很难得到充分认可,激励作用不强。[1]那么,高职院校究竟要建立怎样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呢?

首先要在观念上真正树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思想,抓住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三大核心要义,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建立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服务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其次,高职学生的评价模式应具备高职特色,它与普通高校的评价模式同中有异,既沿袭了传统评价的科学性,又能体现高职教育的行业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体现在动手实践能力上,体现在职业素养与职业特质上。[2]再者, “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和“工学结合”的主流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要突出高职人才的高技能性与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性。所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一定要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能力训练,突出素质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应成为高职学生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评价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改革,还应将学生忠诚负责的职业精神的与积极向上的个性化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考评位置。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突出项目绩效,重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摒弃传统“三段式”学科体系下重理论轻应用、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实施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项目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现在达成共识的是,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工学结合,突出能力训练。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靠真实的学习项目、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来引导与体验培养。所以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主要是构建实施以项目为依托,由项目来贯穿,项目教学与项目实践为主要形式的“项目结构”式课程体系,制定“项目结构”式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职业素质训练项目、专业能力实践项目、生产性实训项目等各种形式的“项目化”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形式。所以,发挥重要导向作用的评价模式也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将各种形式的项目绩效考核、职业标准、项目参与表现纳入到能力训练的评价体系之中,构建由学校教师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训练项目为主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由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以专业能力实践项目为主的专业能力评价体系,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以生产性实训项目、职业能力技能大赛项目为主的职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三大体系融合贯穿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职业化评价内容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模式。

(二)突出自我评价,重构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在各种形式的评价体系中,对素质的评价一直比较难。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方式等等,因为评价指向是个软性指标,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好定量客观描述、评判,所以实施起来非常复杂且不好操作,多数学校采用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门为主体评价的德育全面衡量原则,给出一个很“宽泛”的评价等第,作为各种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不仅起不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反而成为考而优则优评价机制的陪衬。实际上,就概念来看,所谓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知识和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后相对稳定的品质。[3]因为素质是一种内化的自身的品质,所以学生个体素质的表现应该是主观的、自助的、自我表现的。据《麦克思研究》关于哈佛本科生招生中关于具备激情、领导力、信念、人际交往技巧等素质的考核介绍,美国哈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的表现与自我评价来实现的。[4]基于这样的启发,重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体系,也未尝不可采用活动课程与自我评价的设计思路。现在高职院校大都推行2002年团中央推出的素质教育活动拓展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素质拓展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与第二课堂相适应的活动性课程体系,把各种教育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使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课程化。这种课程与能力训练的项目课程不同,它必须兼具活动和课程的双重属性,既有活动的灵活性也有课程的约束性。并且活动性课程以活动方式出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了学生自主的、自助的、自我表现的舞台,提供了可操作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评价形式。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门类有很多,如参加主题教育活动、参加各类训练和培训、参加各级专项竞赛、科普竞赛、文体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自我践行等多种形式,将活动以课程的形式进行管理进行评价,既简单易行,也可操作落实。活动课程可实行绩点学分制,以活动评估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绩点量化指标。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各种形式活动课程的组织者与负责人,但主要以学生自己申报、自我评价为主, (必须提交相关佐证材料)。评价内容主要是第二课堂活动的表现、态度、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价,着重动态过程的评价,而不是最终结果。着重自我评价,自我修正。学校学工部门可设立专门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机构,通过抽查、学生座谈、咨询调研等形式,加强对素质拓展活动课程的管理,就学生的自评分数和上报材料进行核查,加大对测评不实现象的制约,杜绝弄虚作假。评价结果公示反馈,与上述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结果一样权重,纳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使之成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并以此为导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突出兴趣专长,构建高职学生个性特质评价体系

对高职学生兴趣专长的培养与引导,在现有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往往被忽略。建立高职学生个性特质评价体系,就是要突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提供支持性、引导性、保护性的教育环境。[5]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现今社会学历门槛主导的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特长发展、个性发展可能是未来高职学生赢得竞争的法码之一。因此,高职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向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方面的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促使学生的智力、才干、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偏见,高职院校在学生评价设计导向性政策上,尤其要考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重视从个性差异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挖掘潜能,实现因材施教,导向成人成材的多元发展的考评机制。构建高职学生个性特质评价体系,就是通过打造能够体现高职生特色风采的技能比赛、特长比武、兴趣项目等高职生特色发展平台,为高职院校的特长生兴趣生提供一个具有促进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开发一个展示高职学生能力特长的多样化舞台。[6]有意识地通过个性特质的评价导向,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关心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兴趣,拓展用武之地,使更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更多的学生的潜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基于“三体系”设计思路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

下面以江苏省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说明。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考核为主的能力评价机制

该学院通过遴选,选取了8个基础较好、能代表各大专业门类的专业为试点,推进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要求试点专业下的所有核心课程,都要以学做练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形式取代知识灌输式学科课程。项目课程要开发出融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相统一的项目载体与项目执行能力评价标准,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要能实施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评价采用项目考核为主的能力考核评价。目前,8个试点专业都开发出了以职业素质训练项目、专业能力实践项目、生产性实训项目为结构的、层层递进式项目贯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制定了“项目结构”式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项目绩效考核,以项目课程能力评价考核模式取代了学科考试考核评价模式。

(二)构建以模块、专题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体系,推进第二课堂“三自主”评价机制

在该学院《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这一总“纲”的指导下,围绕学生思政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5方面素质,以及就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能力等5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以夯实基础、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素质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整合优化,使文化教育课程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实施素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的“三进”工程,从教育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过程和环节构建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体系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教师、自主评价,“三自主”评价素质教育活动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使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个性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与发挥。

(三)搭建学生个性发展与特长展示平台,实施兴趣专长个性特质单项评估激励机制

依据素质教育“面向全体、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的理念,学院要求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出个性化的原则,既要考虑到普遍性,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学生潜能优势的挖掘与培养,更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材搭建个性化发展的舞台。在教育的主要环节,开设的课程不仅突出高职的专业特性,还能体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第一课堂强调素质教育“三进”,突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第二课堂通过开设大量的公选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素质教育主题活动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针对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院每个系都搭建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的比赛舞台,开展定期的高职生专业竞技比赛。学院制定并实施《学生个性特质培养与奖励工作评估方案》,使院级的学术活动、文体比赛、成功体验等倡导个性发展、专长发展的文化活动常规化、制度化。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行业特色,创新高职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模式,设立个性特质单项评估激励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如学院引入先进的TRIZ创新方法和ILO的创业教育理论,构建创新教育的三大载体和创业教育的“四三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大平台,不仅取得了显著的创新创业成绩,而且有效地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郑军.论高职院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5):117-118.

[2]张春平.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评价体系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5.

[3]周月友,钱群雷.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研究工作者[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39.

[4]王可.哈佛本科生招生一瞥[EB/OL].(2012-02-01)[2012-02-13].http://www.mycos.com.cn/Research/ShowMMR.

[5]魏新梅,阮霞,王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8.

[6]陶文林,周传勇,王鹏,等.物联网技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2):69-71.

猜你喜欢

素质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