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方位转移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

2013-08-15朱忠孝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主建设

朱忠孝

(常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江苏常州21316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移。“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536-537党的民主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民主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两次转移、三个阶段,党的民主建设的特点各不相同,既受到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对后来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主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不同阶段党的民主建设的得失成败,对于推进新时期党的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革命党模式下的民主建设

革命党模式下的民主建设,是在非法存在和以秘密地下斗争为主要手段的状态下进行的民主建设。这个时期党的组织一般都比较小,党员之间以及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以纵向的秘密联系为主,党的奋斗目标也比较单一。我们党在取得全国胜利之前的民主建设就属于这样一种模式。这个时期党的民主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党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精英领导层,在这个精英领导层中逐渐突出一个领袖人物。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革命党,革命斗争中都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精英领导层,在这个领导层中间,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会凸显出一个具备非凡领导能力的革命领袖。在俄国是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加里宁等领导层,以列宁为领袖;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廖仲恺等领导层,以孙中山为领袖;中国共产党则在后来形成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层,以毛泽东为领袖。一般而言,在革命的领导层中间,由于革命志向相同,性格秉性也都相互间比较熟悉,因此,他们容易形成一个团体较小的协商民主氛围。彼此间的不同意见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交锋之后形成的决议也会得到遵守,这就是列宁所提出后来共产党人所遵从的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对于一个可以充分协商的精英团体而言有着特定的优势,既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个成员的意见,又有着极高的决策和工作效率,决策之后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从而也为后来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政治保证。我们党延安时期的民主建设就是这个模式的典型表现。

第二,党员和党组织之间横向的联系少,纵向的联系多,纵向的联系也以上级事先的指令和下级事后的汇报为主,事中的监督较少。由于革命党基本都是在民主制度相对缺乏的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开展革命活动,生存环境都比较恶劣,处于非法状态,无法公开正当的活动就意味着无法进行公开的大范围和大规模的民主选举和协商。这样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党的上下级机关之间的联系以单线的纵向联系为主,基层党组织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决权,特别是在恶劣条件下机会转瞬即逝的军事斗争中更是如此。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给予宏观上的指导和领导,党员和领导层的联系主要通过基层党组织来实现。我们党能够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同这种最大限度地发挥下级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的民主形式和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党的奋斗目标比较单一,以政治和军事目标为主,而政治目标的实现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军事目标的实现即军事上的胜利。革命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最终的奋斗目标,革命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的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和文化上的动员。军事斗争的成败最有说服力,也最能够检验决策的效果。这样,能够在军事斗争中得到检验的决策,其正确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能够得到党员干部的普遍拥护,因此,在实际的民主生活中,由于奋斗目标比较单一,不同的意见比较起来也相对简单容易.相对单一的、共同的革命目标使得革命领袖能够虚心地及时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干部群众的顾虑也比较少,民主建设容易取得成效。

二、战时和准战时状态下的执政党民主建设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这一历史方位的转移对党的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是进京赶考。但是革命的胜利来得太快,我们共产党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以及和干部数量上都准备不足,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又极大地影响了党的民主建设进程,使得党的民主建设呈现出那一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西方国家对新生的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采取敌视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威胁,党的民主建设带有战时和准战时的性质,党的民主建设时断时续,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

第一,封闭的状态和紧张的国际形势影响了党的领导人对政治形势的判断。建国以后,影响我们党的民主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党自身的态度,一个是对形势的判断。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还能够秉承他自己提出的进京赶考的思想,能够虚怀若谷地听取党内党外不同的意见,包括苏联党对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意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党在取得胜利后的自信,也包含着一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而和苏联党的关系恶化以后,我们处于苏美两个大国的战略包围之中,毛泽东特别关注的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对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的方向也产生了过度的担心和忧虑。这种担心和忧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看成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看成是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斗争,看成是国际修正主义在中国党内的代言人。因此,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中共与苏共的关系恶化以后,国内和党内的阶级斗争的调门越来越高,在建国初期还被看成是党内不同的意见,此后就被看成是你死我活的路线斗争,从邓子恢、周恩来等被批判为社会主义的促退派,到彭德怀被定性为党内右倾路线,再到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当权派,党内民主生活不断受到践踏,我们党的错误也越来越严重。

