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宽容差异比较及启示

2013-08-15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体

刘 浩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现代宽容既是市场经济的蕴生物,又是市场经济及其竞争机制的催化剂,已成为现代社会有序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硬性约束条件”。将中西方宽容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结合社会实践,推导出更加适宜世界进步与人性发展的新时代宽容观。中西方宽容蕴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二者各具特色,互有优劣。源于西方的现代宽容观相比较深受传统文化熏染与影响的我国的现代宽容观,要更加深蕴理性与当代文明的因子,因此将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比较也使我们更加深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任何国家与民族宽容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必须永恒在场,不可须臾缺席的,否则,便不成其为文明之社会。正如贺来教授所说,对于所有的人,宽容都将是一种永恒的生命吁求和召唤。

一、中西方宽容蕴涵的解读

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达了对宽容丰富多彩的见解,赋予了宽容各不相同的时代内涵、社会意蕴。但无论任何民族与国家,宽容都被视为一种美德的表征、一种肯定的价值、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正义力量。

英文中,“宽容”(tolerance)的概念是从宗教宽容 (toleration)发展起来的。这个词又是从拉丁文的词汇tolerated、tolerantia(含义为容忍、忍耐、耐性、自制的意思)中借用而来的,它最初的含义比较狭窄,只局限于宗教的领域,意味着对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容忍。[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宽容定义为:“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2]《辞海》将“宽容”界定为“宽恕,能容人”。“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宽容’多指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态度’或‘心态’,尤其是指对他人的缺点、过错等不良言行的包容。”[3]由此可以看出,在英文中,“宽容”的对象为“不同”的“言行”,而非“不对”的“言行”。西方更注重人的“自由”,因此英文里的“宽容”是建立在对人的自由的尊重之上的。汉语宽容的内涵较为复杂,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宽宏大量,对某一思想、话语、行为的原谅与饶恕,不去追究他人的责任。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关于宽容问题的相关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宽容是一种美德。保罗·利科在其《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一文中对宽容的理解是: “宽容是行使权利时的一种禁欲主义的结果。这是一种美德,一种个人的美德和集体的美德……它实际上是一种放弃,代表可能有权利的人放弃把他的信仰和行动方式、总之是他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人。”[4]

第二,宽容是一种态度。沃尔泽在《论宽容》一书中指出: “宽容被理解为一种态度或一种心境,它描述了某些潜在的价值。”[5]沃尔泽的定义注重了对人的心理学的考察,把宽容看成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和不同事物的包容“态度”。

第三,宽容是一种策略。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的神学教授科尼尔斯 (A·J·Conyers)认为:“准确地说,宽容是一种策略,它呼吁美德,诸如忍耐、温和、谦逊和审慎。但是,宽容本身不是作为这一类的其他品德,而是作为想要达到一些其他目的的一个政策才与这些品德发生联系的。”[6]

第四,宽容是一种权力的禁欲主义。保罗·利科认为:“宽容是行使权力时的一种禁欲主义的结果。宽容实际上是一种放弃,是拥有权力的主体放弃把他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 (如信仰、行动偏好等)强加给其他人。放弃总是代价高的,这种放弃由一种禁欲主义构成。”[7]

另外,当代西方也有部分人认为:“宽容是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一种比较文明的行为方式。”[8]以及“宽容是自由的必然结果。”[9]等。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从多个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对宽容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范进认为:“哲学的宽容也就是允许别人有进行哲学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的权利,承认这种思考有一定的理由和价值。宽容关系到人的自由问题,而自由是哲学的精髓。”[10]

李德顺从价值论的视角认为:“宽容是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根据的理智化、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宽容,首先意味着对现实主体和价值多元化的承认;其次,意味着对不同主体之间平等地位的尊重;第三,意味着对不同价值标准的客观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意味着对自己价值标准的信念执着。”[11]

