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思想是人才成长的必然
2013-08-20史国栋葛秀坤
邵 辉,史国栋,葛秀坤
(1.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
我国的高等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改革、发展、提高的30多年历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6.8%到今天的26.5%,[1]全国各类高校已有3000多所,在校大学生逾3000万人,已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2],为国家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非稳态的发展变化,并且趋向全球一体化。目前,一方面缺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巨大压力。[3]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创新人才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将涉及教育机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自身等方方面面的因素。[4]从高等教育来说,学生是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地思想是人才培养的本质,也是人才适应社会变化的根本。
一、思想的意义
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同时思想也是人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
布莱士·帕斯卡说过,我不能想像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他还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人在整个宇宙中只是渺茫一点,由于这个质点具有思想,却囊括了宇宙。
许多伟人对思想都有独到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费斯克说,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莎士比亚说,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思想对于一个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人的思想来自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可以通过人的社会劳动而获得满足。在人的社会劳动过程中,人的需要又必须通过思想来支持。虽然人的思想过程看不见、摸不着,但思想是以需要的客观性为基础:第一是以物质性为基础的丰富性、第二是以个体性 (即自身性)为前提的社会性、第三是与无限性相伴的历史规定性。[5]
二、积极地思想是人才成长的基石
高等教育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只有使学生形成积极地思想,才能发现问题、求知知识、自我主张、创新发展。所谓的积极思想就是“切中现实、自由思想”。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切中现实”,就是澄清前提、划定界线,这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在现实社会中,一切“现象”都是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澄清前提就是通过对“现象”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正确获取“现象”客观存在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的划定“现象”的内部与外部界线,从而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与工作方案。
“自由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经审查前提的思想。我们需要正确理解简单的事实与社会现实这一关系,这是“现象”存在与“现象“本质的统一关系,而不能简单地依靠所谓的“眼见为实、耳听为真”。在我们的知觉中,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是无批判的关于记忆的实事。但这些实事,有时可能是孤立的、零乱的,表现的,只有通过严格的批判审查,才能建立实事与现实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实事的本质,达到创新发展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积极地思想模式,才能针对研究的对象 (或工作任务)进行积极有效地思想,去获取完成任务的知识、方法、途径和技能。但知识、方法、途径和技能会随社会的进步和时间而流失而过时、淘汰和无用。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学校学习获得的具体的知识、方法、途径和技能,当走向社会时,可能就无用了。如果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能够掌握在校学习的死东西,而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地思想模式,当然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而不被社会接受。因此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逐步形成面向社会的思想模式。
这种思想模式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与内涵,有了这种面向社会的思想模式,就可去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对象”的“需求”。积极的思想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形成可用图1表示:
从图1可见,积极地思想引导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在知识传授与积累的基础上启动的,学生通过“切中现实”的认识与思考、 “自由思想”的过程与体验,实现对知识、专业、学科、社会现象的再认识,再反馈到教育活动中,以此经过4年不断的循环改进、提升,最终形成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发展的积极思想模式。
在面向社会的积极地思想引导过程中的核心,一是面向“社会”、 “切中现实”;二是体现“自我”、“自由思想。
三、积极地思想引导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
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创始人杜威认为,批判认识真实与否的标准是实用性 (也就是能否满足社会需要或被社会认可)。一般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得以顺利进行,靠的是一整套既成的、被社会所公认的习惯。然而,这些习惯有时会失灵,面对某些情况,人们的行为和反应会显得不合时宜,从而使得人们无法继续前行。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创造性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打破陈规,跳出已有的情境来思考。他还说,教育不是生存方式,但他能操控生活,使之硕果累累……唯一可以确立的最终价值就是生活过程本身。[6]大学的4年教育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这种充满想象的、积极的思想,达到具有能动操控生活的综合能力。