第二,革命时期的某些传统和遗产成为党的民主建设的负担。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党的领袖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其英明决策往往成为革命事业制胜的法宝。因此,在建设年代,当党内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党的精英阶层习惯性地服从领袖的决策,而普通党员更是习惯于惟领袖之命是从。这使得党在领袖决策失误的时候往往缺少有力的制约机制,民主集中制容易沦为党的领袖的一言堂,正确的意见遭到压制,集中占了主导,民主流于形式,党的革命传统成为制约党内民主建设的负担,从而给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薄一波就曾经回忆说,“毛主席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的崇高威望,是历史形成的。跟着毛主席走就是胜利,这是许多老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得出的认识。”[2]正是这样一种政治氛围,使得党内头脑清醒的同志的意见受到无端的压制和打击,错误的决策得以畅行无阻,党内民主名存实亡。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当然,在那个条件下,真实的情况是难于反对。”[3]309

第三,建设目标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使得党的民主建设遭受严峻考验。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奋斗的目标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目标明确的破坏性任务即推翻旧制度变为建设一个新社会这样一个复杂的任务。这样原本隐藏的思想理论分歧就开始凸显出来,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究竟应该有多快,各种利益应该如何协调等等,都非常现实地摆在了党的面前。如毛泽东与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关于中国农民的“大仁政”和“小仁政”之争,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党内来。而党内关于如何对待富裕起来的个体农民,如何对待为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和抗美援朝胜利做出贡献的广大工商业者、民族资本家等等,新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还是一个短时间内的过渡等等,每一个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深刻的理论分歧和思想争论。在执政初期,毛泽东的头脑还比较清醒,对问题的看法还比较客观,也很自信地提出了民主建设的目标,那就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但是,作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无法理解和容忍过多的争论和不同意见,因此,他很快地改变了自己的正确做法,搞起了个人专断,破坏了党的民主建设。最终阶级斗争扩大化也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毛泽东最初的愿望和设想背道而驰。

第四,组织结构的庞大造成信息的失真和扭曲,增加了党的民主建设的难度。夺取全国政权之后,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行政层级也都逐步地建立起来。信息传递在基层和中央之间存在很多层级,也就存在很大的失真和扭曲,这使得党的民主建设的难度逐渐加大,效果也不如革命党那样明显。在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可以走访民间,可以听到咒骂自己和共产党征粮过重的抱怨之声,而在建国之后就再也做不到了。在大跃进的错误造成了农村一片萧条的时候,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看到的是一片歌舞升平,“喜看稻菽千重浪”,而同样的湖南老乡彭德怀看到的则是“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居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毛泽东无法了解到基层最真实的情况,也影响到他的思维和决策。在全国人民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他听到的则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高产卫星的消息,担心和忧虑的是粮食多了将来怎么办;同时也影响到对属下和同事的反对意见的态度和看法,认为他们是话有所指,谏有所谋,乃至于被一些人推波助澜,上纲上线,反应过激,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氛围。对由于组织逐渐庞大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效率损失毛泽东也准备不足,认识不清,反对官僚主义和官老爷作风是没有错,但是认为管理全国层级众多的行政机关还是能够像延安时期党的机关那样廉洁高效,能够彻底杜绝官僚主义也是不符合现代组织管理规律的过于理想化的想法。而这一理想化的认识也是后来他“踢开党委闹革命”,实行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大民主”,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思想肇始之一。