邹吉忠认为:“‘宽容’一词是指人们对自己不赞成的人或事宽宏大度,不追究其得失,不计较其美丑善恶。该词是一个道德术语,多为褒义,常被看成一种美德。它揭示出一个人所具有的善良、慈爱、达观等道德品质。”[12]

张祥明认为:“宽容是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基础的理性化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宽容意味着对价值多元化现实主体的承认、尊重和平等看待;意味着对不同价值标准的客观理解;意味着对自己价值观念的执著和恪守。宽容体现的是一种欢迎不同观点而有是非、立场明确而不偏执的精神。”[13]

另外,张海燕认为:“宽容是社会包容的心态与思维方式。”[14]万俊人认为:“宽容是具有普遍价值向度的道德态度和文化态度。”[15]

结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较赞同贺来教授的见解,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2]7

二、当代中西方宽容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中西方宽容差异的政治表现

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差异与分歧,先秦时期是中国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政治时期,同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蕴生时期。而西方的古希腊文明时期,虽然也是奴隶制社会,但其中却夹杂有共和的邦联制成分,给古代西方政治增加了自由、个性、民主等新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西方国家的古人们享有人权的重要表征。近年来,中西方的政治交流日趋频繁,在关乎世界和平与全人类安全等重大问题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但就其政治本质而言,双方服务且蕴生于不同的经济体制,双方的政治不可能相同。二者在政治上的差异很多方面可通过宽容观得以体现。政治上的宽容程度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化文明进程以及国家的性质密切相关。

当今的中西方都关注公民的人身自由、个性发展,但出发点不同,中国的出发点是公民的实体,即从集体的立足点去谈论个人自由、个性发展,而西方国家的出发点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也主张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但那是在实现个体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高于个体之上。因而,西方人的“自由观”一方面是其标榜文明及人权的重要表征,同时也给“个人本位”、“自我中心”提供了“依据”与借口。使个体盲目追逐个人自由与权利,有时甚至无视他人与国家的利益。这时需要依赖西方国家严密有效的法律体系,对法制体系的过分依赖使西方国家的宽容原则性较强、较理性,相对缺乏个体情感的交融,缺乏生动的“人性”。

(二)中西方宽容差异的经济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西方宽容观在经济领域的差异将会日渐缩小,甚至达到表面看来基本无差异的境地,但由于双方不同的经济基础,所以相似及“相同”背后隐藏的是本质的不同与差异。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光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在固本的前提下,即国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需敞开大门、怀抱世界,与世界融为一体。由于受到特殊国情的影响,中国的市场经济带有极重的中国味道,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既有西方国家的特征:自由、平等、竞争;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深受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生于市场经济之中的宽容,也被染上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即重视个体的情感与整体的和谐,相对欠缺宽容的原则与方法。

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较发达,法制体系、市场宽容体系相对较完善。西方市场宽容体系的相对完善是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其紧密依存于健全的法制体系,是西方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向上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西方讲究经济自由、门户开放,并不一定表示它们宽容,在它们向外扩张的时候,这是舆论武器,比如鸦片战争的借口就是中国不容许自由贸易,不够宽容。但是在新兴国家寻求崛起的过程中冲击它们的国内市场时,它们表现出来的则并非其历来宣扬的宽容精神,这已经为贸易摩擦和各种禁令所证明。

(三)中西方宽容差异的思想文化表现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政治、经济领域相似,中西方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差异与距离也正快速的消融,但不会彻底消逝。中国由于受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代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其实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西方文化的“和解”与交融。但又不能是二者简单的混合,必须要经过长期、耐心的精密加工,才能促成二者的完美融合。而这一完美融合是需要充足的时间、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为后盾保障的。中国当代思想文化体系亟待改进、完善,在这一改进的过程中,将更加迫切的需要宽容的在场,只有具备宽容的文化氛围与思想观念,中西方思想文化才能获得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和机会,进而才能促使二者的交融与互利。但目前,中国人的宽容观主要还是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使国人极为重视宽容美德,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往往在思想上或理论上被崇尚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常饱受冷遇,宽容即是如此。现实的宽容行为常被视为对弱者的一种施舍与馈赠,严重的歪曲与误解了现代宽容的应有之意。

