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记忆与家园意识——后环渔村人类学田野分析

2013-08-15黎维丽

关键词:大船渔村渔民

黎维丽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海洋也实行了多途径的开发。由于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失衡等原因,受到最大冲击的莫过于海洋渔业,直接承载者则为以渔业生计方式为主的渔民。后环渔村也是如此。

一、定位后环

后环渔村位于广东珠海市珠海唐家湾镇后环村,该村行政建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村民均为水上人家,以打渔为生。解放前这个村子大概就8户人左右,解放后随着捕鱼的发展,生产队的合并,本地人口逐渐增多,现今本村本地人口大约500人左右,外地人口100人左右。该村基本分为三个姓氏,郭姓、张姓和周姓。

后环村村落布局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该村一分为三,一街二街三街围绕一棵一百五十多年高龄的大朴树为圆心散发开,形成三条主要街道,居民住房均位列街道两旁。据村中老人介绍都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左右,从“茅寮”①草屋,茅草棚之意。当时疍家人从水上到陆上定居的一个过渡居所,一般建在岸边或者涌的附近,由木板、茅草搭建而成,下半部分基本为树桩或者竹桩,以避蚊虫和涨潮。② 此数据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宋诗清同仁调查所得,在此表示感谢。搬出来后,在此地沙滩由政府统一出资组织人员建立起来的,渔民入住后再逐步按月收入的固定比例,每月返还直至还完建房款。据有关人员调查统计,“该村村民自用房屋有147间,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左右,主要是50至6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至三层私人住宅,由于时间长远,现在大约有40%以上的房屋为危楼。”②现今的村里,大都为老人和小孩,即所谓的“386199”现象很突出,年轻一代基本在外打工或者做生意。

二、独特生计方式

该村以捕鱼为生。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捕鱼的,还没有个人捕鱼。那时候捕鱼,主要是大船,至少是二十人一个船,大队分配到哪一艘船就到那一艘,男女不区分,男性在船上主要是负责捕鱼的工作,而女性主要是生活和后勤,但同时也参与捕鱼,但没有男性那么多。大船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为捕鱼作业工作,下层主要为生活和私密空间,一艘捕鱼大船现今造价约三四百万。据悉,那时候的捕鱼,因为还没有海军基地和渔政,海水污染也比较小,大家捕鱼都很方便,大船出海一般为两三个月,大都去附近海域或者更远的一些海域作业捕鱼。据郭叔①郭叔现今60多岁,15岁跟着生产队船上打渔,1971至1975年在珠海工程部队8736营(现已注销番号)服役过,那时候这个村子每年都有2个或者3个年轻人去当兵,他的侄子、侄孙都去过,那段时间该村有二十人左右去当过兵。那时候退役后,政府并没有什么补贴。从2011年开始才有老兵补贴,是按服役的年份算的,一年兵役每月补助10元,五年兵役每月就是50元,没有其余退役社保补贴。郭叔说补的太少,对不起这些老兵。其数据的真实性我们暂不去讨论,退役老兵生活安置及养老问题,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讲述,那时候他们可以去到汕头、广西的北海、海南岛等地捕鱼,且收获颇丰,鱼的种类也比较多,甚至还捕到过几千斤的白鲨。一般过了休渔期(一般为6月至8月),生产队的大船可以去万山群岛,那里的鱼很多。60年代的他们,男的可以一个月领到35块钱,女的可以领到25块钱。现在平均来讲,每天至少能有100块的收入。

现在这个村小船大概有30艘,大船有5对左右,大船和小船劳作人数不一样,小船是2人,大船是6至7个人作业;小船和大船的成本费用差距悬殊,小船的船壳是每艘2至3万元,加上机器的话总体大概是4万左右;大船一对基本是三四百万,现在的大船都是个人的。

以前的海水很好,近海的环境也很好,海水很清澈,没有什么污染,但随着渔船越来越多和当地一些工厂的建立,海水污染越来越严重,②其污染主要为围海造陆工程和上游唐家湾的化学工厂排污所致。再加上政府的“围海造陆”工程,更是加剧了近海环境的恶化。据郭叔讲,“围海造陆”③据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围海造陆面积大概有6Km2左右,是由珠海市政府统一规划实施的,到时候会公开拍卖。政府现已对后环渔村进行原地改造项目,有些老一辈及上了60岁的部分村民,认为他的房子住了一辈子,有着深深的记忆在里边,这才是所谓的“家”,不愿意换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目的实施进度。是从1991年开始,直到2011年才填满,才把滩涂弄平整,这也严重影响了后环村的海水环境,涌里面的鱼也基本被冲跑了。近海捕鱼业愈发困难。

三、传统的“失忆”