积极的思想引导可以贯穿于4年的大学教育、一门课程、一个实践环节或是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中,例如我们在对安全工程专业同学讲授《系统安全工程》、 《安全心理学》、 《安全行为管理》、《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时,将积极地思想引导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面向社会的去思想生产、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批判的认识所接触的具体的安全事故案例,从这些个体实事去切中安全生产的现实,通过自身的“自由思想”,从而获得充满想象的、积极的思想过程体验,最终形成对安全工作的思想模式:
批判的认识生产对象的安全问题 (危险源辨识)→积极的思想 (形成对安全对象的分析、判断及评价)→切中生产对象的安全本质 (可靠、有效地安全控制)。
如在讲授由静电引起的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爆炸事故的防治技术时:
首先,设计好引导学生面向化工生产安全的思想程序,如图2所示:
①存在的客观事实。即静电产生的条件、化工生产必须物料、各种助燃物、生产工艺等。②客观事实的现实关联及状态。这些事实是否同时存在、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是否有足够的量、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否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等。③ 进行积极的思想。在上述前提与范围之内,进行自由的、充满想象的思想,以获得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状态。④ 进行理性的批判,切中对象的安全本质。一起静电引发的化工爆炸事故,只是各种可能危险状态的特例。只有在“静电存在且大于点火能量、可燃化学物质存在且处于爆炸范围、空气或其他助燃物存在”同时成立时才能发生爆炸事故。如何在多种可能的危险状态中,切中对象的安全本质是积极思想的重点。⑤针对安全本质的行为。就是积极有效地安全控制,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设施、人的安全操作等方面。
其次,对设计好的思想程序进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思想程序的5个过程 (环节)是循序渐进的、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技术、方法和思维才能顺利完成并进入下一环节。如“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是思想的起点,看似简单。但在安全工作中,是否能够清楚的了解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安全客观事实并非易事。需要相应的知识、技术支撑,如系统的知识、危险源的理论、危险识别技术、系统安全的思想等,其他环节也是如此。
因此,以这样的思想程序链,就把一个专业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思想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链系统”。在这个“链系统”中,由5个环节组成的思想链是主链,每一个环节又由该环节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思想构成支链。在教育过程中,这样“链系统”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内容和需求。
再者,效果的检测 (反馈)与持续改进。积极地思想引导在人才培养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果,需要在实践中去检测,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应的渠道与途径进行反馈,并进行有效地改善,达到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
如在《系统安全工程》课程应用课程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检测 (反馈)与持续改进。要求同学应用面向化工生产安全的思想程序在小论文中充分体现“我主张、我做主”的自我精神,对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积极的思想,获得自己对“安全”的认识、思考、实践体验等,论文题目不限,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拟定。同时利用《系统安全工程》江苏省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将同学的课程小论文上传,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学习、讨论与交流,老师在网上进行点评,使同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体验思考、自我主张、形成模式、不断发展。
最后,从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到自由的回归。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的积极思想,从一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案例中,抽象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能力。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取自由思想的基础与逻辑方法。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最终目标就是把“人”培养为社会需要之“人”,从哲学上说,也就是“以人为本”。因为在大千世界,只有人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把人自身作为对象物来认识,能够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的积极思想,就是从根本上探索“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我们在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的做法,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积极思想是人才成长的起点,自主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然,在反思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对个性突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是否可以不受正常教学活动的限制 (如课堂教学、考试方式、修学年限、毕业设计论文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与自我发展空间,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使其成长为该方面的人才。这样的教育实施将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体系发生重大的、本质性改革。
[1]董洪亮,肖思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 [N].人民日报,2011-03-29(4).
[2]杨德广.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10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4-58.
[3]邵辉,龚方红,徐萍,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9)88-90.
[4]史国栋,邵辉,李定龙,等.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9-63.
[5]薛德震.人的哲学论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6-119.
[6][英]杰瑞米·史坦葛仑.话说哲学[M].徐莉娜,吴华妹,秦婷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