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体系经过长期的现代化进程的考验与磨砺,被烙上了深刻的现代化印记。西方国家法制较为发达,非常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与开放,以美国为首的当代西方国家,极为重视公民的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等,其文化视野极为开阔和宽松。在这样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里形成了西方人独具特色的宽容观,他们能够宽容个体的任何个性自由、个人选择,只要遵循无害于他人、无害于社会的原则,这种宽容将永远存在。这种“无限的宽容”是其人性的使然,也充分反映了西方国家的自由传统与现状。同时,极具西方特色的现代宽容观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西方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需要。

三、对中华民族宽容观当代构建的启示

中华民族当代宽容观的合理构建应当将中国人的“情感”与西方人的“理性”相融合。通过对中华传统宽容观的扬弃,对西方当代宽容观的审慎借鉴,以唤醒宽容意识、强化宽容情感、坚定宽容意志、外化宽容行为,形成理性的宽容观。

(一)对中国传统宽容观的批判与继承

1.对传统宽容观的扬弃

对传统宽容观的扬弃,即是对优秀、合理宽容观的赞成、保护与发扬,对落后、消极宽容观的判别、剔除与消灭。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社会的稳定,从而使宽容得以蕴生,使彼此间互相忍让,尽量避免冲突。这一提倡人际间相互理解、体谅的宽容观是一种积极的宽容观,对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及社会稳定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规律及原则,一旦违背原则与规范,便可能改变事物的性质而走向反面。人际交往中的宽容是相互的、有原则的、有限度的,一旦违背这些原则与规范,宽容则将变质,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让精神”经常丧失其应有的原则与限度,成为消极的隐忍与妥协,这种“忍让”不是真正的宽容精神,所以其形成的只能是消极的、廉价的宽容观,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此类消极的传统宽容观,我们应坚决予以抵制,并决然与其“分道扬镳”,将其“抛弃”。

2.对传统宽容观的创新

传统宽容观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是其主要内容与存在的最高旨趣。将传统宽容观的这一特质与现代社会的规范与制度相结合,使宽容立根于国家的制度建构,从而促成社会整体宽容观的有效构建。重和谐的宽容观使团队成员自愿相互忍让、合作以维护团队的稳定与利益,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促成团队精神的形成。然而,传统宽容观中“重和谐”的受惠对象主要是社会的下层民众以及群体中的弱者,其彰显的是宽容者能够涵容“他者罪责”的宽广胸襟与至上的精神境界。立命于以自由竞争为主要标志的市场经济当下,可以充分运用传统宽容观“重和”的特点,使其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团队建设的有效动力。同时,应将宽容的受惠对象扩大化,不光宽容弱者、涵容罪责,也要欣赏强者,鼓励个性张扬与工作创新。使宽容广泛化、真实化、具体化。

(二)对当代西方宽容观的筛选与借鉴

我们都知道西方文明并不等于世界文明,同样,西方宽容观也绝不是普世宽容观。就目前社会现状而言,西方宽容观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更适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需要对当代西方宽容观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借鉴。同时,借鉴并不等同于照搬,不是照单全收,对于西方当代宽容观,我们应审慎选择,合理借鉴。

1.对当代西方合理宽容观的借鉴

当代西方宽容观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为其存在基础,相对公正、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其存在的必要保障。在公正的制度保障下,西方宽容能充分体现人权,体现个体的尊严、自由、平等以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地位。对于这些合理成分,我们在中华民族宽容观当代构建的过程中不但是可以利用的条件,而且是必须遵循的构建原则。以自由、平等为基础,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原则,以体现人性的文明、个体的尊严与权利为最高旨趣。将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西方当代宽容观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民情、社情相结合,着力构建极具中国特色的当代宽容观。