据哈布瓦奇的解释,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交往互动中得到、拾回、重组这些记忆。记忆不仅具有延续性,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群体记忆还具有选择性。“记忆”相对的就是“失忆”,据一般医学解释,“失忆”是由于脑部受创和打击产生的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因而对生活造成困扰,而这些症状却又无法以生理的因素来说明。人类学家、学者们对“失忆”进行其他层面的解释,英国人类学家古立佛在大量深入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性失忆”,即选择性的失去一部分已有记忆或重构一部分记忆。

(一)后环渔村有着相同的历史记忆

从久远的大迁徙(都不知从何处迁徙过来的,村民均认为自己祖辈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至此的),到水上人家的漂泊,过上以大海为家的日子,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逐渐陆居,后到如今由于政策和生态环境等压力逐渐放弃传统生计方式“市民化”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业的社会现象。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转换。渔民随着逐渐陆居,慢慢的融入城镇和城市的生活,逐渐改变其生活方式和文化认知,也是人类学家哈维兰视角中的“涵化”过程。的过程。

通过访谈,村民均认为自己祖辈来自于其他地方,但具体祖籍是哪里并不清楚。村里现在老一辈人家都亲历了那时候水上人家的生活,有的长达五六十年。据郭叔介绍,他们没有族谱,并不知道自己是来自何方,只知道太爷太祖爷一直在此小岛以捕鱼为生。他们在这里应该算是第五代人,前面几代均是打渔为生,那时候住在船上,后来因为政策原因,住进了茅寮,郭叔小时候也住过茅寮,一年四季冬暖夏凉,认为比现在的砖瓦房好多了,只是那时候蚊子稍微多点,空间稍微狭小了些。

(二)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现在的年轻一代几乎没有几人愿意再从事捕鱼,大多数年轻人都上岸打工去了。郭叔有一儿一女,都已成家,儿子在珠海打工,女儿从事餐饮工作,问其儿子是否愿意跟着郭叔学习捕鱼及织网的技术时,郭叔略显忧伤地说:“现在捕鱼没有什么前途了,海水污染严重,油价等引发的捕鱼成本愈来愈高,再加上年轻一代都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只能自己带到土里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这也让我们看到,老一辈的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的现象,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断代,终归会成为“活化石”,就像现在我国做的“非遗”,在争夺文化资源的同时,不断的出现了所谓的“伪民俗”现象,在追求文化多元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太过于在乎曾经的历史,却忽视了现有的文化特质,过多地介入传统的再造和保护。

提起现在的近海污染,郭叔介绍,再过三年就出不去海了,现在的唐家湾排污越发严重,政府虽然从每户都收取了污水处理费,但是污染还是很严重,不见好转,政府也没有一个明显的治污措施。现在因为近海的污染,一般都是晚上出海捕鱼,天黑就出海,一般为七个小时。由于海洋污染,更加缩减了现有渔民下海作业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多的渔民不再下海作业,转而去市区或者当地做些小本生意,据笔者观察,不大的后环村有五个日货小店,还有两个娱乐公共场所(即所谓的地下赌场)。

(三)失海转向之一

失海后上岸的渔民,早期比较有经济头脑的人们开始做起了生意。我们采访了一小卖部老板,店主姓郭,今年四十多岁,开小卖部已经五年了。有一儿子,在上初中。他提到,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只准生一胎。①据调查得知,当地计划生育只准生一胎,但可以交罚款继续生,生第二胎费用大概在十二万左右,生第三胎大概在二十二万左右,意为交钱就可以多胎生育。据了解,当地的家庭主要生一个小孩,但有钱人生育了好几个小孩的情形也很多。提到子女教育问题,本地村民不太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认为其没有多大用处,还不如挣钱来的实际。一般女儿上完初中就不再读书了,会进厂打工,减轻家庭负担。店主说他们生意也不好做,因为是做小本生意,每个月的毛利润也就在200至600元之间,生意好的话,可能稍微多点,收入不是很乐观。谈及今后发展问题,认为打渔也不行了,自己又没其他技术,打工也不知道能干啥,只能守着小卖部挣点零花钱。其感慨最深的就是现在没有以前打渔的时候生活过的舒心和收入来的更快更多。

四、集体中的“他者”

后环渔村作为一个固有的集体即一个社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相对于该村渔民的“他者”,外来人员在社会生活与情感场域中不得不面临着各种流动问题。