三、改革开放状态下的执政党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和国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时代的主题也发生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根本改变,我们党的历史方位也发生了第二次转移。随着历史方位的转移,我们党的作为长期在和平时期执政的党,在对外开放状态下执政的党,其民主建设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经济形式多样化即经济民主助推政治民主。改革开放以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地建立起来。原来公有制占主体的“一大二公”逐渐被多元化的经济格局所取代。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者、个体农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各种类型的经济形式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发挥作用的空间。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带来利益格局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这些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必然会反映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贯穿到这些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关乎不同人的利益,所以社会就要求执政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公正、公开、科学,接受社会监督,关心和回应公众利益诉求,这必然会对党的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决策程序和过程方面要求执政党要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协调各方利益,总揽全局,不断推进党的民主建设。

第二,思想文化的开放繁荣推进政治民主的深化。改革开放的年代就是思想解放的年代,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各种思潮涌入国门,使得人们对现代民主制度的运作和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鉴别和借鉴,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不断深化的改革,也使得原本看来神圣不可改变的许多事物走下神坛,打破了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各种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就是从小岗村农民突破旧体制束缚的大胆创新开始的,而经济特区也是打破体制禁区的一种思想解放。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推进着执政党的民主建设。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执政党就必须依法执政,承诺党领袖和党的组织也必须遵守宪法,党必须在宪法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的任命选拔必须公开、公正、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经过考试进入的公务员选拔任命程序。而近期热议的党代表常任制也是借鉴了人大代表常任制的做法。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社会民主和党的民主的强力助推剂。可以预见,随着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开放繁荣,对执政党的民主建设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促使党的民主制度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也使得党的领导干部常怀怵惕之心,时刻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民主意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第三,社会阶层的分化呈现出日益强烈的民主需求。虽然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就宣布消灭了阶级,但是各种社会阶层还是客观存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包括“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金额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1]539,原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经过了市场经济的洗礼,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开阔了眼界,具备了参政议政的强烈意愿和良好条件。我们党又适应形势的变化修改了自己的章程,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两个先锋队,吸收新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这样党组成的成分进一步多样化,代表性也更加广泛,政策的制定和利益的协调就需要更加注重党的民主建设,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5],给执政党的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新时期党的民主建设应该注意一下方面:

第一,推进党的民主建设必须注重和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146他大力主张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强调党的集体领导和集体负责,反对突出个人,搞个人崇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近来试行党代表的常任制,都是加强民主建设的制度性措施,这是民主建设的根本。只有用制度约束人,才能够保证党的民主生活的正常化,固化民主建设的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第二,推进党的民主建设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决心。党的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党的民主建设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风波和曲折,不可能没有任何阻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信心,要有克服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168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去下大力气进行民主建设,就是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党的民主建设的目标,只有恪尽职守,矢志不渝地努力前行。

第三,推进党的民主建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党的民主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危及社会稳定,否则只能适得其反。相比于社会稳定与人民幸福而言,民主是相对较低形式的社会诉求。如果因为党的民主建设而进行的激烈变革引发社会动乱和阶级冲突,民主建设的一切成就就将毁于一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前苏共戈尔巴乔夫主张的公开化、民主化,导致苏联解体引发社会灾难就是前车之鉴。因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把握好党的民主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不因任务艰巨而懈怠,不因外部压力而动摇,坚持不懈地努力,循序渐进地推进党的民主建设。

第四,推进党的民主建设要努力形成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民主素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党的民主建设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环境。党的民主建设要回应民众诉求,满足民众参政议政的政治需求,依法公开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各项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6]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善于学习,用新的思想观念来解决新的问题,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思维范式和工作方法,要把社会民主建设中的创新做法吸收和借鉴到党的民主建设之中,再用党的民主建设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形成社会民主和党的民主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五,推进党的民主建设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途径。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无缺的民主制度,也没有脱离自己本土文化的民主制度。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7]因此,推进党的民主建设就需要我们找准现代民主制度与中国国情与文化的契合点,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民主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人民大会制度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实现我们党在民主问题上中国经验和世界视野的有机结合。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2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3.

[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6]张菊香,金正连.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与现代化推进方式的转换[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8.

[7]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4-09-15)[2012-10-10].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786960.html.

猜你喜欢

民主建设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