2.对当代西方宽容观的审慎选择

当代西方宽容观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其不可避免地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而这些可能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一定冲突,因而,我们在借鉴西方当代宽容观时必须要审慎选择,合理借鉴。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为重视个体私人财产的合法地位,极力维护个体的财权与人权。虽然西方国家也提倡“团队精神”,倡导维护“公共财产”,但这是在保障个体权利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当个体权利、利益受到挑衅或侵害时,他们便可能以个人为出发点,而这一点与我们国家的“公私”关系截然相反,与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也极不相符。因此,我们应对建立在“私有化”基础上的宽容观进行社会化改造,使其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有中国的“灵气”,但只是改造而不是改变,否则,便会丧失其应有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中西方宽容观的合理契合

1.寻找中西方宽容观合璧的契合点

中西方宽容观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分歧,这主要是由二者不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决定的。但二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宽容本身而言,无论中西方,宽容都被视为美好的象征,被作为一种美德;从宽容的价值层面而言,中西方都认为宽容是有价值的,现代社会离不开宽容;就宽容的作用而言,中西方都认为宽容是化解人际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力量。另外,笔者在上文中已经论述过,中西方的宽容在其存在的本体论、价值论、人性论、认识论等理论建构面都是基本相同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宽容观将会不断“趋同”,通过对相同点的分析与探究,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并建构一种普世的宽容观,使其“赐福”全人类。中西方宽容观主要都是协调人际关系、维护个体利益的。但现代社会讲究利益的双向性、交互性与共享性,所以,想要得到别人的宽容,自己首先要懂得宽容他人。从这一基点出发,构建出中西方共融的宽容观,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矛盾的消融,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展望中西方宽容观交融的美好前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西方宽容观将会进一步融合,但笔者以为,虽然双方各有利弊,但本身就源自市场经济自由竞争需要的西方宽容观,更适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中西方宽容观的融合,主要应该还是我们借鉴西方的宽容观,并在保持自我本然优势的前提下,不断融入西方当代宽容观的思维与体系之中。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自由、平等、公正等原则将会日益深入人心,使现代宽容同时获得人性与制度的双重依托。从而,中国的社会制度也将更加完善,将会更加重视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将真正彰显“人民主人翁的地位”,同时中国宽容观将更加理性,以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将更加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情感,重视情感的表达与回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宽容观“重情”的因素将得到西方人的“欣赏”与“认可”,从而实现中西方宽容观的“情理交融”。所以,无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层面,还是从人性自身发展的角度,中西方宽容观的合理交融,是中西方共同的利益,其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人性进化需求。

中西方宽容各具特色,通过分析、比较,可实现优劣互补,将中国人重情的传统与西方人重理的思维相融合,以促成“情理交融”的中华当代宽容观。通过中西方宽容差异的比较主要是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要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及人性内在需求的中华当代宽容观,尚需要我们长期的思索、探寻与践行。

[1]C T Onions.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tym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764.

[2]贺来.宽容意识 [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

[3]冯建军,马苗苗.多元社会宽容的价值与宽容教育 [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3):38.

[4][法]保罗·利科.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J].第欧根尼,1999(1):105-106.

[5][美]迈克尔·沃尔泽.论宽容[M].袁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6]陈根发.宽容是什么 [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3):2.

[7][法]保罗·利科.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J].第欧根尼,1999:105-106.

[8]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1-82.

[9]吉兰·瓦特洛.人权与宽容的命运 [J].第欧根尼,1998(2):89-102.

[10]范进.论哲学的宽容[J].深圳大学学报,1994(4):19.

[11]李德顺.宽容的价值[J].开放时代,1996(1):4-5.

[12]邹吉忠.现代宽容及其合理性探究 [J].社会科学辑刊,1999(2):12.

[13]张祥明.宽容·庄子的认识论精神 [J].齐鲁学刊,1998(6):98.

[14]张海燕.培养理性、宽容之民族精神,建立现代文明之社会[J].辽宁财专学报,1998(3)50-51.

[15]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08.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个体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