韩S,厦门理工学院大二学生,他的爸妈和舅妈、姨妈都在这边以经营废弃品为业,每天大概能有200至600的毛收入。其家是安徽阜阳的,有个比他小两岁的小妹,在珠海市区上班,一般周末会来看望爸爸,晚上便返回珠海。其父已在此工作了十几年,等韩S毕业后,其父就准备返回家乡,不再出门工作。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本每个地方都有跨省界的流动人口,出门务工和经商,也说明了我国的户籍制度更加宽松;从另一角度,我们也能看出,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培养出一位大学生,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很大一笔资金,这就会导致很多人离乡背井十几年,就是为了小孩能考上大学与找个好工作,不用像父辈那样继续守着田地生活。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那种地域文化,认同新一代的“移民子弟兵”的同时,却缺乏对自我归属的认知。

五、家园意识与博弈

认同既有根基性、情感的一面,又带有工具性的一面。后环渔村作为一个“家园”,其认同也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进的。最初的“船”作为一种家园的载体,即为最初的“小家园”;进而生产队的“大船”作为家园的载体,即为“生产队”家园;再而弃海上岸后的现代“小村落”,即为现代性的“家园”载体。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居住地如何变化,后环渔村的渔民们从先辈到子子孙孙,家园意识却从未更改过。

作为本然意义的乡土,是一种物质实存,是故乡的蓝天碧水、疏星朗月、厚实的泥土和旷野的风雪;作为应然意义的乡土,则主要指向一种诗性的形而上的存在。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看,应然意义的乡土,是人类最初始情感与最深刻理性集合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审视、衡量、规范物化现实的价值尺度或人文理念,是人类赖以诗意地栖息的精神家园。

(一)家园意识与现代化的“博弈”

随着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展开,本然意义的乡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开垦,原本清澈的河流被源源不断地涌入的工业废水所污染。故乡的山不绿了,水不清了,星星的眼睛不亮了,月亮的脸庞不明了。姑且不说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几乎与自然失去了联系,即使是某些僻静的乡村,也由于盲目的开发旅游行为,迅速地商业化了。高度现代化的生活虽然方便、舒适,却无法填补人们精神上的空白,加上被污染的水和空气,各种疾病相伴而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淡化了人们的情感,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失去了双重家园。因此,对应然意义乡土的留恋,表达了一种“回归”理想,一种“家园”意识。

远离乡村(固有家园),被驱赶进城市的人们发现,由工业化浪潮所带来的专业化以及分工的发达,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增长第一”的传统发展观,虽然使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是几乎不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公平,使社会目标的实现缺乏制度保证,致使经济增长的成果只为少数人占有,两极分化严重。受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不少发展中国家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生态环境恶化、文化价值观念断裂,陷入了畸形发展的困境。

后环渔村作为一个小家园,在随着沿海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海这个巨大的资源共同体也就作为开发的首要目标,不断围海造陆和不断的海洋资源开发,迫使现当代渔民不断地退缩,从之前一望无垠的大海再到固有边际的内陆海再到内陆港湾,渔民一步步退让,身后骤然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却没有了那时的家园,没有了那时的归属感。路在何方?

(二)“小家”博“大家”

从以前的一叶扁舟的小家到现今的高楼大厦的大家,后环渔村也同样经历着各种文化断裂。后环村作为一个早期时候以渔业为生的村落,整个系统基本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国家权力的介入,国家行政机关的介入,渔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是不是就是一种地方文化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博弈,在争夺“海”这个大资源的时候,国家与地方权力的一种博弈。在建立了一种新秩序之后,在这种显性秩序的背后,是不是还存在着一种隐性秩序,重新架构着渔民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我们把后环村看做一个完整的小社区,把中国这个国家主体看成一个大的完整的社区,我们是不是能理解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就像后环村渔民一样,从水上人家到陆居人家的这样的国家权力背后的转换,争夺一种资源的背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不是会像哈丁眼中的又一个“公地悲剧”。

(三)家园重构之人类学想象

在与后环渔村渔民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埋藏在渔民内心深处强烈的“家园意识”,而渔民传统的“疍民身份”意识却被无声无息地隐藏了。渔民们通过改变穿着打扮、民俗习惯等外在文化特征试图摆脱传统的身份标识,疍民记忆似乎被集体地忘却了。在和外人交往过程中,一直强调自己的“渔民”身份,避而不谈“疍民”,以求获取心理上的优越感。特别是面临本地人歧视、异样的目光时,渔民总是运用此举来寻求特殊自我保护,这和早期疍民受到社会歧视这一历史根源不无关系。真正的“我”去了哪里?“我们”还剩下什么?中国还剩下什么?

[1]王明坷.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1998,(4).

[2]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3]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J].天府新论,2008,(2).

[4]罗柳宁.族群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5]〔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毕力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王明坷.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大船渔村渔民
小渔村的变迁
意大利五渔村
夏日小渔村
常识:端午节快乐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一艘大船去远航
西江边数大船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